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乱清小说名字 > 第一四八章 酣战淋漓

第一四八章 酣战淋漓


  誓师仪式举行之后,西征大军开始向新疆进军了。壹看书·1kanshu·

  左宗棠的“督办陕甘新军务钦差大臣”行辕虽设在肃州,但西征大军各部,并非在肃州集结,而是集结于距新疆更近的安西,然后,分批出。

  之所以要分批出,最主要的原因,是沿途水草资源有限,无法同时为整支西征大军的人、马提供饮水和草料;另外,分批出,后勤补给的压力也会减轻这个道理和沿途水草资源有限是一样的。

  刘锦棠率老湘军在先,他们的任务,是接防尚掌握在朝廷手中的、靠近乌鲁木齐的几个战略要地,做好战前的各种准备。上述地方,从东往西,依次为古城、济木萨、阜康,其中,阜康最为接近乌鲁木齐。

  甘肃入疆,第一站是哈密,由哈密而北,第二站为巴里坤,由巴里坤而西,到达最终的目的地之一古城。

  老湘军抵达巴里坤后,分兵驻扎巴里坤以西的芨芨台、色毕口、大石头和三个泉等地,以确保巴里坤和古城之间的运道的畅通。

  随后,展东禄率轩军抵达哈密。他命令将储存在哈密的军粮“分起短运”,运抵巴里坤,再从巴里坤运到古城。同时,要求各部于一个月内全部到达指定位置,整装待命。

  如此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一条自后方基地哈密至前出基地古城的完整的战线和运道,次第展开,绵密不绝。

  接着,展东禄从巴里坤抵达古城,分兵驻扎木垒河以东地区。在一切布置妥当之后,他即前往济木萨,与驻扎在那里的刘锦棠商讨进兵计划。

  西征大军的正、副总指挥很快达成共识:古牧地为乌鲁木齐北面屏障,欲取乌鲁木齐,必先取古牧地。

  刘锦棠说,叛匪又有一支三千人左右的援军。从喀什噶尔赶到了。乌鲁木齐原先的兵力,白彦虎的陕回,大约一千五、六百人左右;喀什噶尔兵,大约三千三、四百左右。加上这支新抵达的援军,通扯下来,陕回和喀什噶尔兵,一共大约八千人左右。

  除此之外,白彦虎还接收了一批妥得璘的旧部。数量大约也是八千人左右。

  这一万六千人左右的叛匪,大部分都部署在古牧地对古牧地的重要性,敌我双方的认识,是一致的。

  展东禄对刘锦棠的情报工作表示赞赏,然后就问他最关心的问题:情报显示,乌鲁木齐的叛匪,已经拥有了相当数量的洋枪,也“趁”了几门洋炮,依毅斋你的看法,这些兵器。在叛匪的手里,到底能挥出多大的威力?会对我军造成多大的威胁?

  刘锦棠说:“我军已同叛匪小有接触,以标下之见,叛匪的洋枪,不足为虑!不过,叛匪的大炮,我军抵达之后,尚未见其射,不晓得底细如何。再说,炮击一道。标下不甚在行,还是要请军门亲眼一睹,方知端详。”

  会议之后,刘锦棠陪同展东禄。疾驰数百里,抵达距乌鲁木齐最近的阜康,然后轻骑进抵古牧地,侦查敌情。

  这个侦查,是“火力侦查”,即主动向古牧地的叛匪射击。引诱叛匪开枪还击。

  古牧地那边,枪声响起,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展东禄就得出结论:刘锦棠说的不错,“叛匪的洋枪,不足为虑!”

  先,叛匪的洋枪,都是前膛枪。

  不过,这不是最关键的,前膛枪的威力,自然不如后膛枪,但用好了,一样能给官军造成很大的麻烦。

  在美国的时候,查塔努加战役中,北军进攻传教士高地主岭,最后一道防线前,装备斯潘塞连珠枪的轩军,就被南军的前膛枪,一次又一次打了下来,死伤惨重。最后,若不是南军士兵不慎引爆了自己的炮弹,引大规模的殉爆,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那一次,南军的指挥官没有机械地把兵力硬塞进一条线内,而是排成前后三列,第一列的士兵只负责射击,后面两列士兵只负责装弹。第一个士兵射击完毕,第二个士兵马上把已经装填好弹药的另一支步枪递上,而第三个士兵将已经上弹的第三支步枪交给第二个士兵,自己赶快装填第一支打空了的步枪。

  如此反复循环,第一个士兵战死,第二个士兵便立即顶上,第三个士兵进入第二列,第三列的空缺由新的士兵补上。

  这样一来,南军的射大大提高,火力密度,较后膛枪已不遑多让,而且从始至终,防线不出现明显的缺口。

  除此之外,南军士兵射击准确,战斗意志坚定,前边的同袍战死,后面的立即补上,毫不动摇。壹看书·1k要ans看hu·

  眼前的叛匪呢?

  第一,几乎谈不上什么准头。

  第二,也是更关键的,前膛枪因为射慢,必须由长官统一指挥,同时向一个方向射,这样,才能够获得足够的火力密度,即使单个的士兵,射击技术有限,没什么准头,也能够取得一定的杀伤效果。

  古牧地城头的叛匪,却根本没有“统一指挥”这一说,你一枪,我一枪,东一枪,西一枪,乱糟糟的一片。

  如此低下的军事素质,有何可虑?

  至于大炮嘛

  官军的“火力侦查”,依旧没能引得叛匪架设在城头的大炮的射叛匪也晓得,对方不是什么大部队,炮弹宝贵,不敢轻易浪费。

  不过,够了。

  展东禄在望远镜中看得清楚,那是拿破仑炮。

  拿破仑炮架设在城头上?

  展东禄几乎要放声大笑。

  拿破仑炮,炮身小巧而后坐力大,一炮既出,巨大的后坐力会将整架炮向后推出好几米远,因此,需要一片开阔而平整的地面,来设置炮兵阵地。以上文提及的查塔努加战役为例,南军的炮兵阵地,设置在山脊上,开阔倒是开阔了。但地面崎岖不平,大大局限了炮位的选择,对大炮的整体威力的挥,造成了相当的影响。

  古牧地不过一个小土城。城墙上,能有多宽的位置?一炮打出去,不怕大炮掉到城墙后面去?

  这帮子叛匪,大约还以为,这是什么“红衣大炮”吧?

  完完全全。没有“炮兵阵地”的概念。

  火力侦查完毕,展东禄心中,已有八、九分把握了,不过,给朝廷的军报,还是要说的严重些滴:

  “不备不虞,不可以师。白彦虎内结安集延,外连罗刹,复以危辞煽动土回,天山南北路。呼吸可以自致。我军万里讨贼,成军以出,一战不胜安归乎?且前史用兵西域,军每苦饥。今自北路进,宜先据阜康为储粮屯师之地,料敌形势,进可以攻古牧地,撤乌鲁木齐藩屏,退可以折其冲。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济木萨去古牧地四百里。非所以便我而待贼也。”

  就是说,济木萨的老湘军,古城的轩军,统统前移至阜康。

  然后。“出队捣古牧地。此关一开,则乌垣、红庙子贼不能稳抗,白逆必窜吐鲁番以寻去路”。

  展东禄回到古城,立即着手移驻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即率部进抵济木萨。同刘锦棠部汇合,然后,湘前轩后,依次西进,沿途要隘分兵驻防,以防叛匪骚扰后方。

  数日后,湘、轩两军分别进驻阜康,湘军驻军县城,轩军则驻扎在城东的九营街。

  大乱之后的阜康城,榛莽丛杂,野兽出没,官军抓紧时间,整修道路,以便军行。

  就在此时,展东禄得到情报,阿古柏派他的亲信玉努斯江就是率领七千浩罕残军来到新疆“从龙”的那一位率一支一万余人的援军,正在赶赴乌鲁木齐的路上,阿古怕本人,也可能率领数量更多的部队,接踵而至。

  针对形势的变化,展东禄认为,“虽后队尚未到齐,然师期不宜再缓,”必须马上动进攻,在敌军大队赶到之前,攻取乌鲁木齐。

  阜康距古牧地,一百里左右,大部队走这一百里路,不比轻骑疾驰,先要解决饮水的问题。

  阜康城西二十里处的西树儿头子,尚存一条废渠,略加开挖,就可把城西的水源引至,供士兵和马匹饮用。

  从西树儿头子向西,六十里内,尽是戈壁,没有水泉,只有途中的甘泉堡有一眼枯井,就算开掘后井水复涌,最多也只能供百十人的食用,根本无法在那儿扎营。

  于是,这六十里路,就成为是次进军的最大挑战了。

  阜康和古牧地之间唯一一处正经的水源地,叫做黄田,不过,不在大路之上。要看书·1ka书nshu·而且,叛军早已在那儿筑卡树栅,重兵布防。

  阜康到古牧地的大路,却是一片坦途,一个叛匪都没有。

  白彦虎的算盘打得十分响亮:逼迫、诱使官军走大路,以期官军到达古牧地的时候,因为缺乏饮水,干渴疲惫,战斗力锐减。而且,因为缺乏充足可靠的后续水源供给,官军亦无法在古牧地城下,坚持太长的时间。待官军不得不撤退的时候,他便开城追击,给予官军致命一击。

  形势很明白了:要拿下乌鲁木齐,就得先拿下古牧地;要拿下古牧地,就得先拿下黄田。

  好吧,咱们来个将计就计。

  展东禄将各营调集至阜康县城西去十里之处,一边就地扎营,一边开挖废旧渠道,把水引到西树儿头子。

  同时,又派出一队人马,先期抵达甘泉堡,开挖枯井。

  总之,摆出了一副要走大路的模样。

  叛匪以为得计,黄田的守军,一口气松了下来。就在此时,展东禄已亲率轩军,在夜色的掩护下,神不知、鬼不觉地逼进黄田了。

  黎明时分,轩军在占据了黄田附近的高地、控制了黄田四周的道路后,动了猛烈的攻击。

  从睡梦中惊醒的叛匪,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轩军已攻入寨卡。叛匪昏天黑地,一触即溃,丢弃辎重,狼狈逃窜。

  一出寨栅,才现,四面道路都已被卡死,冲了两次。死伤惨重,追兵却已经压了上来,只好投降。

  这场仗打得干净利落,也真正做到了“全歼”。几乎没有逸出的,连逃回古牧地报信的也没有,于是,前脚古牧地的叛匪得报黄田失守,后脚轩军大队就到了古牧地城下。

  展东禄并没有马上动进攻。

  古牧地虽是土城。但毕竟不比黄田只有寨栅为屏障,它长时间处在和朝廷对抗的第一线,妥得璘颇下了番经营的心血。转到白彦虎手上,又日以继夜的加固设防,颇有点儿“固若金汤”的意思。展东禄必须周密布置,以求一鼓而破;同时,严密封堵,“遏其奔窜,以期聚歼”。

  另外,展东禄还从黄田的俘虏口中。得到了一个消息:古牧地的侧翼红庙子,原本是由妥得璘的降将马明率领八千降人防守,但有人向白彦虎告密,说马明有意投降朝廷,于是,借召开军事会议之机,突然难,将马明抓了起来。但因为没有马明私通朝廷的实证,白彦虎不敢杀他,怕引起兵变。只将把他押送喀什噶尔,请“埃米尔”落。

  兵变虽然没有生,但八千降兵人心浮动,白彦虎不敢再把他们放在第一线了。只好将其中的大部分调回乌鲁木齐,再将原驻乌鲁木齐的喀什噶尔兵和自己的嫡系陕回,调到红庙子。这样一来,乌鲁木齐的防兵,数量虽然增加了,但质量却大大下降了因为成分变成以降兵为主。就算不造反,士气低落,战斗力也非常之薄弱。

  马明打算投降朝廷这事儿,不知是真是假展东禄没有接到过这方面的情报,但是,红庙子的守军已经换成了喀什噶尔兵和陕回,却是千真万确,就是说,乌鲁木齐叛匪的主力,尽集于古牧地、红庙子,如果古牧地一役,能够将之全歼,那么,乌鲁木齐大约就会“

  传檄而定”,至少,不会遇到什么强有力的反抗。

  所以,更加要周密布置,“以期聚歼”。

  古牧地的主将是阿孜木库尔就是白彦虎杀掉妥得璘,鸠占鹊巢之后,阿古柏派出的第一批援军的那位领军将领;红庙子的主将是马人得,白彦虎的嫡系,跟着他一路从陕西杀到新疆的。至于白彦虎本人,俘虏们都不晓得他在哪里,反正,不是古牧地就是红庙子,不可能在乌鲁木齐。

  展东禄判断,古牧地一定要向红庙子求援,红庙子也一定要星夜来援,不然,古牧地一失,红庙子独力难支,乌鲁木齐的北大门就洞开了。

  经过和刘锦棠等人的反复研议,一个围点打援的方案形成了。

  刘锦棠、陶茂林二部,负责围点,刘锦棠部驻城东、东北,陶茂林部驻城东南,暂时“引而不”;轩军在雷正绾部的配合下,负责打援。

  红庙子的叛匪,果然“按时”来援完全在展东禄预料之内,不过,展东禄没有想到的是,叛匪一经接触,立即就乱了套,前后彼此冲撞,绞成一团。

  轩军大奇:我们没怎么打呀?

  原来,枪声一响,叛匪中那一小部分妥得璘的降兵,根本不做抵抗,掉头就跑,同喀什噶尔兵和陕回们撞在一起,整个队伍,立时一塌糊涂。

  前文说过,原驻红庙子的八千妥得璘的降人,白彦虎将其中的大部分调回乌鲁木齐,留下了三分之一左右。之所以没有把所有降人都调回乌鲁木齐,是因为,如果八千人全部调回,乌鲁木齐防兵中降人的比例就会过高,万一生乱,留在乌鲁木齐的喀什噶尔兵和陕回,就弹压不住了。

  没想到一念之差,竟致今天如此局面!

  有趣的是,这个局面,亦非轩军所乐见。

  轩军的计划,原是先略略示敌以弱,将这批叛匪再往前引一引,然后分兵断其后路,“口袋”扎上了,再下死手,一鼓成歼。

  这下子,包围圈还未形成,敌军已自乱阵脚,这场仗,很可能要打成一个击溃战了。

  但是嘿嘿,叛匪还是很给力的。

  叛匪中的陕回,若是放在以前,遇到轩军,只有闻风而遁的份儿,现在手中握着洋枪,胆肥气粗。心理上生出强烈的自我暗示,以为就此跟对手扯平了,于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个个勇往直前,要报一箭之仇。所以,妥得璘的降兵压了过来,彼此冲撞,陕回虽然混乱。却大声呼喝,不肯后退。

  喀什噶尔兵呢,根本就不晓得轩军的厉害。

  喀什噶尔兵的骨干,都是浩罕人,自入新疆以来,一路以征服者自居,以为什么朝廷的军队,和叶尔羌、和田、库车以及乌鲁木齐的兵,不过大同小异,黄田失守。不过是被打了个冷不防,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和掉头而来的妥得璘降人们挤在一起,骂骂咧咧,也不肯退。

  就这么乱做一团,扰攘不休,前不得,后不得,终于,为轩军合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待轩军起正式的攻击,弹如雨下,叛匪们才觉不对路了!

  喀什噶尔兵先吃不住劲儿了从未见过如此密集、猛烈的火力,在俄国人那里也没有见过!

  接着是陕回。眼见着身旁的同袍,一个接着一个倒下,人都懵了,手忙脚乱,都忘了怎么装火药、填子弹了!胡乱放出一枪、两枪,也不晓得子弹飞到哪里去了这。这,这,根本就“扯不平”啊!

  妥得璘的降人呢,不必说了,一个个扔掉武器,举手抱头,跪地投降。

  没有过多久,红庙子的援军,就整个的崩溃了。

  终于,“几无逸出之敌”。

  红庙子狙击战,没有打成之前担心的击溃战,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歼灭战。

  红庙子援军的覆灭,对古牧地的叛匪的心理,造成了一万点的伤害,仗还没有正式开打,许多人就打定了输数,预备着随时开溜。

  轩军的大炮先言了。

  这批大炮,已经不是平甘回时用的拿破仑炮,而是轩军新近换装的克虏伯钢制后膛炮,肃州之役后,运抵甘肃。展东禄部的炮兵,是轩军最后一批换装克虏伯炮的,却是第一批在实战中使用这种炮的。

  第一轮炮击的目标,是城头上的四门拿破仑炮。

  轩军不久前淘汰下来的,也是拿破仑炮,不过,二者不是一个型号,轩军的是十二磅,所谓“大拿破仑”;叛匪的拿破仑炮,目测明显小了一个号,应该是六磅的,所谓“小拿破仑”。

  钢炮对铜炮,后膛炮对前膛炮。

  说“对”,可能有点不够准确,因为轩军的炮兵阵地,设在叛匪的六磅拿破仑炮的有效射程之外。

  射距、射界、射角等参数,事先已经经过多次的调校,叛匪炮位附近的城头,一时间,土崩瓦解,硝烟弥漫。

  一炮弹,犹如狙击枪的子弹一般,正正好击中了一门拿破仑炮的炮架,这门拿破仑炮和旁边的两个炮手,一起飞了起来,在空中打了几个转儿,然后,在叛匪们的惊叫声中,重重地砸在了城墙后面的空地上,炮身、炮架、车轮,四分五裂。

  这片空地上,聚集着叛匪的“预备队”,登时,一片血肉模糊。

  叛匪的炮手,马上就现,自己居然成了官军第一个打击的目标真主!这算什么?大炮这样东西,不都是拿来打别人的吗?怎么……倒过来成了挨打的目标?还是第一个挨打的?

  幸存的炮手们,立即做出了合理的反应,动作最快的那一位,转过身来,一跃而下,跳到了城墙后那片血肉模糊的空地上。

  炮手们做鸟兽散之后,轩军的炮击并没有停止,一颗又一颗的炮弹,砸在古牧地的城头上,很快,叛匪余下的三门大炮,随着城头的雉堞,一起七倒八歪了。

  至始至终,叛匪的大炮,没有射过一次,结果,展东禄到底也不晓得,古牧地城头上的拿破仑炮,会不会被自己的后坐力,推到城墙下面去?

  消灭了叛匪的“炮兵”后,轩军炮兵开始将目标对准古牧地的城墙。

  在克虏伯炮不间断的轰击下,古牧地的城墙一段又一段地坍塌了,出现了至少四处以上的缺口,轩军炮兵耐心地扩大着这些缺口,当这些缺口扩大到一、两丈宽的时候,展东禄下令总攻。

  官军呐喊着,潮水般涌了上去,从几个不同的方向攻入城中。

  通过城墙缺口的时候,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碍,缺口附近的守军,早就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了。攻入城中之后,巷战也并不如何激烈,叛匪更感兴趣的是如何逃跑,在甘肃打金积堡,攻入洪乐堡后那种玉石俱焚的场面,没有出现。

  浩罕人为骨干的喀什噶尔兵的战斗意志,显然不能和陕回、甘回相提并论当然,古牧地的守军中,也有陕回,可是,当他们现,自己即便拥有了洋枪洋炮,和轩军也根本不能“扯平”的时候,心理防线迅崩溃了。

  古牧地的叛匪,较之红庙子的叛匪,多少逃了些出去,不过,古牧地之战,也算得上“歼灭战”了,逃出去的那点子叛匪,想来也不能再给官军接下来的行动,造成什么实质性的麻烦。

  战后检点损失,整个古牧地战役,从奇袭黄田算起,官军拢共不过阵亡一百五十八人,伤四百五十五人,损失可谓微乎其微,叛匪就歼、被俘近七千人,守将阿孜木库尔以下,包括马十娃、王治、金中万等头目,均被击毙。

  不过,白彦虎、马人得两个,不在其中。

  缴获的战利品,算是陕甘回乱以来,历次作战,最有价值是一次了:一大批洋枪,两、三门洋炮被炮弹直接命中的哪一门,是肯定修不好的了,余下三门,修修看吧。

  除此之外,还缴获了一封乌鲁木齐方面给古牧地方面的信:“乌城精壮已悉数遣来,现乌城防守乏人,南疆之兵不能至,尔等可守则守,否则退回乌城并力固守亦可。”

  由此,展东禄判断,“以古牧地既克,守贼尽歼,乌垣逆贼必闻风胆落,乘胜直捣,一鼓可下。”

  遂决定:不做休整,立即进攻乌鲁木齐。

  展东禄留陶茂林部守古牧地,自己和刘锦棠率大部队直趋乌鲁木齐。

  斥候先行,不断回报:通往乌鲁木齐的路上,只见叛匪三三两两的溃兵,没有任何叛匪成建制人马的踪迹。

  不久,官军进抵乌鲁木齐,现乌鲁木齐几乎已成一座空城,叛匪早已做鸟兽散,包括妥得璘的数千降人。

  审问俘虏,残存的喀什噶尔和陕回势力,已逃往乌鲁木齐东南的达坂城对,就是《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的那个达坂城。

  至此,乌鲁木齐战役收官,脱幅近四年之久的北疆第一重镇,重新回到了中国人的手里。

  对于乌鲁木齐战役,当时英国《泰晤士报》的行人约翰沃尔特,如此评论:

  “这次进军是以如此惊人的隐蔽进行的,而攻击又是如此神和巧妙;由于这些原因其效果就更加提高了,这是在中国和中亚细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七千一百字大章奉上)

  *(未完待续。)

  ps:  七千一百字,总该算“大章”了吧?嘻嘻!另,这是《乱清》写到现在,字数最多的一章哦,看在这个份儿上,各位书友请赐一张票票吧!狮子拜谢!


  (https://www.02sw.net/2745_2745583/29942457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