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我的大明新帝国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 第四十三章 尘埃落定

第四十三章 尘埃落定


  与四日前大朝会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大朝会不仅多了许多宗室,就连多位一直在家养老的勋贵,也都出现在了朝堂上。

  但是在朱棣面前的高台下面,第二层的平台上,少了一个太子,只有一个太孙孤零零地坐在右边。

  今日的朱瞻基虽然谈不上意气风发,但是相比四日前低着头,今日却把头高高地抬了起来,注视着台下的大臣们。

  在他的正前方,是勋贵,武将阵营。数百人屏息静气,目视前方站立在那里,没有发出一丝声音。

  在他的左前方,是文官阵营,他们却刚好能把视线正对着斜前方的朱瞻基,不时拿视线瞟着朱瞻基。

  虽然他们对朱高炽这位太子更喜欢,但是相比铁血的朱棣,他们还是愿意接受这位喜欢讲道理的财神太孙。

  朱瞻基虽然一直没有参与政事,但是并不代表所有人对他陌生。

  从东征东瀛开始,朱瞻基就已经开始在大明的政坛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他虽然没有朱高炽崇儒,但是不论对谁都一视同仁。

  而且他还会赚钱,会做事,他更像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大明之外。

  如今大明的两家银行都是他创立,而这两家银行已经成了所有大明人不能离开的机构。

  大明的官员俸禄按时发放,包括商业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银行的作用。

  他不像朱棣那样嗜杀,所有跟他接触过的大臣,虽然谈不上喜欢他,但是他喜欢讲道理这一点,还是很受官员们推崇的。

  跟这样的太孙打交道,总比跟朱棣这样不喜欢讲道理的皇上打交道更好。

  至于朱高炽,在他已经被淘汰出局的时候,除了将一生完全寄托在他身上的人们,已经没有多少人还想着他了。

  人都是现实的,何况这个站错队就很可能丢命的时代。

  这次的大朝会是额外增加的,如果不是大节日,这样大朝会一个月只会有两次。

  明初的武将系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除了在军队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因为涉及到兵部和户部,需要拿到朝堂上讨论,军队事务基本文臣插不上手。

  也因为这样,许多勋贵根本不屑来参加朝会,他们只需要参加五军都督府的会议就可以了。

  也正是这种退化,如今具有政治性的武将越来越少。到了几十年之后,武将经过土木堡之变,几乎没有了任何政治力量,变成了文臣的附庸。

  所有人都很清楚,今天的大朝会主要就是为了朱棣西征特意举办。

  当百官待命,蹇义直接就把主动权交到了兵部尚书方宾的手里。

  依旧是前几日的程序,朝廷要出师,就需要证明自己的公义和真理。

  但是因为前几日的各国使节已经觐见过一次,也递交了求援国书,所以这一次,没有召见西北各国的使节。

  朱瞻基的注意力放在了一帮宗室和勋贵身上,他们平日是绝对不会出现在这里的。

  特别是汉王,已经就藩,并且被幽禁在乐安的他被剥夺了汉王的爵位,今日即使进了奉天殿,也只是被安排在了勋贵的后面。

  昨日朱瞻基虽然知道了他有心西征,但是朱棣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却没有透露出来。

  不管是王彦,还是杨荣,在没有得到朱棣允许的时候,也不敢随便就把朱棣的心意泄露出来。

  主要是朱瞻基觉得没有必要对他们施压,否则他们也会将朱棣的意图告诉他。

  不管朱棣如何安排,都不过是大潮中的一点浪花,影响不了大潮。

  大堂中一片肃静,只有王彦的声音一句一句响起,随着传令太监的声音传遍整个奉天殿内外。

  “兹命武安侯郑亨为北路军前营总兵官……”

  “兹命兵部尚书黄福为北路军后营总兵官……”

  “兹命御马监太监孟骥为北路军监军……”

  “兹命隆平侯张信为南路军前营总兵官……”

  “兹命忠武侯刘江为南路军水师总兵官……”

  “兹命驸马都尉沐昕为南路军前营提督……”

  “兹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张昶为京军提督……”

  朱瞻基楞了一下,没有想到朱棣竟然把自己的舅舅给调了出去,还委以如此重任。

  这应该是在防范自己少不更事,手里有了权力就大力排除异己吧。

  “兹命福安子黄渊为南路军后军总兵官……”

  如果说任命张昶为京军提督还让人能想的通,任命还不到三十岁的黄渊为后营总兵官,这个任命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

  不说他一个子爵就骑在了许多侯爵,伯爵的头上,就是他的年纪也让人惊讶不已。

  不少大臣都把惊诧的目光看向了内阁首辅杨荣,在内阁之中,即使杨荣不得重用,也还有一个精通军务的金幼孜啊。

  为何这两人都不使用,偏偏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黄渊?

  这黄福,黄渊父子,一文一武,却分别担任南北两路大军的后营总兵官,这可是满朝文武都从来没有过的荣耀。

  黔国公沐晟数次上书,想要为朱棣前锋,参与西征,朱棣都没有同意,就是怕他功大盖主,赏无可赏。

  现在黄家父子却受到如此重用,实在让人意外。

  但是杨荣,金幼孜两人都面带微笑,丝毫没有被朱棣抛弃的失落感。众人很快就明白了过来,这两人是被朱棣留下来辅佐太孙的了。

  除了南北两路大军的总兵和提督,还有数十伯爵分别率领各部,担任了指挥使一职。

  这次出兵,仅仅南路军陆军就有京卫三十四个,加上神机营三万火枪手,一万炮兵,计十五万余人。

  另从南部卫所抽调山地兵力共计五万人,凑足二十万大军。

  除此之外,海军,內监抽调船只一千两百余艘,将士近十万人。

  不过海军这次不会参与战事,主要负责后勤和运输。所以海军抽调人员基本没有战斗人员,主要是以操舟,伙头军为主。

  除此之外,大明各属国除了各国王子一律随军,每国还要派出使节。

  这是大明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力,所以不允许任何一国推辞。

  而朱高炽虽然没有能够直接率军,却被朱棣留在了中军大帐,伺候左右,只要他这次不胡来,想必回来的时候,就会重新恢复王位。

  南路军虽然大多都是精锐,但是朱瞻基并不担心朱高煦能抢夺军权。

  且不说各家勋贵的家人都在大明境内,他们来回都要通过朱瞻基的海军才能回来。哪怕朱棣出现了意外,朱瞻基也不相信朱高煦能把人心都拉拢过去。

  当然,必要的防范还是要有的。

  朱瞻基已经通过黄渊,将自己的命令传达了下去,要求各军的羽林卫学士兵,密切注意各军局势。

  除了这些人大明还有一支特殊的军队,那就是这个世界第一支“空军”。

  自永乐十四年,朱瞻基将滑翔翼研发出来,朱棣迅速认识到了滑翔翼在军事方面的作用。

  等朱瞻基回来的时候,三年过去了,大明的军队里面几乎每一卫都有了空军侦查能力。

  虽然滑翔翼的侦查能力有限,受天气气候影响也很大。但是在这个各种活动范围小的可怜的古代,几十里路要走一天的时代,滑翔翼却是真正的黑科技。

  各军卫都直接派了将士到下马桥农庄学习驾驶滑翔翼,然后传播了开来。

  但是传播开并不意味这公开,滑翔翼一直是大明军中最大的秘密,比火枪管制还要严格。

  大明的火枪经过四年多的发展,目前如果全力生产,一年就能生产三十万支以上。

  大明京卫,边卫这些军队几乎已经全部换装完毕,所以如今的火枪管制并不严,甚至还少量卖到到境外。

  但是滑翔翼至今仍然是最高机密,一般的士兵连近距离接触都不行。每个驾驶滑翔翼的士兵,身上都携带了火石,只要有任何意外,都必须要烧了滑翔翼。

  这几年,超过一千从羽林卫学出来士兵也补充到了大明军中各军卫,朱瞻基对大明军队的控制,也是越来越大。

  基本上,现在除了少数军队,到处都有羽林卫学出来的士兵。

  这些士兵不仅忠于大明,更忠于他朱瞻基。

  当每个军卫的将领都被安排完毕,所有的文臣们就精神一振,现在该轮到安排京城的顾命大臣了。

  明朝的顾命大臣与清朝不同,所有的大臣只有辅佐监国的权力,没有直接处政的权力。

  但是,这仍然是每一个大臣梦寐以求的荣耀,不仅是荣耀,同时跟未来的帝皇能拉近关系,也是真正的好处。

  朱棣也没有卖关子,直接让因为王彦喉咙嘶哑,被换上来的李谦念出了对监国的安排。

  “兹命皇太孙瞻基为见过太孙,总督朝廷内外一应大小事务……”

  朱瞻基起身转向朱棣跪下,高声道:“太孙瞻基接旨。”

  随同圣旨一道传到朱瞻基面前的,还有传国玉玺与两个皇上处理军政,民政的大印。

  这些只是象征意义,因为随后这些都还会依旧收回御书房和司礼监,只有在用印的时候,才会拿出来。

  朱棣温声说道:“朕欲月底就前往刘家港,待时机成熟,就启程南下,途中游历我大明江山。你在京城当用心办事,不可辜负了我的期望。”

  “孙儿定当殚精竭虑,为我大明千秋万代努力!”

  朱棣这才又说道:“上来吧。”

  朱瞻基站起身来,正了正自己的衣冠,昂首阔步从侧面的台阶登上了三层高台。

  朱棣牵着朱瞻基的手站在了高台前,大声说道:“朕登基十八载,第一次出兵,太孙年幼,由太子监国,太孙驻守北平行在。第二次出征,太孙与朕一同上阵杀敌,势不可挡,斩敌四十三人。

  永乐十三年,太孙挂帅,剿灭东瀛倭寇与张士诚余孽。永乐十四年平定东瀛,并且将东瀛王室迁移应天府。

  永乐十五年,太孙率领十万大军,来回远行十万里。费时三载,为我大明增加一倍国土,开疆拓土乃不世之功。

  朕赏无可赏,也不必赏。身为我朱棣之孙,他的身上就背负着整个大明,这个天下,以后就是他的。朕将给他整个天下……,谁赞成?谁反对?”

  这个大殿里没有疯子,不要说大多数人是赞同的,就是不赞成又能如何?

  这个时候敢站出来说反对,等待他们的就是虎视眈眈的杨章德,他可是很想在朱瞻基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殿中的大臣以蹇义为首,勋贵以张辅为首,立即应声跪下。

  “臣等拜见陛下,拜见太孙殿下。”

  待大臣们三拜九叩之后,朱棣志满意得地又牵着朱瞻基的手回到了他的龙椅旁。

  这是一张红木床一般的龙椅,上面被金黄的坐垫铺着。

  就是这张看起来很普通的宝座,几千年来无数人为之疯狂,死亡。

  朱瞻基这一次先等朱棣坐下,这才在他身边坐了下来,坐在高台上俯瞰着殿中的大臣。

  待大臣们起身,李谦这才又走到了他们的斜前方,大声念了起来。

  “兹命文渊阁大学士杨荣为监国辅佐大臣。主兵事。”

  杨荣立即快步走了出来,在殿中间跪下。“臣接旨!”

  朱棣看了看他,和声说道:“子荣长于兵事,今后当尽心尽责辅佐瞻基,不可懈怠。”

  “是!”随之而来的是他兼职顾命大臣的各种奖励,这种奖励是惯例,每个人都会有。

  “兹命英国公张辅为监国辅佐大臣,主军事。”

  张辅长身跪立,抱拳道:“臣接旨。”

  面对张辅,朱棣并没有说太多的话,君臣两人的视线相对了一刹那,朱棣说道:“起身吧。”

  给张辅没有任何的奖励,张辅也没有放在心上。过两年张家封藩交趾的话,这个奖励已经大的没边了。

  “兹命文渊阁学士金幼孜为监国辅佐大臣。主防事。”

  金幼孜也精于兵事,不过他是参谋型人才,排兵布阵,领军打仗就不在行了。

  “兹命翰林学士胡俨为监国辅佐大臣,主学事。”

  胡俨本来就是国子监祭酒,今年就有秋闱,明年有春闱。这派出监考,考取学子,都要跟他,还有礼部尚书吕震一起来商议。

  而且,到了明春春闱,这考题还要朱瞻基来圈定。

  接下来,六部主官分别任命为监国辅佐大臣,并没有漏掉任何一人,而被迁到左都御史的刘观,同样也变成了辅佐大臣。

  他们七人都是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的也都是自己工作的范围。

  但是,开始的三人,加上他们七人,总共有十一个人。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接下来,还有一份圣旨。

  “擢升解缙为文渊阁大学士,兹命为监国辅佐大臣。主文事。”

  上次白跑了一趟,今日在殿外候着的解缙,依旧一副文士的装扮,进了奉天殿。

  从永乐十二年被朱棣关进大牢,他已经在朝堂消失了六年。

  这六年来,他每日还能入宫,但是都是在古今经籍库当他的图书馆管理员,远离了朝政。

  但是一味他教了一个好学生,哪怕已经被搁置了六年,仍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蹇义对于这个任命还是很满意的,解缙有些书生意气,其实就是一个没有心机的愣头青。

  但是他的文采的确冠绝当世,如今的大明,没有任何人敢说自己的文采有他高。

  这样一个人来辅佐文事,充当殿下跟他们之间的联络人,比杨士奇那个老狐狸要好对付多了。

  朱棣对解缙却没有太多好感,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他看来,解缙这样的人,最好就是去教书,去写书,从政不是他该走的路。

  但是他也知道朱瞻基的弱点是缺少文臣的支持,所以需要解缙这样一个招牌,所以同意了朱瞻基的意见。

  但是封了解缙,所有人反而更激动了起来,因为辅佐大臣不可能是双数,只会是单数,现在有了十二个人,就还差一个人。

  “兹命王彦为监国辅佐大臣,主宫廷事。”

  许多人燃起的一丝希望迅速破灭,这次安排的顾命大臣,总体来说还是以稳为主。

  除了一个解缙,其他人都是朝中内外大臣。

  不过其他人也不心急,等到朱棣出征以后,再向朱瞻基投诚也不晚。

  以朱瞻基的二十出头的年纪,最少可以稳定执政四十年,这可是真正的一时投靠,受益一生。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在接见了解缙之后,今日的大朝会就到了尾声。因为反对派被关进了大佬,今天的朝会举行的非常顺利。

  文武百官依序离开奉天殿,但是十一位顾命大臣却被留了下来。

  众人转到了谨身殿,在大殿中坐下,旁边还有几位内阁大学士。他们都是朱棣要带在身边的。

  朱棣虽然出征,但是并不是说就不理政事。每个月,朝廷还要派人将一个月之内发生的事务,都一一禀报上去,遇到朱瞻基处理的不算妥当的时候,他还要重新决定。

  不过,这只是一道程序而已,他如果到了帖木儿国,来回要半年,就是想要改变朱瞻基的决定,也已经晚了。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把朱高煦带在身边,真要是因为朱高煦惹了朱瞻基,被朱瞻基干掉,他也会心疼的。

  在这场例会上,朱棣也开诚布公地与诸位大臣进行了沟通,要求他们精心辅佐朱瞻基。

  而且从明日开始,每日早朝之后的午朝,就需要朱瞻基跟他一起来处理政事,其他大臣同样也要作陪。

  一直到快散会的时候,蹇义问道:“陛下,那太子殿下那边如何安排呢?”

  朱棣长叹了口气。“过几日他身体康复一些,就转到汤池别院去静养。”

  众人明白了过来,这也彻底切断了太子想要参政,议政的路。

  哪怕太子依旧留在京城,他除了能用太子的身份私下来压制朱瞻基,根本没有他议政的机会。

  大臣们听了朱棣的安排,就不会受到朱高炽的影响,一切还是以朱瞻基的意见为重。

  当朱瞻基的身影出现在了文华殿的门口,早就等在殿内的张氏和孙娴他们全部迎了出来。

  张氏的嘴唇轻颤,用关切的目光在朱瞻基的脸上寻找着答案。

  朱瞻基看着她,笑了笑,轻轻点了点头。

  张氏登时吁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而她旁边的孙娴等人,却不敢像她这样露出笑容来,但是一个个精神一振。

  所有人都知道今日的大朝会将要宣布一系列人事安排,重中之重就是朱瞻基的监国之位。

  朱瞻基的位置稳了,她们的地位自然也就稳了。

  “父王身体好些了吗?”

  张氏还没有回话,朱高炽的内侍何纯就快步小跑了过来。“太孙殿下,殿下一直在等着你呢!”

  朱瞻基跟张氏点了点头,随着何纯进了文华殿的偏殿。

  这里原本是一处接见宾客的客厅,但是最近成了朱高炽的卧室。

  今日朱高炽的精神看起来还不错,虽然依旧躺在床上,但是已经没有那种呼吸困难的症状。

  看到朱瞻基进来,他用手撑了一下,想要起来,连忙被旁边的太医劝住。

  朱瞻基来到了床边,扶着他起身,让太医给他身后加了一个垫子,让他靠的舒服一些。

  “尘埃落定了?”

  朱瞻基嗯了一声,打发了其他人离开,房间里面只剩下了李亮一人,也守在了门口。

  “英国公,杨荣学士他们辅佐孩儿监国。不过处理政事上,孩儿还要仪仗父王,望父王身体早早康复。”

  朱高炽摇了摇头,面容平静,看不出有失落,似乎一切都想开了。“你来之前,我跟太医还在说。这宫里虽然安宁,却还不如在下马桥那个医院里面方便。那里各种医生都有,不管什么病,都能找到最擅长的人。所以我已经决定,下午就出宫,住到医院去。”

  朱瞻基还欲再劝,他却又说道:“从医院出来,我就直接前往汤池农庄,今日我已经派人去那边打理了。不过,在走之前,我还有一句话要跟你说……”

  “孩儿听着!”

  “孔家,一定要慎重对待,只能怀柔,不能力压啊。”

  (献祭狗皇帝的《回到明朝当暴君》,今天又一个白银大萌还专门嘚瑟,气我。把他献祭了!)

  


  (https://www.02sw.net/2696_2696840/44262174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