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小说全文阅读 > 第841章 最后的疯狂备战

第841章 最后的疯狂备战


  从九月到十一月,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汉军都在河北与两淮逐步蚕食曹操的领土,

  曹军在当地的主力被歼灭、重创、驱逐后留下的大片空虚之地,全部被跑马圈地逐步肃清,建立起新的统治。

  这种统治要说彻底稳固,那还做不到,毕竟很多地方刘备的朝廷还是第一次踏足,之前毫无群众基础。

  所以大量的部队依然被牵扯在当地,至少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剿匪、搜索溃散败兵、重新建立治安……情况最恶劣的郡县,这种牵扯会长达一年半载也不奇怪。

  当然,战后过渡维持期间所需的驻军数量,跟战斗期间相比,肯定会有一个较大的回落。

  比如之前围攻夏侯渊的时候,河北战场需要十万汉军,仗打完暂时留个六七万人维持就绝对够了。

  那些快速机动的骑兵部队,就可以短时间内抽调到其他战场,步兵留下剿匪。

  淮南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寿春打通后,相当一部分李素部下的军队,可以沿着淮河和颍川、鸿沟北上,或者是沿着泗水袭扰徐州北部,牵制曹军。

  如此一来,截止到十二月份,兖豫战场正面的汉军,会迎来一波新的规模高峰。

  之前半年的攻战相持下来,刘备麾下那支御驾亲征的嫡系部队,人数已经下降到十六七万了——出战的时候是二十万,相比之下下降了三四万。

  当然这不是说那三四万人都死了,其中真正战死病死的也就一两万,剩下的是伤病一类非永久性损失。

  大军相持那么久,还人员密集,小规模的疫病肯定是免不了的,哪怕卫生条件再好,病倒两万人都很正常。

  不过,随着河北战场至少三万快速机动的骑兵部队南下靠拢,加上关羽之前留给麹义的两万多人、近在陈留,所以至少有五万多人的作战部队,会从北线前来支援刘备。

  两淮的李素,大约要留下四五万人继续肃清淮南维持统治,至少到来年春耕结束之前是抽身不得的。同样还要三四万人走泗水牵制徐州北部的曹军、分摊曹军防守注意力。

  这么算下来,李素也就抽出四万人,可以沿着颍川北上,从南翼支援中央主力,用于未来对豫州剩下的谯郡、陈郡的战斗。

  南北两翼的援军都加强过来后,刘备可以得到八万多人,加上他目前剩下还有战斗力的十六七万,正面总兵力达到了二十六万人——

  这个数字已经刨除了临时非战斗减员,所以都是能上战场的生力军。

  武将方面,河北那一路可以得到关羽、马超的支援,麹义则是一开始就在陈留,而张飞和徐晃被留在河北肃清维持地方。

  张飞严格来说也不是很适合干稳定地方和剿匪的工作,但刘备这么安排,是考虑到张飞是幽州本地人,对冀州情况也算熟悉。

  而且张飞比较尊重士大夫,可以比较好地拉拢被曹操清洗过后的冀州大族的效忠。

  最后就是考虑到张飞在跟夏侯渊的决战中受了伤,虽然被射裂了耳朵、划了道疤脸这些伤势不算多严重,可战后两个月就再次投入连续运动战,也不太好,就让完全没有伤情的将领担任一线工作吧。

  至于赵云,其实原本也可以被调来河南战区,但赵云之前一直是沿着渤海岸边的渤海郡往南打的,他的防区距离豫州前线比较远,周转机动迟缓。

  所以非要赶来兖豫正面的话,理论上也会比其他部队晚个把月才能抵达。

  综合考虑之后,刘备也就不让赵云赶来正面了,而是就地留在刚刚光复的平原郡。

  一旦河南战场下一阶段有了新的突破,比如可以杀进东郡腹地、击溃曹操主力,威胁濮阳、鄄城。到时候,赵云就能利用平原郡对岸的曹军防守空虚,直接从平原南渡黄河,侧击曹操主力。

  换言之,赵云被分配了一个正面拉扯决战打开局面后、从侧翼进场收割的角色。

  也因为河北战场支援到河南的部队,主要是骑兵为主(五万人里有三万骑兵,麹义那两万是步兵),所以最终以关羽、赵云、马超来带兵的构成,也算是非常契合实际需求了。

  关羽率领那两万步兵,赵云马超分统三万骑兵,各展所长。

  关羽马超他们的参军文官,如徐庶、邓芝,也会跟着一起支援正面战场。而张飞的参军庞统等人,则会留在冀州临时处理内政。

  另一方面,从淮河流域往颍川流域支援的李素军,带兵武将主要是甘宁,文官谋士则基本没有调动。

  因为李素这一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本来就少,还要处理反复无常刚刚投效不久的孙权、朱治,李素可不放心只留下武将镇守。

  李素本人将坐镇寿春一段时间,初步完成战后秩序重建,并且控制孙权朱治吕范。

  诸葛亮则被派去最东路,督导周泰沿着泗水威胁彭城、琅琊。

  周泰那一路本来就是牵制为主,其实有没有顶级谋士随机应变都无所谓。

  但刘备和李素也希望给诸葛亮一个额外恩赐,好让他衣锦还乡,亲自收复自己的老家琅琊,这才有了如此安排。

  将来等正面战场分出胜负后,诸葛亮就可以完成对徐州北部敌占区的收割工作。

  ……

  或许有人会奇怪:既然从深秋到初冬的那两三个月里,刘备军在不断扩大实力和地盘、腾出手来往正面调度更多作战部队,充实中路军。

  那曹操为什么不趁着这段时间、对刘备转守为攻呢?

  曹操可是已经下定了决心,知道相持固守没前途,只能孤注一掷一波流了。

  要是在刘备只有十七万人的时候就反击,不比多等了两三个月、耗到刘备总兵力回升到二十六万时,更有把握?

  这一点,以曹操和郭嘉、荀彧的智商,当然也是早就想到的。

  所以,曹操没那么干,不是他不想,而是真的做不到。

  曹操自己的部队,把秋粮收割、运输、加工、转囤,都要时间。

  从新沦陷区刚拉来的壮丁,整个十月份都在忙活这些工作,完全不可能有时间进行军事训练。

  至少进入十一月后,那几十万民夫才刚刚开始简单的训练,时间太紧也就只能练练阵列、纪律、持枪前进,或者是简单的弓弩使用。

  而且所谓的弓弩训练,基本上也就只能练会弩,那玩意儿可以速成。

  而弓需要的训练时间很长,几个月才能勉强入门,臂力都不一定能拉开几次强弓,几年才有可能成为比较精锐的弓箭手。

  但曹操阵营的军工生产也陷入了困顿,弓兵虽然难练,但武器制造简单些。弩需要的机巧关窍比较多,生产很慢。

  哪怕不考虑牛筋弩弦的材料缺口,光是木材和金属机关件的加工能力,以曹操剩下的两个半州的工业产能,整个冬天也就生产两万多把粗制滥造的弩木架。

  而牛筋的巨大缺口,导致这些弩里只有不到五分之一能张上质量合格的弦,剩下五分之四,只能是用动物皮革代替动物筋腱为弦。

  而且这些皮革都无法保证都用牛皮,到后来连弹性不太好的猪皮都全用上了,才填补了这个缺口。

  皮革都拿来造壮丁新兵用的劣质弩了,曹军在这个冬天的军备器械扩充阶段,皮甲的制造也就被彻底放弃了,以至于新扩那么多部队,却完全没有增加任何士兵甲胄供应。

  最多是给屯长以上的新扩军军官配了甲,至于什长伍长和普通士兵,都是全员无甲,或者说“布甲”。

  皮甲都没有,铁甲扩产就更不用说了,哪来那么多钢铁浪费。所有的钢铁都被拿去给新兵造长矛枪头,或者是弩的关键机关件。

  还有少量钢铁被造成了箭簇,但占比也极低。好在民用的“卷笔刀型”木杆车床在关东地区也略有普及,曹军车木头枪杆箭杆的产能倒是足够,可以再生产数百万根没有金属箭头的木箭。

  这些木箭的尖端,就是跟刚削尖的铅笔一样,然后用皮弦而非筋弦的劣质弩射出去,能有多少杀伤力就完全听天由命了。

  因为这种弩也只能紧急生产两三万把,所以曹军里不少新兵弩手上战场的时候,都被要求只是先配个铁头短矛、拿个木盾站在前排弩手战友身后。

  一旦前排弩手被对面射死了,出现了缺口,就让后面的临时弩手顶上去,捡第一排死了的弩手的弩继续输出。

  而如果前排弩手是被敌军近战冲锋、贴身砍杀了,那后排的“预备弩手”也就没远程输出的机会了,直接拿着短矛木盾肉搏上吧。

  没办法,谁让曹操的拉壮丁扩军需求那么急呢,只能粗制滥造到这一步了。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曹操刚刚对上刘备时,好歹曹军总兵力还有五十万。

  后来豫州战场正面一年相持下来,至少折损五万以上。

  冀州战场上的曹军倒是有一半多曹军在程昱、张郃的指挥下撤回了黄河南岸,只有夏侯渊为代表的半数兵力被歼灭,所以河北方面曹操算是“丢地盘多,有生力量损失相对少”,最后损兵也在四万多。

  淮南战场李典和曹真是成功撤退的,这两部人马逃了出来,曹仁和曹休才是被全歼、刘勋为代表的袁术旧部则是投降。所以淮南总折损也在五万人以上。

  整个华夏战场加起来,曹操一年被歼灭的有生力量超过十五万人。

  所以在深秋的重新拉壮丁扩军之前,曹操的正规军兵力,从年初的五十万下降到了三十五万。

  不过,这一次最新的冬季扩军规模着实夸张,还几乎把从河北裹挟到河南的青壮年男子,全部充军了。

  扩军后曹军的总人数,反而还远远超过了年初时的五十万,但质量也随之暴跌。


  (https://www.02sw.net/2997_2997722/68584983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