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权臣重生后只想搞事业 > 第157章:及笄礼

第157章:及笄礼


  暖风和煦,汉州崔家,距离崔怡的及笄礼也快到了。

  以往的女儿家,及笄礼一般都放在十五六岁,大秦主张女儿家的及笄礼最好在十八岁。

  一些个老百姓觉得十八岁太晚了,普通的女子十五六就要嫁人了。

  之后朝廷出了一份统计数据,女子生子太早很容易造成难产等一尸两命,同时近亲三代内不允许成亲,否则有很大概率生下的孩子有问题。

  要么是肢体残缺要么是智力低下等。

  有朝廷背书,中招的人难免后背浮起一层冷汗。

  尤其是高门显贵之家,为了家族的利益和传承,一般都是近亲成亲,比如表兄妹等等。

  这其中就有一些生下的孩子是有残缺的,也有智力有问题的,更有的干脆生下的是死胎。

  而一般这种情况,外人是不会知道的,通常生出有问题的孩子,第一时间就会被处理掉了,甚至连接生的稳婆都难以活命。

  大秦律法规定,近亲三代内有血缘关系的禁止成亲,即便是成亲,其婚姻也是无效的。

  至于及笄礼,无非是晚两年,却能减少声誉风险,老百姓纵然心里嘀咕,也愿意遵从的。

  只是晚两年而已,其实没什么问题。

  天下人人都晚两年,也就不存在谁看不起谁了。

  不然人家十五六都嫁人准备做母亲了,你十八岁才刚刚说亲,保不齐被人说你家女儿没人要。

  崔怡是内定的皇后,崔家上下都知道。

  一些个堂姐妹心内虽然羡慕,却也不敢招惹她。

  本身崔怡就是崔家二房的嫡长女,后面的都越不过她去,关键崔怡在家中也受宠。

  虽说两位老人家都不在了,也不妨碍崔怡的地位。

  及笄礼当天,婉娘带着人登门拜访。

  “这是陛下从霸州差人送来的贺礼。”这不是婉娘第一次见崔怡,几年前公子离开汉州,托她帮忙照拂崔怡。

  偶尔她也会在汉州皇宫里招待她,两人即便是差着年龄,相处的也不错。

  韩镜准备的贺礼很丰厚,足足有二十多个箱子。

  里面有极品的布匹和无数精美的首饰,看的前来观礼的客人们议论纷纷,目不暇接。

  崔怡这些年心里一直惦记着韩镜,偶尔她会想,所谓前世的姻缘,真的不是韩镜说来匡她的吗?

  可有寻思,应该不至于。

  天下文才兼备,相貌不俗的女子繁多,她自身相貌不算拔尖,才学也不算博文,家事更没有了任何优势,他没必要非自己不可。

  更没必要编个前世姻缘来戏弄她。

  只需要一道圣旨,她绝不敢有任何怨言。

  思来想去,前世姻缘只能是真的存在过。

  既然存在,为何这几年都未曾和她联系,只言片语都未曾出现。

  婉娘拉着她的手,笑道:“如今天下百姓还未曾彻底安稳,陛下政务繁忙,不曾抽空于你联络,也是怕有损你的闺誉,你可明白?”

  崔怡含羞点头。

  是了,他是皇帝。

  大秦幅员辽阔,天下初定不过数年,这几年甚至有百姓举家迁徙,朝廷的各项举措不断下达,他想必是没有多少时间的。

  且霸州距离汉州太过遥远,日后有很多年可以在一起,不差这几年功夫。

  之前父母还想将她的及笄礼放在十八岁,碍于之前给相熟的夫人小姐都下了帖子,只能继续沿用前朝的规矩。

  这个倒是没有明确规定,只要成婚的年龄不早于十八岁就可以。

  所以别说十六岁,你十四岁举办及笄礼也没问题。

  随着贺礼而来的,还有一道册封圣旨。

  圣旨是由婉娘宣读的,这是一道封后圣旨。

  宣读结束,婉娘把圣旨放到崔怡手中,将人扶起来。

  “长安城皇宫还未兴建完成,陛下说你们的大婚要放到二十岁,趁着大婚前几年,且好好在家中陪陪父母,成婚后就不能住在府中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

  “是!”崔怡红着脸点头,“婉姐姐快入座。”

  “好!”

  参加完崔怡的及笄礼,婉娘乘坐马车返回居所,一进门就听到儿子委屈的哭泣声。

  赶忙进入内室,一眼瞧见这小子被他爹举高高。

  婉娘上前把儿子解救出来,“你这是做什么,看把他给吓的。”

  胡言捏了捏儿子肉乎乎的小脸,“胆子太小了,也不知道像谁,多锻炼锻炼就好了。”

  “好什么呀。”婉娘无奈的瞪了他一眼,“孩子才多大,有你这么折腾自己儿子的嘛。”

  今儿是休沐日,胡言不当值。

  每当空闲的时候,胡言总能把儿子折腾的哭唧唧的。

  按照夫人的说法,有危险的时候父亲是最安全的,没有危险的时候父亲就是最大的危险,这话一点都没错。

  “崔家怎么样?”

  “很顺利。”婉娘让人送来一盆热水,三两下扒干净衣服,将儿子放到水盆里,“听说过两年,崔家二房要去长安城定居,这样也好,日后公子成亲也方便,不用千里迢迢的派人来汉州接亲。”

  胡言蹲下身,戳了戳儿子肉乎乎的小肚子,“崔家大房应该也会过去。”

  “你的意思是,大房要粘着二房?”婉娘皱眉,似乎想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其他人不知道,崔衍想来是懂得分寸的。”

  婉娘排开他的手,轻轻擦拭着儿子肉嘟嘟的小手臂,“公子可不是那等纵容的性子,连韩家都讨不得半点好处,更别说是崔家了。崔家懂事最好,否则下场好不到哪里去。”

  小家伙很喜欢玩水,放到水中后,肉乎乎的小短腿和手臂就兴奋的拍打着水面,水花湿润了母亲的衣袖,撩拨到了脸上,他看到后笑的见牙不见眼,露出几个小嫩牙。

  韩镜从旁边取来一块磨牙棒塞到儿子嘴里,止住了他的口水。

  “这家人不至于走到那一步,崔家老爷子不在了,崔怡及笄礼过后,两房也该分家了。”胡言看的比妻子要深一些。

  “如此再好不过了。”

  贺礼堆满了库房,崔怡从里面选出几样送给了家中的姐妹,对她来说是九牛一毛。

  而这些东西,其他人都不敢动,日后都是要作为崔怡的嫁妆,抬进皇宫的。

  那道圣旨也被崔二爷小心的保存起来,可以作为传家宝,一代代的传下去。

  他们崔家,出了一位皇后。

  在这层身份的加持下,本身还能去外边走动的崔怡,干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现在她不比以往,更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作为皇后,当为天下女子表率,怎可轻狂。

  好在她本身就不是那种疯玩的性格,哪怕不出府也能待得住。

  **

  经过几年的培育,玉米和花生以及番茄相继开始大面积种植。

  北部畜牧区,一些牧民将养得壮士的牛售卖出去,再去县里的粮店购买米面粮油,日子过得比以往都要好。

  以前冬天没有粮食,多是靠着肉类生存。

  整天吃这个,心里躁得慌。

  现在好了,天下商人增加,土豆和红薯多囤积一些,冬天也不怕断粮。

  还有蔬菜,虽说种了相对要少,普遍都是白菜和萝卜,有这些也了不得了。

  往常年哪里能吃得到。

  而他们的牛羊马等送到南边,极大的减轻了农民的劳作时间和体力,也能抽出更多地时间出去打点短工。

  有牛在,再加上曲辕犁,女子都能担负起农耕的重任。

  家里的男人们则纷纷赶到长安城搞基建,以赚取更多的银两。

  最南边的原南楚人,也在年初赶到北地,加入到基建的行列中来。

  领到银子后,不少人都感动的痛哭流涕。

  虽然辛苦,可银子却是实实在在的。

  原来作为南楚百姓,别说赚银子了,朝廷恨不得把你的皮肉骨血都给拆了。

  城外农庄里,秦鹿几乎算是住在这里了。

  第一年培育的杂交小麦,亩产收入接近三百斤,第二年直接上升到了四百六十多斤,翻了两倍多点。

  将新培育出来的小麦送到周边的农户家让他们种植,秦鹿继续研究第二代杂交小麦。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若是没有后续的种子跟上,第一代小麦种植会一茬不如一茬。

  韩镜的亲兵几乎都被调派到天下各州府,这些人从小被秦鹿的教育理念培养长大,思维和理念更开放,远非那些读书人可比的。

  大秦是依法治天下,彻底摒弃了以孝治天下的格局。

  相比较起南北两地,最南边的治理相对要艰难许多。

  秦烈为此废寝忘食,经常时值凌晨,书房内都还亮着灯。

  聂将军知晓这边的治理难度,暂时留在这边帮忙,军队也已经驻扎在最南边的府城。

  某个村落,一中年男子半上午找到了村正。

  “五哥,今天孩子满月,这是县里的身份文书。”

  村正看过后,点点头,“你是咱村子里第一个来领人口地的。”

  “也是朝廷心疼咱们,要不然家里没地中,没粮食吃,生下的女娃娃也养不住。”中年男子上个月刚得了一个孙女,今日是来领孙女的人口地的。

  村子里有很多地,事实上现在大秦幅员辽阔,人口稀少,耕地根本就种不完。

  “就按照顺序,这次给你一亩良田,一亩末等田。”村正招呼他往外走,“末等田你先养着,过段时间咱们这里也能种土豆和红薯了,这两样粮食产量高,吃起来味道也好,北边州府好些都种上了。甜糯口的,上年纪牙口不好的,吃起来舒坦。”

  “五哥你吃过?”中年男子好奇的问道。

  “之前去县里听训,吃过一顿,土豆不错,红薯最好是,甜的,很甜很甜。”村正笑呵呵的回答,“以后日子就好过了,咱们还能免两年赋税,我听说北边的小麦和水稻产量都很高,朝廷培育的种子,小麦和水稻的亩产都在四五百斤呢。”

  “那么高?”中年汉子激动起来,“咱们这里啥时候能种?”

  “咋个也得明年下半年才能种,家里今年粮食够吃不?”

  “够了,经常能吃到干饭。”

  领了耕地,中年男子回到家中,儿媳妇正抱着孙女和老婆子聊天。

  可能是因为孙女给家里添了两亩地,老婆子对孙女的也没了那种轻谩的态度。

  时下的人多是重男轻女,男子尤甚。

  他们家人口不算多,也就八口人,女儿早些年就出嫁了。

  户籍去年落到了婆家。

  当然,如果女儿女婿和离,若是女儿归家的话,户籍还是能迁回来的。

  也是因为这个,好些个出嫁的女儿,在婆家倒是少了一些折磨。

  上边两个儿子,孙女是长子的二胎,小儿子年初刚成婚,还没有子嗣。

  现在家里伺候着十六亩地,一年下来能收获不少的粮食。

  粮食多了,自然会卖掉一些,村子里会定期的有县里粮铺的人过来,粮食可以换钱,也可以换些锅碗瓢盆的,或者是油盐酱醋等调味品。

  毕竟村子距离县城有些远,走路起码也得六七个时辰才能到,粮铺的人倒是带来了不少便利。

  第一茬粮食收了,眼瞅着就是第二茬了。

  去年的那一茬粮食还没有吃完,今年收获新的粮食后,去年的就可以卖掉了,家里人都吃新米。

  “过段时间趁着好天,把去年的米拿出来晒晒,等县里来人收粮食,咱们卖掉换些钱。秋天要送大宝去私塾读书了。”

  他走上前看了小孙女一眼,做到旁边说到。

  长媳看了婆婆一眼,面露喜色。

  婆婆点头,“知道了。”

  “按照大秦的规矩,不管男娃女娃,到了年纪都得送到私塾去。好在读书花的钱不算多,咱家里这么多地也能供得起。老大去北地干活了,每月能拿到五两银子,足够家里花用了。”

  中年汉子怎么想都不觉得心疼。

  婆婆看着还在襁褓里嘤嘤唧唧的小孙女,“读书得话多少银子?”

  “我听五哥说了,先生的束脩是朝廷给,咱们只需要缴纳一百多文的课本费和其他的费用,一年下来也就两三钱。笔墨纸砚也不用太好的,普通些的一年顶多二两银子,老大干一年活能赚个四十两银子,够大宝上二十年学了呢。”

  说到这里,公公继续道:“我听说,那新京都,起码还能干个两三年,明年再让老二也过去干个一两年,家里的地就得咱们忙活了。”

  旁边始终没说话的二儿媳当然没意见,在地里干活能赚几个钱,丈夫出去一年至少能赚个四十两银子,可比种地好多了。

  大不了她辛苦两年,以后生了孩子,也不愁没钱读书。

  “等今年老大回来,咱们家里买头牛,种地就轻快了。”

  ------题外话------

  我们山东疫情……


  (https://www.02sw.net/2_2713/10381253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