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完整版 > 第三百一十七节 英国该考虑和平

第三百一十七节 英国该考虑和平


  拿破仑带着三千兵马,乘坐十七艘大小战舰,从宁波出海,从南洋进入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横跨大西洋,直航北美。

  光这段路程就足够危险,英国的开普殖民地,已经在南非王国的攻击下陷落,好望角以东海域的制海权英国人彻底丢失,可一旦过了好望角,浩淼的大西洋中,就不知道有多少艘英国肆掠商船出没了。

  过了好望角之后,舰队甚至还要向西北方向航行,越往北,中国控制力越薄弱,英国势力越强,甚至在西非海岸,英国人已经彻底驱逐了中国势力,他们攻占了尼日尔河口,将非洲公司压迫到了刚果河一带,而且非洲公司的海路运输已经被迫中断。

  由于非洲公司和缅甸的夹攻,迟迟无法拿下英属印度,英国印度舰队龟缩在港口中,却又不安分,时不时利用天气情况,在中国外洋水师无法封锁的时候,投入大洋,四处破交,让中国舰队主力无法全部西进去西非跟英国争夺制海权。

  英国舰队则一直在欧洲,一部分留守本土,一部分维持地中海制海权,英国人也不敢派舰队进入印度洋跟中国争夺制海权,不是他们畏惧中国舰队的规模,同样是因为地理因素,限制了英国人的作战范围。

  本土舰队是不敢轻易调动的,他们不敢保证是否会有其他国家随时加入战争,法国舰队不容小觑,西班牙也开始恢复自己的海军来维护海外殖民地,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发个神经,比如波兰那种无可预知的政治行为,英国防守空虚的本土就可能遭到巨大的破坏。

  地中海舰队更不能随意调动,英国必须保证克里米亚远征军的后勤补给,另外如果丢失了地中海制海权,中国舰队从印度洋方向突然地中海,不但克里米亚远征军将陷入困境,英国本土也不再安全。

  英国国内已经出现了对政府的不满,对政府贸然跟中国开战的行为大加批判。

  有大批底层民众认为本国政治家都是白痴,先是为了奥地利的利益,跟俄国人打了四年,让奥地利得到了多瑙河河口,英国半毛钱好处都没有。接着又因为不肯接受和平,开始跟中国在全球开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英国的商业利益,国内经济凋敝,失业增加,资本家没有生意可做,工人没有工作糊口,还能有比这更蠢的政治运作吗?

  其实英国政治家也在反思,当时他们拒绝中国的调停方式可能错了,不应该直接拒绝,也许当时可以有方式能够在避免中国参战的情况下,继续压迫俄国。或许当时应该接受停战,毕竟俄国这样一个大国,削弱他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当时英国内阁判断拒绝了中国的调停,他们也不可能参战,按照英国人的评估,保持中立最符合中国的利益。

  因为削弱俄国怎么看,对中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英国甚至还认为中国这些年的政策,就是跟英国一东一西遏制俄国。谁能想到中国人的欧洲政策会突然变成扶持俄国,这一点都不符合逻辑。

  但既然已经开战,英国政客们也不是怂包,他们的心态已经凌驾于整个欧洲国家之上,将英国看作是一个世界帝国,而不是一个欧洲强国,他们不畏惧任何挑战。还能有什么事情,比拿破仑战争时期更看不到希望,英国不也撑过来了,而且坚持了二十年。

  论危险程度,中国还不如拿破仑的,至少拿破仑时时刻刻都在英国头顶悬浮着一柄利剑,中国的大炮都不可能对准大英帝国本土,无论怎么打战火都波及不到英伦三岛,那还有什么害怕的。

  这些年跟中国在海外的冲突日益激化,双方迟早会为此爆发冲突,既然现在开战了,那就碰一碰,看看海外的这个对手,到底有几斤几两。

  但战争进行了半年时间,凡是继续跟中国保持联系的国家,基本上都明白英国人没有赢得可能。

  始终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了和平的荷兰,驻中国领事霍特曼对大英帝国的前景充满了悲观态度,尽管因为荷兰与英国的关系,他发回国内的每一份报告,都会被英国人知晓,但他好不遮掩的认为英国人进行这场战争,是无谓和徒劳的。

  中国已经调动了三十万人前往西亚作战,如此庞大的兵力霍特曼没有看到任何影响,在他给荷兰政府的报告中,他描写道:长江上依然是那样的繁忙,商船往来如织,人们更关心的是今年的行市,而不是跟一个“夷人”的战争的胜负;江南的纺织工厂中,烟筒冒起的黑烟一如曼彻斯特那样遮蔽了天空,一车车、一船船的上等棉布、丝绸从这些工厂里不断的生产出来;战争对这个国家似乎没有任何影响,他们的皇帝只批准了一千万金两(黄金)的债券,这笔债券被他们的国家银行以两分的低息就卖了出去,在他们的投资者看来,他们国家的债券几乎没有风险。

  “我并不知道英国的情况如何,但想必绝不会如此从容,他们真该考虑一下和平了。”

  最后霍特曼写道。

  英国人确实开始考虑和平了,战争打到现在,他们发现没有任何转机,中国这个东方帝国跟所有情报显示的一样,用现代方式武装了起来,他们的国民或许不是最勇敢的,不是最有冒险精神的,不是最具聪明才智的,但他们的国民数量多的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政府还能将数量如此众多的国民按照一致的方式组织在一起,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未曾出现过的事情,至少颠覆了西方的认知观念。

  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可以按照统一的观念凝聚在一起呢,印度是最接近中国人口的地区,可印度存在着几百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欧洲就更不用说了,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生存方式,甚至同一个民族就有几十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中国是一致的,是整齐划一的。

  英国人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期待着像面对其他大帝国那样,外表看似强大,但只要轻轻一推,立刻奇迹般的倒塌,如西班牙打击阿兹特克帝国,印加帝国那样,或者亚历山大打击波斯帝国那样,至于中国是一个新兴的王朝,那又怎么样,当年阿提拉的匈奴帝国,何等的恐怖,还不是一场战役的失败就轰然倒塌。

  可半年来的战争进展表明,中国人不但不会垮塌,而且越打越强。战场上英国可以打赢一场战役,甚至十场、百场战役,但中国人很快就会恢复兵力,重整旗鼓,再杀回来。

  跟这样的对手作战,完全看不到胜利的方向,战争又该怎么进行?

  而且除了在克里米亚半岛上,英国和奥斯曼联军跟中国队打了个旗鼓相当之外,在其他各条战线上,都开始呈现出劣势。

  尤其是原本自信满满的印度战场,呈现出的变化让英国人十分意外。

  英国人在用澳大利亚换取了印度河以东的信得等中国公司的殖民地之后,他们迅速完成了对印度地区的征服,主要是以外交和政治的方式,而不是以战争的方式。英国跟印度土邦王公订立资助条约,在他们的土地上驻扎队,这些王公向他们提供军费,英属印度提供保护,同时拥有贸易和商业特权。事实上就是让这些王公成为他们的保护国。通过这种方式,英国统一了印度。

  在中国势力退出印度河以东之后,印度王公们迅速改变了看法,因为他们再也看不到可以对抗英属印度的力量了,所以纷纷跟英国建立起保护关系,短短五年时间,拉其普他那20个王公,中印度145个小王公,卡提阿瓦半岛145个小王公都进入了资助同盟条约体系。奥里萨和南印的一批小王公也接受了附属同盟条约。连海德拉巴、佩什瓦这样的大势力都依附了英国。马拉特联盟被英属印度吞并。整个印度地区,就剩下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依然保持独立,但就是这个旁遮普给英国制造了大麻烦。

  最早考虑政府旁遮普的并不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而是亨利皮特当年管理的中国东印度公司,但他们失败了。旁遮普在开国君主兰吉特辛格的带领下,国势日渐强大,成功阻挡了亨利皮特的入侵。

  拿破仑战争之后,兰吉特开始进行改革,他聘请了大量法国退役军官,授权法国上尉让弗朗索瓦阿拉德帮忙训练骑兵,让巴普蒂斯特文图拉帮忙负责训练步兵。

  这两个法国人帮忙打造的旁遮普队,跟历史上同样由法军指挥的莫卧儿帝国的队,如孟加拉的队完全不一样,他们真正具备了欧洲队的水平和战斗力,之前英国人太小瞧旁遮普的队了,结果在这上面吃了大亏!


  (https://www.02sw.net/2610_2610055/40852717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