46、粮食延申出来的问题
46、粮食问题
竖日一早,秦川和李勇又进一趟城。
城里的粮价在一斤面粉一毛一分四上下,小麦价格就低多了,一斤八毛钱上下。价格还算可以,但是,事情不是这样搞的,问题很复杂。
“现在咋办?”站在粮店门口,李勇问道。
一只脚撑着自行车,秦川看着粮店里工作人员高高在上的嘴脸,搜寻着有限的记忆,吐一口气,长叹道:“慢慢来吧。”
这年头粮食还是统购统销,就如东亭村的村民而言,每家每户每口人一年上交八十斤公粮,还有一百三十斤统购粮。除去上交的粮食外,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不会结余太多,就算挑卖粮食也是很少的量。
虽然1985年“一号文件”决定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采购,订购部分由国家定价,以外部分全部上市议价,如此便形成价格双轨制。
价格双轨制的初衷是在粮食购销中渐渐引入市场机制,并逐步减小两种价格间的差距,但从收购方面来讲,因为1985年粮食大幅度减产,市场价格持续几年高于国家定购价格,以至于合同订购被修订为国家订购,成为农民必须完成的任务。
这是秦家一家六口人,每年上交七百八十斤小麦的由来,统购粮上交后便会拿到统购粮钱,四百八十斤的公粮上交上去,可就分文不见了。
秦川现在面对的问题也是一样,他想要卖粮食,便存在一个问题,价格双轨制和粮票。
“走吧,额们顺路再问问,看看私人有莫收粮食的。”他坐上坐垫,一只脚撑着地上另一只脚一蹬脚踏板,一下子便向前窜出,沿着解放路向目的地行去。
李勇见状,立即骑车跟上。
果然,两人一路来便有收获,农贸市场也有人零散地售卖粮食。
在渭川县城,大规模收购粮食的只有国家的供销社、粮站、粮店,但价格并不高,一斤面粉一毛一分四,而且并不只是单纯支付人民币,还有粮票。至于散收粮食的二道贩子,或者小批量购买来家用的人,价格要比政府收购价高,一斤面粉一毛四。
作为后世来的人,秦川深知粮票会终止使用的事实,因此,他一直给周围的人如李勇秦婧他们强调,能收钱就不收粮票,因为粮票会一夜间变为废品一文不值。
可今日一个早上的发现,却让他开始怀疑。
“价格双轨制?粮票?都什么鬼啊,我特么粮食究竟能卖给谁?”坑爹的八十年代,他欲哭无泪,完全搞不懂这些复杂的东西。
1987年的社会,因为农副产品的充足供应,市镇居民消费结构由主食型向副食型转变,由此带来的变化是市镇居民手里国家配给的粮票大大结余,在自理口粮的农民工群体,和大量用粮的工商户和饲养业业主,以及票贩子们大规模需求下,粮票交易十分活跃。
因此,展现在他面前的,就是粮票很受追捧,因为具有非一般的价值,粮食交易中粮票支付占很大的比重。
秦川很想要钱,想把手里的粮食和粮票全部换成钱,问题在于近几年粮食大规模减产下,粮食属于保值品,粮票更是增值品,被他一致追捧的人民币反倒成了贬值物。
他都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难道,我现在做囤积居奇的奸商,和投机倒把的票贩子才是正道?卖凉皮是错误的一条不归路?”
按下这些复杂的思绪,他第一次觉得以货易货实在是一个大坑。因为国家单位收购粮食价格较低,私人粮食交易粮食需求量又不高,这一趟县城之行没有完成应有的事,他不得不提前回家。
“走吧,额们先回去,回家再说。”
李勇很有跟班的觉悟,不多问,只是照做,偶尔说一个冷笑话,也不会显得无趣。
回到家,秦川哪都没去,便待在家里像昨日那样看报纸。还是看报纸,一有问题,他现在就看报纸,看时下最权威的《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中国儿童报》、《工人日报》。
昨天看报纸,他第一次得到台岛那边的消息,邓丽君和王祖贤的。今天再翻,更有不一样的收获,令他很惊喜很意外。
1986年4月10日《人民日报》上登载的一篇读者来信,反映了郑都京广北路上一个“特别的”商品交易所内的图景:此处所有的商品都要用粮票交换。
如,一个三层的塑料贮物架要九十公斤粮票,一个五磅气压保温瓶要九十五公斤粮票,一个涮羊肉用的火锅要一百六十五公斤粮票。信中说,近年来这里的小贩越来越多,用以交换粮票的商品也越来越丰富。
还有1985年4月16日《人民日报》一则消息,消息中提到社会上经济犯罪严重,粮票交易现象之普遍,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即粮食系统干部职工大量涉案粮票交易,充斥监守自盗的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也有不时提到,粮食部门的经济案件已在社会各部门中位居老二,大有取代金融部门的趋势,多次提到粮食系统
(https://www.02sw.net/2498_2498640/41838249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