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面对王必陈述的这些迂腐之见,李素当然想立刻就怼回去。这方面可用的论据也太多了,无非是列举历代宦官也有建树、后人应当对事不对人,博采众长、弃瑕取用……
不过,让李素意外的是,他居然都没捞到开口的机会,“本场裁判”就已经亲自下场了。
当然,不是刘备,而是司空蔡邕。
“放肆!何迂浊之见也!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十常侍虽祸国,其所作未必尽皆奢靡害民。尔等以宦者所创便不用,那还读什么书,把那些折页卷轴都弃了,回去读竹简吧。老夫虽与蔡侯同姓,却从不以为耻。”
蔡邕一开口,那当然是直接引经据典,都不用考虑听众的。人家是当世文章楷模,听不懂那也是下面的人的错。
而且,退一万步讲,就算蔡邕说得不是完全有道理,王必这种小喽啰还能争么?就算是张义都没法开口,光是学界名声就不对等,是碾压局。
李素摸了摸鼻子,老丈人帮他秒杀了敌人,而且是以很公允的姿态,用不着他出手了。
他没有再多事,只是趁着岳父说话的机会,偷偷压低声音问了一下身边的助手邓芝:“这个王必什么来头?原先都没注意到,今天怎么轮到他跳出来了?前几天不是侯治中牵头攻讦翻车之法的么,临时换了个官位不值钱的来探路?他是不是关东来的?”
李素之所以有此一问,也是因为王必并非历史上无名之人,三国演义上都依稀有提过,应该是曹操的人才对。最后还在218年的许昌之乱中帮曹操平过一些叛军,然后被杀了。
难道是同名同姓的?
邓芝从成都开始,给李素当秘书,已经跟了好久了,李素该操心的活儿他都清楚,就是个备忘录的存在。邓芝闻言立刻低声回应:
“府尹真是明鉴,这个王必是两年前曹操求封兖州牧后,派来朝廷谢赏的使者。当初曹操求封的时候,是荀彧来的,到长安时还是王允当政。
荀彧带着任命回去之后,曹操大喜,派王必带了重礼再来,结果就是李傕当权了。把使者扣了,后来辗转在朝廷做个小官。这王必在京师时,渐渐跟本地望族韦氏交好,这次可能是韦氏、杜氏这些京兆世家派来投石问路的。”
(注:“府尹”作为正式官职,要宋朝才有。汉末对郡守敬称都是“府君”,但京兆尹与河南尹是特例,可以被敬称为“府尹”)
李素当然不知道这些历史细节,点点头表示了解。
但事实上,这背后还另有曲折,那得开了上帝视角的人才明白,因为中间牵扯了好几道蝴蝶效应弯弯绕:
原本的历史上,王必作为曹操使者,到长安时赶上李傕乱政,也确实有被扣留的风险,但是被黄门侍郎钟繇向李傕劝谏。
钟繇说“曹操在是否尊奉长安天子的问题上,态度与二袁不同,袁绍想拥立刘虞时,曹操还表示反对。所以虽然曹操与西凉军有成皋之战的仇恨,但只要他尊奉长安的天子,将军就有希望拉拢曹操制衡袁绍”,李傕觉得钟繇这番话非常有道理,才放了王必回去。
而历史上钟繇之所以后来在长安旧臣当中,最被曹操信任。曹操奉天子之后,钟繇能成为关中地区的一把手,也跟那时候钟繇就跟曹操搭上线有关。相当于钟繇从192到195年,就一直通过王必跟曹操有联系。
但现在这一切都变了,钟繇192年的时候就被王允作为宣旨天使派到南郑册封刘备,没赶上回长安,李傕就杀了王允。钟繇都不在了,当然没人劝李傕放了曹操的使者,所以也就连带蝴蝶效应被扣至今。
不过,李素好歹是通过邓芝的解读,知道了王必背后还有些什么人——其实李素想查还是很轻松的,但关键他前阵子不是忙么,一直忙着救灾没心思怼人。邓芝帮他都把黑材料整好了那就最轻松了。
……
王必又说了一些义正辞严但不切实际的话,但有了刚才蔡邕的定调子,显然这些建议都是没用的。
但还别说,王必最后摆出一副“我这个官可以不做”的姿态,恳求李素一定不要滥用民力,应该考虑“挖渠修翻车等等举动,何时而止”,该定个明确的时间表来,这一点听起来还是挺有道理的。
李素是对事不对人,刘备也是一切以有利于保存百姓为宗旨,最后亲自首肯了这一点——因为修水利这种事儿,毕竟是让老百姓多干活,重体力劳动会导致食物消耗加快。而干旱久了的田地,有些是注定今年的收成抢救不会来的。
比如要是五月底六月初,还没灌上水稍微给庄稼缓口气,那么六月中旬到七月底之间,你修了也只能明年用上了,今年的已经彻底旱死了。
为了让老百姓少吃几口,李素这个计划确实最后需要评估一个踩刹车的时间。倒是治理蝗虫不用踩,要一直坚持灭蝗,因为那个是灭一天就有一天的好处。
李素听刘备都开口了,连忙答应:“大王所言甚是,这点臣也料到了,只是之前忙于勘察,一时还没顾到这一点。臣以为,就以六月初十为限,臣让各县乡勘测旱情与田中庄稼现状,如果到六月初十还没灌上的,基本可以判定彻底旱死了,今年没必要救了。”
王必前面说了八成不着调的话,被驳斥了一通,最后总算是找补回两成说对的地方。
而刘备和李素,暂时都还没意识到这里面有什么阴谋或者泼脏水。见王必服输,就把这一条先过了。
李素观察王必前后举动,暗忖:这人是不是见李傕死了,所以还想回曹操那儿去,觉得在长安这边的这点小官不用珍惜,故意顶撞上官又不至于犯罪,好趁机得个美名被罢官遣送?
不过,他暂时也没心思多提防这种小角色的内心戏,反正也不是什么人才,跑回曹操那儿也没多大危害。
后续,又有几个负责民政的官员,就目前救灾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稍稍针砭时弊了一下,李素也就事论事,该整改的就整改,该驳回的驳回,在刘备蔡邕面前处理得井井有条。
约莫聊了大半个时辰,会议也过了大半,旱灾治理的事儿都讨论完了,终于轮到大司农张义出场,这次主要是攻击李素的灭蝗政策。
张义先说了一些“敬天法祖、修德以熄天怒,待蝗虫自灭”的废话,这也不能怪张义无知,实在是这个时代的士大夫确实不懂蝗虫的科学原理。
李素当然要继续驳斥,把蝗虫的习性、往年别人灭蝗为何不成功说清楚,尤其是强调“前人灭蝗越灭越多绝不是得罪了天,而是方法不对不科学”。
所以,李素拼命强调蝗虫三个月繁殖一代的特性,加上现行的利用蝗虫趋光性、夜里在田间焚秸秆火堆吸引扑蝗的效果——这些策略,唐朝人就开始用了,姚崇灭蝗也是这么灭的,李素受限于技术手段,当然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张义说技术问题败下阵来,就开始强调“上天因为灭蝗而降下的天谴”。
张义也不跟李素说,而是转向刘备:“大王,自从五月灭蝗以来,臣也派人各郡县查访民情。京兆尹指使城旦军、战俘并安定、北地二郡贫苦流民扑蝗,还让他们烹食蝗虫果腹,至今中毒而死者已有数百,这还有没报上来的,要是全算上,过千都有可能。
而蝗虫之毒性飘忽不定,有些人扑蝗不卖力,食蝗亦不死,有些战俘卖力扑杀,食蝗亦多,须臾暴毙,此非天谴而何?”
张义显然也是真心做过功课的,还呈上了各县上报的食蝗死者情况描述。
不过,这份东西,其实不光张义那儿有,李素也有,甚至连统计的方法,都是李素要求的,比如出现死者,一定要上报死者吃蝗虫的烹饪方法、吃的是哪种蝗虫。
既然李素也有做功课,他当然可以轻松反驳。
李素对刘备奏道:“大王,此事臣尽有所知,已经竭力避免,并且总结了蝗毒的特性,只是京兆尹与户曹派往各县各郡的文吏责任心、能力参差不齐,难免有宣讲贯彻不到位的,我已经着令邓芝统计备案,秋后会根据执行力酌定各县治绩。
蝗虫一物,本毫无毒性,最多只是有些不洁的虫卵、细瘴,加热即可解毒。蝗虫由伏蝗变为飞蝗后,毒性略增,但也是可以消弭的,一般我们昭告各县,伏蝗够饥民食用之时,可尽食伏蝗,将飞蝗焚为灰烬,伏蝗实在不够,依然要饿死人,才推荐吃飞蝗。
对此,本府在推广之前,做过诸多对比实验。就算不得不吃飞蝗,最优自然是油炸以解读,但贫民无油,也可明火干烤。只是干烤不易加热均匀、内外熟透,而且费时费柴,哪怕夏夜在田间烧秸堆也不足以顺便烤熟足够蝗虫,所以民间偶尔有百姓以大锅水煮。
其实若只是水煮,但凡煮透煮烂,无非口味不佳,也未必有毒性,但还有些百姓为了掩饰口味,或因劳作汗流过多、身体缺盐,煮蝗汤时,未沸即加盐,甚至有秸灰混入,这才导致两物相合产生剧毒,这是百姓与宣贯的小吏无知所致。”
这番话,简直是李素今天驳斥中,最难让听众接受的,主要是他束手束脚,没法把后世人人听得懂的初中化学知识拿来说。
李素对蝗虫毒性的认识,其实也不算深,完全是后世穿越之前刷抖音,看到那些巴基斯坦、中东、阿三国闹蝗灾,然后评论里的人说吃蝗虫、另一些说飞蝗有毒不能吃,然后他看热闹学来的。
当然了,李素是个有好奇心的,他还不至于直接听键盘侠,所以看过之后也不忘百度一下,至今依稀记得。
飞蝗之所以有毒,是伏蝗成熟之后,体内可能会产生微量的氢氰酸——非洲飞蝗氢氰酸浓度更高,国内的其实已经好很多了。
氢氰酸虽然也有毒,摄入过量肯定会死人,但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氢根不稳定,加热后氢氰酸就分解了,所以油炸炸透是比较安全的。
真正怕的是用水煮,尤其是锅里还没煮到足够氢氰酸分解的温度,而蝗虫的身体结构又已经煮烂、氢氰酸散布到了汤里,达到一定浓度。
而如果这时候往汤里加盐,氢氰酸和钠离子结合,把氢元素置换出去,形成氰化钠,那毒性就瞬间提升百倍。氰化钠有苦杏仁味,是明显的毒药。
更可怕的是如果汤里混入了烧秸秆形成的草木灰,或者煮锅的锅底灰,那玩意儿里面有钾盐的成分,硝酸钾。
钾离子与氰酸根反应生成氰化钾——这玩意儿就更不用解释了,比氰化钠还猛得多。看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战,间谍为了防止被俘,毒牙里藏的都是这玩意儿,咬破之后几十秒内毙命。
所以吃飞蝗本身没问题,关键是用煮的必须小心,不但不能加盐加草木灰,连水质本身都有要求,不能有高浓度的钠离子钾离子盐,就算迫不得已煮熟了吃,也要把汤倒了,因为盐和氰酸根的反应都是在汤里进行的。
……
可怜李素空有一身学识,却连这么基本的道理,都无法通过化学常识来讲解,幸好他还有“实验数据”,就跟张义逐条驳斥,提醒张义注意那些上报上来的死法,基本上九成五以上死者都是吃了煮的蝗虫才死的。
还有顶风作案好奇心爆棚、因为干活流汗太多想喝口热汤,作死往汤里加盐。
张义逐条看过来,发现貌似这个规律还挺明显,只好从实验结果将信将疑。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因为缺乏科学素养,觉得李素这是倒果为因、信口开河、事后诸葛亮,看着死亡记录临时总结的。
李素面对这种指责,当然只能学习姚崇了。幸好他也是早有准备。
“诸位!子不语怪力乱神,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我李某有此格物致知之识,自然是一以贯之,岂有粉饰之理?你们不信我早就总结出此种规律,可敢跟我一试?
我今日还真就准备了一石长安城外刚刚扑获、扯了翅膀小腿的蝗虫。我们就在这京兆尹府内实验,我以无盐油炸。彻底炸透,亲自食之,若是有毒,我自当毙命。
你们若是不信这毒性的原理,也不用你们吃煮蝗虫,毕竟吃煮蝗虫毒死的人已经有几百个了,你们就喝一口加了盐的水煮蝗虫汤——你们不是不信这毒性因煮汤而起么?不是非要归咎于蝗虫本身么?抿一口加了盐的汤,我这灭蝗之法就作罢,可敢!来人,架锅!”
李素也不跟他们废话,直接让人在府衙大院门口架起一口油锅一口水锅,当众表演,以安人心。
张义略有退缩,但又不好下台,想了想,顶牛说道:“老夫一把年纪了,若真是盐汤致毒,就当老夫殉国以救百姓了,比就比!”
不一会儿,油锅热得快,李素这边已经炸好了,李素在众人的惊呼声中,当众吃了十几只扯了翅膀和头、小腿的蝗虫——他虽然不怕毒,但也要讲究口味的嘛,谁让他是个美食爱好者呢。
刘备看李素这么慷慨,也忍不住当众表演,从李素这儿吃了一点,刘备都带头了,其他要讨好刘备站队的官员当然也吃。
水锅热得慢,还没煮开之前,李素又让人加了盐,张义一咬牙,看水开始沸腾了,拿勺子吹吹,抿了一小口。
李素看他这人还算仗义,只是太迂腐无知,罪不至死,拉着他胳膊制止他喝完:“慢慢喝,先歇一会儿,要是觉得晕,就抬下去歇着吧,别急。喝急了救都救不回来。”
“老夫不怕!”
张义还要死撑面子,但李素不会给他机会,让人摁住他,不给他一次性多。
没几分钟后,张义果然渐渐晕了过去,李素也没有解药,只好让张义家人抬走,慢慢等这点毒性自己代谢掉。
“府尹还真是有把握啊,果然是知天命之人,天道有常,他都知道,连这些都懂。”
“大王也真是爱民仁君啊,还敢亲自吃油炸的蝗虫。唉,大汉看来有救啊。”
“蝗者,皇天之意也,往年那些灾异谶纬之学,都说是天意降罪人君失德,才有蝗灾。按说今年的蝗灾、地震、旱灾,来得也都算早,李傕作乱、天子逃跑之前,就已经发生了。
尤其是最后天意震破长安城墙那个地震,更是高皇帝在天之灵不满子孙弃社稷百官宫室而逃、惹得李傕狂性大发。这种灾异,归咎天子就行了。
汉中王居然亲自食蝗,反对灾异论,不趁机归罪旧的三公。可见大王这是真心有周公之德,不求诛锄异己,不屑于培植党羽。可笑那些旧臣还人人自危,以为其有异志,真是鼠目寸光。”
京兆尹府门口围观的小官小吏们,纷纷如此这般窃窃私语。普通百姓还没资格到这儿来,但哪怕没有庶民捧场,今天这场闹剧也已经有几百人远远围观了。
结结实实又刷了一波为国为民、大公无私的戏码。
——
五千字,就这样吧。
(https://www.02sw.net/2997_2997720/64103960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