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三章 “三日”奇迹之城,燕歌汉城
“强征与募兵,还不如豪族私兵呢。豪族私兵,还不如屯田呢。”
李轩一摆手,晒道,“地方郡国兵是什么成色,宪和公不知道啊。平常务农做工,一征一募就会杀人了?一个郡国兵养三年,顶的上养一个边军了,可三年能见一仗么?见仗能打,还是能赢?有那三年养兵,一战之用的钱,还不如一战租兵呢。租个骑兵打一个月不过一头牛,养骑兵三年?十头牛都出去了。”
“私兵为何比征募好?”
简雍毕竟不带兵,对军队欠缺直观的感受,奇怪道,“为何屯田兵比豪族私兵更好?”
“平常的生产组织就不一样。”
李轩朝河边正在打桩铺栈桥的一大队劳改犯们一指,“屯田是集户并屯,集中居住,集中操练,半军半民,生活中就是半军事化的,环境较为封闭。可隔绝不少外部民风的侵袭,组织度要优于乡亭里什伍的乡里制度。
城郊区域的小市民,是打不过乡里制度下的郡国兵的。临时征召的郡国兵,组织度是不如屯田兵的。可屯田兵,遇上幽州突骑这种以打仗为业的职业兵,就不够看了。
实际郡国兵,豪族私兵,包括屯田兵,甚至边军,大多步卒都是地方守备兵,只能守所在地域,机动不出来的。一出地域就战斗力大减,逃亡严重。”
一旁的田畴插言道:“李君便是想让北方军,成为幽州突骑那样的职业兵么?可以李君方才所言,一骑兵即要两千石石高的基础支撑。这甲骑具装的职业骑兵,靡费更甚吧?”
“不是这么算的。”
李轩摇头,“有一支三千甲骑具装的幽州突骑,起码就可以少养三万郡国兵。本来要执更戍卫的三万郡国兵,就会被解放出来。把每人每年干耗的30石口粮,8000钱。变为每人每年多收获30石粮,缴800钱的赋税。
三万地方郡国兵,每年少消耗的90万石粮,2亿4千万钱。加上多收获的90万石粮,多缴的2千4百万钱。合计粮180万石,钱2亿6千4百万,就是三千幽州突骑的军费。平均一骑一年600石口粮,8万8千钱。
可养一个幽州突骑,一年需要消耗600石口粮?要发8万8千钱么?
这还不算三万郡国兵要公给的军械,衣被,不算要发给三万军属的廪粮等支出,不算伤亡抚恤等其他支出。
猛一看,似乎兵卒是免费劳力,越多越好。盖长城,修水利,屯田,都能用。
实际上,这是在破坏军队的专业性,是在疲军靡饷。兼职开垦,屯田,耕种,养猪的军人越多,越想面面俱到,越是不务正业,军人占人口比例越高,就越容易触发大饥荒。与喝海水一样,会越喝越渴。
军队不是越多越好,不是一个模样好。还是要根据不同任务,分成甲乙丙丁的各种类别,找到最优势的配比,才是最高效,最赚钱的方法。”
“最赚钱?”
田畴有点懵,以为李轩会说最省钱,没想到来了个最赚钱。
简雍也是一愣,以为自己听差了。
“对,赚钱。”
李轩确定道,“好的军队非但不会靡饷,反而可以赚钱。”
“抢钱么?”田畴轻笑。
“抢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可军队最赚钱的地方,还是要通过对内外的收税权来显现。”
李轩也笑了起来,“大儒讨厌武夫,可没有军队,百姓谁认之乎者也的官?谁会乖乖的缴赋纳粮?咱的军队强了,我在纸上画头牛,盖个有军队背书的戳,这就是一头牛,哪个胡部不认试试?胡人拿的是纸牛,真牛在咱地盘呢,生的小牛,不就是咱们的了?”
田畴神情略显迷糊,简雍倒是精神一振:“小仙之甲乙丙丁,甲级部队便是幽州突骑一样的职业军了吧?打算养多少,又要多少石高支撑?”
“难说,甲级部队不是有钱粮就养的出的。”
李轩摇了摇头,“毕竟是乱世,兵源基数是缺不得的。没有土壤,次一等的乙丙丁兵源都出不来。时下我北盟之力,养六千勉强可一战之兵,就已经超出能力范畴了。两千赤备更是多亏苏当家的与世平兄担待,否则根本养不起。”
说着,昂头朝远方忙碌的大营眺望了一下,“三河之地,燕歌之城,牧草畜牧,马耕轮作,麦稻套种,渔业养殖。这不但是一处膏腴之地,还是一块试验田。
时下咱们的军人占比太高了,若是把黄巾俘虏都算上,十多万人口,军就十万。人均粮食产量,却是无限趋于零,下部没有支撑。
咱们开燕歌的过程,就是把军人占比降下来,把人均粮食产量升上去的过程。若三河地区,人均粮食产量能到十石,军人占比就能降到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那个时候的北方军,才有逐步完全脱产的可能,才能有甲乙丙丁。”
“小仙开的燕歌如此之大。”
简雍摇了摇头,“怕是天下从未有过这么大的城,若真能辟出以百万亩计的水田,那便是连孺子都算上,一人可也不止十石了。”
“人均粮产量越高,我们的军人占比就能越低,我们的北方军就能越专业。”
李轩笑道,“若我们有十万人口,一百万石高,就能有一万农兵。若十万人能开出五百万石高,我们就能支撑一万比如今上六亭更强的步卒。
若二十万人开出了五百万石高,我们就能支撑两万更强的步卒。若二十万人能开出一千万石高,我们就能有一万真正职业的北方军了。
赤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有此一万劲旅,就可轻易驱驰数以十万计的仆从军。
粮食与人口,对我们同等重要,相辅相成。
三河之地,燕歌之城,不在大小,就看能否打造出这满万不可敌的一万兵。”
“三河”是新命名的区域,囊括了潞城东南涞水,沾水,桑干水三条河流经的广大地域。
这是一个朝东南斜着的“三”形区域,李轩规划的“燕歌”城,不是传统方城,而是把“三”变成“日”。
这个“日”,就是“燕歌”。
通过修四段互不相连的城墙的方式,把“三”加四竖,变成“日”。
“三”的最上一横,涞水拒马河流经渔阳的河段,已改称“雍水”的河道,就是“燕歌”北城墙。
“三”中间的一横,沾水流经渔阳段,就是穿城而过的“燕歌”城内运河。
“三”的最下一横,桑干水河道,就是天然的“燕歌”南城墙。
在北方幽州边地,城墙防不住胡骑,河流反而是更好的水城墙。只要一支三流内河水军,就能把敢于跨河的精锐胡骑,杀的血流成河。
“三”变“日”的那四段南北的城墙,一为防洪,防止敌军在上游筑坝拦水,以水淹城。二为暂时阻滞敌军。
由于“日”的三横全是河道,任何进攻四段“燕歌”城墙的敌军,都必须在上下游很远渡河过来,且一旦跨河,就始终面临背水一战的窘境。
一跨河,后续辎重就要跨河。一败,南北皆被河流阻隔,跑都跑不掉。
且北方军水军,可沿“三”横水道,运送北方军在敌后任意河段登陆,一卡就是一个天然包围圈。
敌军南北都是河,东西起码一面是城墙,北方军一个战术登陆动作,就能形成一个天然的瓮城。
北方本就不重水军,幽州又是大汉十三州最北,草原胡人哪来的水军?以燕歌之地形,十万胡骑敢渡河,匹马难还。
燕歌的长城非但不用劳民伤财的修,反而能成为灌溉千万亩良田的天然沟渠,成为挣大钱的天然大运河。
由于李轩建“燕歌”的思路,要囊括三条河,故而“燕歌”之大,骇人听闻。仅一期工程,“日”字上半个“口”的两段城垣,要囊括的城内面积,就是76万亩。
这是十三个西汉长安的面积。
而这还仅仅是燕歌城的一半,北区而已。
一旦燕歌城内地不够用了,东西沿河道再竖四段城墙,老城区就变内城了,还能省去最长的两段城墙建设。
再不够,再扩第三层城垣……
三条河流两岸,就是天然的水田,一期即可开辟水田二百万亩以上。
三条河既是城墙,本身又是运河,可直通渔阳东南出海,出海口就是日后的津门。
燕歌北之“雍水”,过渔阳入右北平,右北平入渤海的这段叫“滦水”,那里有个地方叫开滦,华北最大的煤矿,附近就是唐山,华北最大的铁矿石产区。
燕歌南之桑干河,上游流经一个沟,叫门头沟,那是个天然矿产宝藏,最优质的无烟煤,石料产地。
门头沟的优质无烟煤,输往幽州刺史治所蓟县,要向西,要经陆路,要用骆驼。可顺桑干河南下,直抵燕歌城内,就是水运。
而流经燕歌城中的大运河与南水在渔阳下游并为一水,出海口就是日后的津门。九水通漕之津,入海之门户,长芦盐场的转运枢纽。
三条天然大铁路周边,物料接驳,商品集散,运输的便利,绝非陆路可比。
三河相夹,燕歌南北城,便恰如横跨长江的西汉阳,东武昌的大武汉。借助天然地理形成的城防体系优势,却要远远高于武汉。
“武汉”这个名字很好,恰如武汉大学上的字:“学大汉,武立国。”
李轩就准备把穿燕歌城而过的中河,命名为“汉江”,燕歌内城“田”字东南西北四区,即为西“汉昌”,北“汉阳”,南“武昌”,东“武汉”。
“燕歌”别称,即为“汉城”。这么好的名字,棒子不要,李轩要了,回头还棒子个“孙儿”城就行了。
谁说大汉的城就必须是方的?谁说城墙就不能用河的?
李轩心目中的“燕歌”城不用多好,世界第一就可以了。
这就是他要从天空中摘下的星,一座星空之城,一座古往今来,从未出现过在历史上的奇迹之城。
丰臣秀吉墨俣一夜筑城,李轩就要建“三日”之燕歌。
这座“三日”奇迹之城很好建,不过是竖四道城墙。
与一硫二磺三木炭一样简单,就是个配比的事……
……
(https://www.02sw.net/2502_2502713/41090535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