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皇朝风云之弘云录最新更新 > 第一百一十八章 历史的节点:夏熙宗与赵芳媛(四)

第一百一十八章 历史的节点:夏熙宗与赵芳媛(四)


  到了此时,夏熙宗这个弱冠之主终于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他本人更是极其兴奋,因为他再也不是那个可以受人摆布的皇帝了,他要君临天下,做一个开创治世的有为之君,但这个治世的权柄只能掌握在他的手里。

  以侯阳懿为首的朝堂老臣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小皇帝终究长大了,很多他们以前想都想不到的事情,他就这样突如其来的做了,而且更加做到了,这是任谁都意想不到的。

  而更令他们意想不到的还在后头,在扬威异域之后,夏熙宗像是受了刺激一般,处理政事愈加勤勉起来,不仅每日一朝的祖制没有废,而且几乎是日日批阅奏折到深夜,如此勤勉,就算是先皇也做不到。

  除此之外,他也开始愈加大力的提拔人才,大量被豪门大族压制的寒门学子逐步崭露头角,夏熙宗每日接见各式各样的人,将他们各自派到不同的岗位上去,试用一段时间,能够胜任者正式接任,而无法胜任者则换一个岗位。周而复始,而每一个岗位上官员的任期一般都只有三年时间,时间一到,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下岗换到别处去。

  这也是为了杜绝有人待在同一个岗位上太长时间,学会了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渎职行为。现在夏朝官场的很多制度,其实都是熙宗那时候留下来的,有些保持原样,有些则要加以改进。

  根据帝王手札上的内容,夏熙宗将这些主意都归功到了赵芳媛的身上,如果说侯阳懿是夏平宗太元之治的总策划师,那么赵芳媛便是夏熙宗广平之治的总策划师了,不过她是站在幕后的。

  就这样,十年之后,天下大治,夏朝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共享太平,史称广平之治。可就在这一年,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

  广平十五年,元历1202年秋,夏熙宗九皇兄,荆王李承毅在荆州起兵,发动叛乱,而当朝辅政大臣、中书令侯阳懿之子侯安民竟也牵涉其中。

  叛乱一起,朝中便人心惶惶,因为就在李承毅举兵叛乱的同一天,驻守南境度州的右威卫上将军薛从林起兵响应,他是熙宗皇姐当阳公主的驸马。

  而就在一天之后,西境忻州大都督杨科与表兄阜州大都督郭棠响应叛乱,也是在同一天,熙宗另一皇姐广阳公主及其驸马当州大都督尉迟豹在东境当州起兵。

  四路叛军气势汹汹的朝洛京杀来,同时他们打着“除妖后,清君侧”的旗号,叛军中的一路尉迟豹与广阳公主更是表示:“此来只为诛妖后及其党羽、家人,还我大夏朝堂以安宁,绝不会伤害陛下。”

  另一路杨科和郭棠表示,只要夏熙宗诛灭赵氏一党,他们即刻便罢兵请罪,当然他们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知道,不过总之皇帝是不会相信的。

  叛军口口声声说的妖后,自然指的就是赵芳媛,早在广平四年夏天,夏熙宗便将赵芳媛封为皇后,直接跳过了封妃的步骤,也算是创了先例了。

  赵芳媛封后,赵家便成了夏朝外戚,一年之后,夏熙宗封了赵芳媛长兄为左翊卫上将军,再过了两个月,又接连封了赵芳媛次兄为吏部左侍郎,长姐为内廷五品尚宫,第二年,即下旨赐婚,将其嫁给了岭州大都督李云德,他是当朝皇叔征王李瑞长子。

  仅仅过了三天,便下旨将赵家次女封为广宁郡主,嫁给了御史大夫徐括之子徐显。后来,又将赵芳媛的弟弟封为户部金部司主事,一年之后提拔为户部右侍郎。而赵芳媛的两个妹妹,一个成了营侯夫人,另一个接替长姐做了尚宫,也在两年之后嫁于了太仆寺卿。至此,赵氏一门一跃而成为京城豪族。

  对于赵家的崛起,这些人看在眼里,不满也很正常,但这些他们都可以容忍,因为赵家凭借着皇后爬到了今日的位子上,一旦皇后失宠,那么赵家也就完蛋了。

  可事情发展却出乎他们的意料,十年过去了,赵芳媛非但没有失宠,反而成为了后廷唯一一个女人,与夏熙宗恩爱有加,为其生下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原本这些也都没什么,皇帝的后廷家事他们也没想管。

  然而,有一天他们忽然发现,朝堂上半数的重臣都与皇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部分政务都是皇后代替熙宗处理的,这让他们感到了切身的危机。

  在不知不觉间,皇后的势力已经盖过了他们这些皇室宗亲、元老重臣,历史上并不缺乏因为外戚干政,致使天下大乱的前车之鉴,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意看到大权旁落。

  于是,后来的这些叛党以荆王李承毅为主,私下串联、频繁走动,看着赵芳媛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的爬上高位,他们心中的嫉妒、愤怒与不甘最终像火山一样喷发了出来,也就酿成了这次大规模叛乱。

  权力之毒,是这世上最能要人命的毒药,对此,霍云深有体会,在史书上,对这场百年之前因权力之争而掀起的叛乱,记载的不甚明确,所以后世人对这场战争都知之甚少。

  霍云只知道,叛乱刚起,四路叛军都向朝廷发出谍文,称只要熙宗废了皇后,诛灭赵氏满门,弃用与皇后关系密切的重臣,他们便立刻罢兵。

  但他们等来的,却是皇帝的断然拒绝,叛军因而恼羞成怒,加快速度朝洛京进发,熙宗自然想到了这个结果,他在拒绝叛军的要求之后,随即便在洛京颁布勤王诏令,急诏天下兵马勤王、扫平叛乱。

  如霍云这般经验丰富的军事统帅都知道,这场叛乱将注定由叛军的失败而告终,原因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为了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注定得不到广大百姓的支持,广平之治时期,国家承平日久,百姓生活富足、丰衣足食,他们厌恶战争,从心底里不想打仗,更不想为野心勃勃的人拼命。

  若是君王是暴君、昏君、庸君,国家也早已千疮百孔,黎民百姓纷纷被逼的揭竿而起,那么这场叛乱或许会成功。可那时不是,国有明君,朝有贤臣,百姓们自然对君王、对朝廷忠心耿耿,士兵们也乐意为这样的国家效死,而不会去帮助那些为了一己之私而挑起叛乱的叛贼们。

  第二,从古至今,无论是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叛乱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朝廷平叛是正义之举,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首先在大义名分上就无懈可击。其次,则是百姓们心系国家,忠于君王。

  第三,是叛军与王军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四路叛军看起来来势汹汹,实则兵力都严重不足,而且距离又远,相互之间别说合作了,就算是互相策应也做不到。而朝廷在四境前线都驻有大军,兵力之强远超叛军总和。其统兵将领又都是忠于皇室且经验丰富的大将,反观叛军,不仅军力薄弱,其领袖又是一帮因利益勾连而牵扯在一起的人物,他们的同盟又能保持到几时?

  综合以上三点可以看出,虽然这次叛乱看似凶猛,实则不过是纸老虎,皇帝只需坐镇洛京,等来前线的好消息便是了。

  大概在那时,熙宗也看到了这三点,所以即便得到叛军正不断向洛京靠拢的消息时,也还是坐在龙椅上岿然不动。

  皇帝虽然冷静,但不代表洛京的民众和百官也能那么冷静,叛军逼近,洛京城人心惶惶,百姓们纷纷各处奔走,寻找出路,混乱的场景一时难以说尽。


  (https://www.02sw.net/2749_2749657/36733957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