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宏光寺上香
刘云与李大双携手向着宏光寺走去。
路两旁的大树,遮起了天然的树傘,将阳光挡在上空。
一群小鸟,在树上吱吱喳喳地唱着歌。
刘云感到自己那急促的心情慢慢地平静下来。
踩着脚下那一级级的台阶,向着大雄宝殿而去。
路边的小摊上,摆满了香烛。
李大双买了香烛,还买了一挂长鞭。
“庙里不允放鞭。”刘云说。
“不是,可以在规定的地方放鞭。”李大双比刘云还清楚。
在大雄宝殿的外面,烧香磕头,这时的刘云,是一个诚意的信徒。
今天是十五,上庙的人很多。
拜完了佛,刘云与李大双开始转悠起来。
转了几处,终于来到了钟鼓楼。
又是一层层的台阶,上到了二楼。
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筑形式。
鼓楼位于大雄宝殿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
楼上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
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三百米,互相辉映。
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
相比较鼓楼,钟楼的结构很结实,可能是那巨钟的重量原因。
没有结实的承体,难以载着几吨重的大铜钟。
而鼓楼,则是比较轻盈。
两者相比,钟楼象一个有着肌肉的男人。而鼓楼则是一个女子。
刘云先去的钟楼。
看了钟楼的情况,他否定了东西在钟楼。
那么重的钟下,不会有地道与暗室的存在。
所以,刘云拉着李大双来到了鼓楼。
鼓楼的上面,没有暗室与地道的可能。
要是有人在此藏东西,只可能是这楼梯。
旋转的楼楼,爬墙而起。
刘云放慢了脚步,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
弄得李大双得停下来,等待刘云。
每一个台阶,刘云都会重步踏出。
他在试探,这台阶的下面,是否是空心的。
别人也试不能听到什么,但是,刘云的耳朵是顺风耳。
一些细小的声音,都不能逃过他的听力。
一直走到了楼梯的尽头,上了鼓楼。
依然没有发现什么。
刘云肯定,这鼓楼也是实心的,没有地道与暗室。
站在鼓楼,看着钟楼,刘云心在想:难道破译的是错的?
眼下,明显地是,钟楼与鼓楼,不可能藏军火。
下楼梯的时候,刘云再一次试了,依然是实心的。
来到了观音殿,刘云在想:也许自己错了,如果有大批的军火,也不可能大张旗鼓地运进宏光寺来。
就是运来,要想藏起来,也不是一时半刻。
这样的话,肯定会被人发现。
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人发现,就会传出消息。
可是,到现在,没有一点风声雨声。
说明这军火不会藏在宏光寺。
不对!
军火不藏在宏光寺,为什么会在广告暗语中提及宏光寺?
而且直接说出了钟鼓楼?
为什么是钟鼓楼?
因为钟鼓楼是藏东西的人能去的地方。
寺中的各个殿阁,都有和尚守着看护。
藏东西的人一进去,就会被那些和尚盯上。
只有钟鼓楼,没有和尚看守。但是,每一个小时,会有和尚来巡山。
所以说,宏光寺最方便的地方,也就是钟鼓楼。
当然,钟鼓楼的人流量很大。
每天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很少有寂静的时候。
在这么多人的眼皮底下藏东西,也是难事。
除非是在下午寺庙关门的时候,人流量才会减少。
要藏,也只有那个时候才行。
刘云在进寺前,曾经了解过,宏光寺开放的时间是早上七点至下午五点。
四点钟之后,寺里的游人就越来越少了。
而且还有一事,寺里在四点半钟,会有一次颂经。
所有的和尚都会在各个殿阁中唱经。
这样一来,钟鼓楼没有和尚,也没有游人。才是寂静时刻。
对了,藏东西的时间可以定了下来。
藏东西的地点,也定了下来:非钟鼓楼莫属。
剩下的就是东西是什么?
首先,可以肯定,不是军火。
就钟鼓楼那块地,就是向地下挖百米,也藏不下那么多的军火。
不是军火,是什么呢?
突然,刘云想到了广告,想到了监舍中的诗。
这个藏军火的人,是个智者。
他在与想要军火的人斗智。
会不会钟鼓楼中藏有象诗那样的暗语?
刘云兴奋起来,让李大双在大殿下休息,而他自己又登了一次钟楼与鼓楼的楼梯。
可惜的是,钟鼓楼的墙面上,很光滑,没有人留言。
这时,一个小和尚上来巡视。
刘云拉着小和尚聊天起来。
“小师傅,这墙面怎么没有古今名人的题诗?”
小和尚合什:“这是寺庙,不是滕王阁,哪能允许人题字。就是有人强行题了字,第二天,我们就会粉刷一次。”
刘云问:“那对于名人骚客来说,岂不是少了一个表现的地方?”
小和尚指着大雄宝殿外的一百零八级台阶说:“在那台阶的左边,是留言碑。你要想欣赏古今名人的题诗留言,可以去那里看。”
刘云谢了小和尚,离开了钟鼓楼。
“你在找什么?”李大双发现刘云有些不对劲。
刘云不能说,我在找军火。
他笑着说:“我去过了很多的地方,看到了很多的名人留言。但是在宏光寺,却象脸一样干净。”
李大双笑着说:“你哪里看到人家的寺庙,允许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存在?”
“不能这么说,那也是一种文化。”
“文化?象那种,小小竹排江中游,上有美女和老头。---让得瑟来的更猛烈些吧。还有续言。巍巍青山两岸走,没忘踹上半瓶酒。——愿大葱长的更旺盛些吧。这些名言?”
刘云忙说:“那是得瑟文化与大葱文化。”
李大双笑得前仰后扑:“那某某某到此一游呢?这留言是最多的。”
刘云不再说了,他解释不了。
(https://www.02sw.net/2677_2677718/45507722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