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七节 满清进入中亚
通过陆路驿站,嘉庆收到了昆仑奴国蒙古正黄旗都统德楞泰发来的奏章,描述了当地的情况,嘉庆的心终于放下了。
他现在已经不担心大周朝廷会对他们有恶意,确信大周真的只是想把他们打发走而已,至于去哪里根本不关心。
如今的嘉庆大权独揽,他的师傅朱珪已经死了,死在张家堡之战后,不是战死的,而是被战况刺激的心力衰竭而死。
朱珪死后,嘉庆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突然强势起来。
尤其是去年,险些因为他的强势,跟大周再次开战。大周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从蒙古,一路从河西走廊,已经逼近伊犁,最后经过对方派来的使者盛住从中调停,才总算免了一场兵祸。
嘉庆对盛住这个小舅子,还是很关爱的,因为他最宠盛住的姐姐,因病而死,他始终却忘不了她。
可惜盛住攀上了高枝,竟然不肯来投奔嘉庆,更不肯跟他们去昆仑奴国,这让嘉庆恼恨不已,却除了感叹世态炎凉之外,只能对自己目前的处境,报以哀怨,谁让自己这个皇帝落魄至此,能怪别人什么呢?
去年之所以跟大周交恶,是因为嘉庆在伊犁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政策,倒不是向中国内地扩张,而是对周边不服王化的势力进行打击,嘉庆即便沦落到现在,手里依然掌握着十万大军,其中五万是陕甘乡勇,两万蒙古牧民,两万成分复杂的绿营兵,真正的正印八旗,却只有一万人。
由于兵力太弱,加上主要是接连的战败,让大清在伊犁周边的威信扫地,各路诸侯于是有了异心。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天山以南的外藩回部,这些人早在乾隆中期就爆发过大小和卓之乱。乾隆也没有在这里进行强力的统治,一直以羁縻为主,没有直接管理,导致这里的叛乱势力始终存在。结果看到大清势弱,当地领主竟然再次打起了叛乱的异心,勾结境外的安集延(浩罕汗国)多次劫掠天山以北蒙古部落。
嘉庆的局面一直就处在濒临崩溃的边缘,他一直忍辱负重的维持着岌岌可危的局面,就是想保住宗庙社稷。天山以北游牧的土尔扈特等蒙古部落,是嘉庆现在能依靠的最大势力,他不能放任回部对蒙古部的骚扰。
于是嘉庆在财政无比紧张的情况下,发兵回部,他手下那些谈大周色变的軍队,竟然爆发了相当的战斗力,事实上他们并不弱,多年的战争洗礼,加上俄国人的训练,战斗素养是有的,只是没有了必胜之心。回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趁火打劫的匪帮能有多少战斗力,双方相遇之后,很快就发展成一边倒的局面。
这时候嘉庆有了更多的想法,当然他还是不敢跟大周决裂,他心存远征昆仑奴国,存续大清江山社稷的想法,所以总觉得兵力不足。手里握有十万人,可真正能打的不过两三万,他担心昆仑奴国万一强盛,他根本无法立足,毕竟他最近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昆仑奴信息,发现明末时期郑成功麾下的昆仑奴大军颇为强悍。
于是在剿灭了回部叛乱之后,嘉庆开始整编回部軍队。此时伊犁一带的畏兀尔回部人口大概在百万人左右,除了部分天山以北吐鲁番等地种植为生的畏兀尔人外,大多数都在天山以南游牧,丁口二十多万。这是一股不可放过的人力。
嘉庆收编回部,扩大軍队的情况,被大周政权视作威胁,马上派人来质询,一年之气将近,大周甚至做出了军事准备,要求满清放下武器,让周军入境。
此时嘉庆表现的相当强势,严词拒绝,结果引来大周陈兵边境的局面。
后来盛住作为使者前来游说,通过盛住将他们的态度转达到了大周,对方才放弃了军事行动,甚至在一年时间结束之后,也没有进入伊犁。
其实嘉庆这个皇帝,能力是有的,在乾隆的羽翼下忍辱负重那么多年,对和珅都恭敬有加,他是能屈能伸的,之所以表现的强硬,是因为在征服回部的军事行动中,他看到大清群臣的心气突然高了一些,原本已经堕落到赌钱、亵玩的一群人,竟然开始给嘉庆出谋划策,开始对政事有了兴趣。
所以嘉庆借这个机会,开始整顿吏治,整顿吏治这种事,必须是强力的皇帝才能进行,柔弱只会引起混乱。嘉庆一边大量裁撤那些已经彻底没有希望的官员,提拔一批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官员,气象一新,这时候大周过来要求他们放下武器,要是真的答应了,不但有任人宰割的危险,还有可能让刚刚鼓起来的朝野士气迅速崩溃。
于是嘉庆选择了强硬,做出一副强势君主的形象,赢得了许多年轻官员的崇敬。但私下却通过盛住,向大周说明,他们之所以整编回部兵马,是为远征昆仑奴做准备,绝没有与大周争雄之心。
大周接受了这个说法,并且暂时放弃进入伊犁的打算,给了嘉庆充足的时间。
这时候那群年轻的官员,开始怂恿嘉庆为回部编定旗分,按照统治内外蒙古的办法,把整个回部编成八旗。由朝廷派官员管理,这样回部就永不会乱。就好像外藩蒙古一样,朝廷西迁伊犁,一声令下,依然大量蒙古兵马前来勤王,原因很简单,兵权不在当地王公手里,而在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将军手里,他们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軍队都得来。
嘉庆正有此意,于是趁机在回部推行八旗制度,保留回部王公的地位,削减他们的权力,派驻大量的八旗都统、将军去管理回部人丁。从回部中抽调青壮,组建回部八旗。一时嘉庆兵力大增,当然反抗也是有的,办法只有镇压一途,草原上的征服总是极其残酷,嘉庆拿出了当年乾隆对付准格尔残部的方法,按照草原上的传统,对反叛者进行屠杀,车轮高的男丁一律斩杀。
经过这一番血的征服,回部人口大减,可嘉庆手下的兵马却达到了二十万,其中新增的回部八旗就有十万。实力的壮大,也有新的麻烦,嘉庆手下的年轻官员们开始雄心勃勃,他们过去大多在底层,对朝廷上层跟大周之间的秘密协定不清不楚,根本不知道他们还要去异国他乡,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还能保持斗志的原因。高层的那些文臣武将,许多知道自己要去昆仑奴国,今生无望归国之后,尤其是一些汉臣,恨不能死在伊犁,至少也留了尸骨在大清的国土上。
这些野心勃勃的少壮派官员,开始怂恿嘉庆出兵,先收复外藩蒙古,在夺取满洲故土,接着入关在与大周争天下。
嘉庆此时既不敢真的跟大周开战,也不愿意熄灭了这些官员好容易升起的斗志,于是开始频繁对外用兵。征讨的对象已经变成了中亚的浩罕汗国,该国本是大清藩属,却看到大清如今的困境,落井下石,威胁要释放和卓后人在回部建国,以此要挟大清给予浩罕汗国在喀什噶尔贸易特权。嘉庆拒绝之后,回部就开始混乱,很显然有浩罕汗国在背后使坏。于是现在嘉庆实力增强,马上就决定对浩罕汗国用兵,一来打击这个不安分的藩属国,二来锻炼一下新建的回部八旗。
另外他还有一个不能说的想法,一旦昆仑奴国强盛,与其渡海去与一个未知强敌争雄,还不如就近夺了浩罕汗国,然后大清举国牵走,在安集延保存江山社稷,岂不比去异国他乡要好一些。
只是如果距离大周太近,恐怕大周依然不会放过他,这只是一条后路。万一昆仑奴国太过强盛,他只能被迫冒险在浩罕汗国试一试。不过浩罕汗国这几年兵力强盛,首领阿利姆开始称汗,此前他们是依附于布哈拉汗国的,现在自立为汗,而且多次跟布哈拉汗国开战。
于是嘉庆联系了安集延西部的布哈拉汗国,布哈拉海达尔·图拉可汗答应一起兴兵灭掉安集延。浩罕汗国这几年频繁扩张,不但对伊犁境内的回疆野心勃勃,跟布哈拉汗国也多次冲突,从布哈拉汗国手里抢走了霍占特和乌拉丘别等地,早已引起了布哈拉汗国的不安。
这一战打的极为残酷,阿利姆带有新兴草原民族首领的一切特质,有很强的军事素养和个人勇武,亲自带兵跟布哈拉与满清交战。可是势力差距太大,取得了无数战术胜利,却无法阻挡两大敌人的步步推进,最后在安集延决战中中枪而死,安集延国灭。
与布哈拉汗国一起吞并了浩罕汗国,安集延以东的费尔干纳盆地归属大清,塔什干、奇姆肯特等锡尔河流域归属布哈拉汗国。
随着军事胜利,不但老部队经过的锻炼,回部八旗也展现了良好的战斗力,并且证明了八旗制度对游牧民族的有效管理,此时就连嘉庆心中也不免升起了一点野心来,也许他可以不用走?
就在这时候,他收到了从非洲传回来的,德楞泰的奏章。
(https://www.02sw.net/2610_2610055/41102558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