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宋梦完整版 > 第九十七章 建国的理想4

第九十七章 建国的理想4


  “民以食为天”在丰年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然而粮食的储备,又不能太单一,这就有点像现代的金融。

  就像是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样,粮食的储备要分门别类,按照不同的种类不同的类别进行储存,特别是对于军粮的储备。

  一旦梅城遭遇敌人围攻,被困城中,与外界失去联系,运粮之路被切断,就可立刻开启粮仓。

  “国家大本,食足为先”。

  粮食储备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古今中外皆关注的大事。

  夏朝,仓储制度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此后的各朝各代也无不把储粮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

  储粮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战略思想之一。帝王们都懂得“广积粮”的厉害所在,都明白储粮起着“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赈灾备荒,安民固本;供养军队,备战应战”的作用。

  “深挖洞,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就是当年刘邦实力不够强大时的十二字方针。

  “深挖洞,广积粮,高筑墙”则是朱元璋的九字方针。

  他们无不懂得“广积粮”的重大意义所在。元末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人人皆在争夺天下,朱元璋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与“深挖洞,广积粮,高筑墙”的九字箴言是有一定关系的。锅里没几两米就开几千人的饭,无异于扯张虎皮来做大旗,不过狐假虎威而已。

  古代,不仅只有朱元璋和刘邦这两位君主懂得储粮的重要性,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中央仓储的建设,而且也十分注重地方政府储粮。

  汉代时,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开始营建新都长安,首批重点建设工程就包括了太仓。

  除太仓外,中央直接管理的粮仓还有位于甘泉的甘泉仓、华县的华仓、左缴附近的细柳仓和嘉仓等。

  历代王朝除狠抓皇粮国赋入库外,还积极拓展其它的筹粮渠道。例如宋代,不同类型的仓廪有不同的粮食来源。

  正仓亦称官仓,其粮食来源主要是皇粮国赋;各州、县的义仓,主要是从官收的春秋二税中,每石另收一斗储仓;常平仓的储谷主要是每年夏秋两季以略高于市价收购,其本钱由国家财政统筹拨付;广惠仓的仓米来源是官府对无人耕种的绝户田募人耕种所收的租谷;社仓主要为官府提供谷本,收“息米”,同时也通过劝捐和劝借的方式,面向富民,筹措谷本。

  历代封建王朝的仓储制度中均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仓吏腐败,亏空严重;储备不足,调控乏力。为解决这些问题,封建王朝十分重视加强仓储管理。

  一般说来,中央财政最高行政长官是全国仓储的最高主管,其下另设专门的“仓官”负责仓储事宜。如明代,户部掌管全国钱粮,各省由布政司分理,无论京库钱粮支用还是地方存留与上解,都须遵循户部的细则定例,并接受户部的审核。

  对不同类型的仓储,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如常平仓等官仓,主要由各级政府机构管理,而义仓、社仓、预备仓等民间仓储,则在官府的指导下,主要由民间绅士自行管理。主要的管理制度则有两点:

  第一,制定较严密的管理条规。例如,秦代有专门的《仓律》,规定严格;西汉设有专门的会计簿册,详细记录仓储谷物的数量、品种、出入、经手人、核验等,上级官吏也会经常检查;

  第二,加大惩罚的力度。譬如清代雍正元年至三年(1723-1725年)期间,雍正连续发出有关清查钱粮亏空的上谕三十余道,并派朝廷官员协助清查地方钱粮亏空。在清查过程中,雍正皇帝下谕:即便涉及高官与贵族,也决不宽贷。对贪赃的官员,一是抄家,二是罢官,严重者处以极刑。

  然而现在远远都没有达到能够储备很多粮食的条件,老百姓的温饱还是一个大问题。创业者总是艰难的,但是未来的收获是很可观的。

  大面积的农业种植,以及大面积的生产,高效化的生产能够提高粮食产量。

  改革,每朝每代都推行过。在西汉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桑弘羊的人物。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汉法家人物、理财家。出生于洛阳。

  桑弘羊父亲是商人,桑弘羊是洛阳有名的大富豪桑家的公子。桑家是洛阳首富,桑弘羊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少年时代,他就“以心计”,而不用筹码进行运算而享有盛名。

  十三岁就担任了侍中,开始在汉武帝身边工作。

  三十三岁时,与东郭咸阳、孔仅“三人言利析秋毫”,对经济的分析十分深刻,从而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

  公元前115年,孔仅升为大农令,桑弘羊接替他担任大农丞,掌管会计事务。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成为搜粟都尉,同时兼任大农令,掌管全国的租税财政。汉武帝末年任御史大夫,仍兼管财政。

  元狩年间以后,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

  此外,桑弘羊还组织了60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史称当时“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汉朝初年,国家对钱币的铸造采取放任的政策。当时不但钱的大小、轻重不一,钱币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差悬殊,因而盗铸钱的风气盛行,影响了经济的正常流通和通货膨胀。

  到了汉文帝五年(前175年),政府更撤除了禁止私人铸钱的命令,放任大家自由铸钱,因而币制更加混乱。

  一些豪强和大商人,常常在铜内杂入铅、铁,铸大批的劣钱来谋取暴利。

  政府虽然一再禁止和打击,但因为有利可图,而且铸钱者又多是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物,所以并不能制止私铸的大量劣钱混入市场,破坏社会的正常经济生活。

  汉武帝为了整顿财政,曾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整顿过一次货币,但效果不好。当时造了三种货币:一是皮币,用禁苑里养的白鹿皮制成,每个一尺见方,上面还绣上五彩花纹,每个值钱四十万,它是作为诸侯王朝觐皇帝时垫璧的礼品,所以只在上层贵族中流通和使用。

  另一种是白金,这是用少府库存的银、锡作的合金币,分值钱三千、五百和三百三种;第三种是取销半两钱改铸的三铢钱。还规定,盗铸钱者要处死。这次改革因为品类复杂,币值的规定又不合理,所以不但使用不便,而且一些人纷纷去盗铸比值很大的白金币,所以第二年就放弃了三铢钱而改铸五铢钱。当时虽然因盗铸钱政府抓了数十万人,仍不能制止盗铸劣钱,所以市场和货币仍然比较混乱。

  元鼎四年(前113年),为了彻底整顿货币,汉武帝采纳了桑弘羊的意见。他的意见主要是:取销郡国铸钱的权利,由中央政府指定掌管上林苑的水衡都尉下属钟官、技巧、辨铜三官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和原料;郡国把所铸的旧钱销毁,把铜送到中央;废除过去铸的一切钱币,而以上林三官铸的五铢钱为全国唯一通行的货币。

  这次币制改革是成功的,从此以后基本上制止了私铸劣质钱币的流通,从而不但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稳定市场和流通,起到了巩固西汉统治的作用。

  因为这次货币改革,首先将全国的铜材集中在中央,由上林三官统一调拨,使私铸者得不到铸钱的原料;

  其次,价格标准与重量标准一致,这次所铸的三官五铢钱,实际重量也是五铢,因而减少了货币毁销改铸的流弊;

  第三是铸币技术提高了,铸造的工序比较复杂,盗铸者造起来比较困难,容易得不偿失。

  这次币制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政府的一次创举,它最终将汉朝的币制稳定下来,使汉朝的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余年而通行不废。


  (https://www.02sw.net/2568_2568773/39425180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