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乱清大结局 > 第三十六章 缄口不言

第三十六章 缄口不言


  “入直军机”本身是没有品级的,军机大臣的品级就是他们的本职的品级。

  比如曹毓瑛,本职是“都察院左都御使”,那是从一品;新进的大军机许庚身的本职是吏部侍郎,那是正二品。

  “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处行走”,这几个名目只表示资历深浅,不代表品级高低。“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资历最浅,“军机处行走”资历最深。

  关卓凡入直军机的时候,是“军机大臣上行走”。

  至于说“军机处领班”,其作用和地位,取决于君主的情形和当时的“体制”。

  如果皇帝足够强势和勤奋,“军机处领班”就只有字面上的含义,真的就是个带队的。甚至可以说,因为个子最矮或最高,或者姓氏笔画最少,排座位的时候刚好排在第一位而已。当然,可以算是一种荣誉衔头。

  这个时候,皇帝除了是国家元首,同时还兼政府首脑,不需要也不允许摆多一个政府首脑出来。

  几个军机大臣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任何一件事情,皇帝交代给任何军机大臣去做都是可以的。

  但如果皇帝弱势,或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比如年纪太小,不能亲政,无法兼任政府首脑,蛇无头不行,“军机处领班”就是实实在在的政府首脑了。

  在某种特殊的“体制”下,比如现在的“垂帘”,两宫皇太后不能直接充任政府首脑,军机处领班的作用也会大大加强。

  所以,现在的“军机处领班”。是不折不扣的“中枢领袖”,不好悬空的,但两宫的意思很明白:等。

  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上海,在这场大政潮中,那个始终没有露面的关贝子。身影却愈加清晰。

  “恭系”很快就感觉到了这个人从远方投射过来的长长的阴影。

  “恭系”联络宗室、言路、督抚,为恭王求情造势复出的计划,推行起来,出乎意料的不顺利。

  曹毓瑛的这个计划其实是条好计,但得有这么一个前提:恭王不存在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但事实上,存在这么一个竞争对手。

  政潮波澜至此。局面已经非常明晰了:支持恭王,就是反对关卓凡。

  只能二选一。

  谁都会想:万一选错了呢?

  于是大多数的人的态度就变得暧昧。

  还是有支持恭王的,但人数不够,分量不足,有的简直是在帮倒忙。

  比如一个叫王拯的,号少鹤。广西马平人,军机章京出身,做过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使,现已做到通政使,算是“九卿”了。他是桐城派的古文大家,诗画俱佳。但不知道是不是鸦片抽多了的关系,他上的这个折子,很是莫名其妙。

  王拯一方面为恭王说话,“开复差使”,一方面建议朝廷,叫关卓凡、倭仁、曾国藩、三个,“充任议政大臣”。

  “议政”两个字,有清一代,都是极其敏感的。

  “议政王大臣”制度,起于天命四年的“十固山执政王”。天命六年又有所谓“八王议政”,从而形成了一个“议政王大臣”制度。

  这个制度本质上是满清贵族共和,是宗室向皇帝分权的一种制度。所以自康熙朝开始,圣祖、世宗、高宗三代,不遗余力地对这个制度进行各种打击。收事权于皇帝。

  其中,雍正朝还因为“八王议政”,闹出了绝大的风波,允禩、允禟几个,一跤跌倒,再也没爬起来。

  乾隆五十六年,“议政王大臣会议”正式废止。

  恭王的“议政王”的衔头,是一个特例,表明和两宫“同治”之意。这种事实上分掉一半皇权的做法注定是长不了的。果然,现在,两宫就开始向恭王“收权”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拯弄出一个“议政大臣”,而且其中只有关卓凡是宗室,曾国藩还是汉人,怎么可能?实在叫人哭笑不得。

  王拯的原意,是请各派势力坐在一块儿分猪肉,这样就不会打架了。

  这个折子,因为里面有这么荒唐的内容,如果上面不想找王拯的麻烦,注定是“淹了”,连带着他为恭王陈情的那部分一起烟消云散,一点效用也发挥不出来。而且,谁还都不能说什么。

  也有这么一个说法,王拯却不过情面,不能不给恭王说话,但折子里故意加入了一段“荒唐语”,自废武功,这样,既对“恭系”有所交代,又不会真得罪另外一边。

  唯一有价值的折子是六科给事中谭钟麟上的。

  “海内多事之秋,全赖一德一心,共资康济,而于懿亲尤甚,若廊庙之上,先起猜嫌,根本之间,未能和协,骇中外之视听,增宵旰之忧劳,于大局实有关系。”

  不言对错,纯粹劝和,这个思路倒是很对头的。

  但事情也有点诡异。因为谭钟麟是守旧派,是反对洋务的,他和恭王,都不是对方的“菜”。这个时候,倒站出来为恭王“背书”?

  于是有传言“恭系”和谭钟麟私下底做了交易。这种流言,很大程度上消减了这份折子的效用。

  这位谭钟麟,有一个日后很有名气的儿子,叫做谭延闿。

  无论如何,一个谭钟麟是不够用的。

  这是京官和言路上的情况。

  旗人和宗室那边又如何呢?

  旗人和宗室不待见恭王的原因,前文已经说过了;而对关卓凡,却正处在“最有想象空间”的阶段。

  轩军这支“子弟兵”,扬威中外,一洗八旗“多年之颓风”,“旗下的多久没有这么抖过了!”可以说,旗人里边,不论贫富贵贱,都把关卓凡当做地道的“偶像”。

  虽然不晓得关卓凡上台后会推行什么满汉政策,但“再损,损不过恭老六吧?”

  普通的旗人期望尤高,都说关贝子的老爹虽然当过五品官,但家道早就没落了,其实也是苦出身,“听说当年肉都吃不上的”。既然如此,必然晓得“民间疾苦”,秉国之后,一定会照顾贫苦无依的旗人。

  而恭老六,生下来就锦衣玉食,哪里知道我们穷人家过什么日子?哪里会管我们穷人家过什么日子?

  所以,除了恭王的两个兄弟惇王、醇王之外,“恭系”很快发现,其他的宗室,都不足恃,能保持中立就很不错了。

  最令“恭系”意外的是原本寄以最大希望的地方督抚。

  几乎所有的地方大员都沉默不语。

  大多数地方督抚的心态:这是“满洲人的家务”,是不必也不便搀和的。

  这种心态,和当初祺祥政变时,地方上没有什么人为肃顺说话是一样的。

  还是那句话,只要我们的利益不被损害就好了。

  那么,关卓凡上台后,对地方的政策,会和恭王有什么大的不同吗?

  还看不出来。

  裁湘是恭王手上做的;裁淮,背后有关卓凡的影子,但毕竟其时恭王还在台上,恭王才是裁淮的主持。事实上,这些事情,这两个人无论谁在台上,都是要做的。

  何况,关卓凡已经对相关人等做了足够的补偿。

  所以,李鸿章当然不会站出来说话。

  左宗棠更不用说了,他的西征的差使刚刚由关卓凡保荐,怎么会站到自己“荐主“的对立面?

  至于曾国藩,听说曾中堂的二公子就在关贝子的幕中哦。

  几个大佬不出声,小弟们自然缄口不言。

  地方督抚保持沉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判断,新的中枢,对待汉人的政策,很可能比原来的更好。

  许庚身入直军机就是明证。

  *


  (https://www.02sw.net/2745_2745580/4595830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