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旸旸,今年殿试的题目,你来出……
四年后。
垂拱殿里, 宋仁宗和大臣们正在上朝。
在左边的首位站着一位漂亮的少年,他站的有些累,一直不断地在活动自己的双脚, 想让自己不要那么累。
宋仁宗注意到下面儿子的小动作, 轻轻地瞪他一眼。
赵旸收到他爹爹警告的眼神, 毫不畏惧地送给他爹爹一个白眼。
宋仁宗一看儿子这副模样, 知道他不耐烦。对他使使眼神,让他耐心。
赵旸站的有些受不,直接蹲下来。
大臣们看到太子殿下这个动作,知道太子殿下不耐烦,不敢再啰嗦, 赶紧把事情上奏完。
宋仁宗看一眼下面的大臣,问道:“还有事情上奏吗?”
大臣们动作一致地摇摇头:“没有。”
宋仁宗站身说道:“下朝。”
赵旸一听这话, 立马站身来, 嘴里嘟囔着:“总算下朝。”再不下朝, 要午时。
宋仁宗走下阶梯, 特意等下儿子,对赵旸伸伸手。
赵旸走上去,一把抓住他爹爹手, 轻轻地摇摇,随即噘着嘴抱怨道:“累死我。”
宋仁宗伸手轻轻敲下儿子的小脑袋, 满脸无奈地说道:“你看看你刚才成何统。”虽然他嘴上这么说,但是语气里充满宠溺。
“我实在是累。”赵旸很委屈地说道,“我再不蹲下来, 他们要说到午时。”说完,他肚子发出一声抗议声,咕噜咕噜地叫来, “我好饿啊。”
一听儿子叫饿,宋仁宗牵着儿子,加快脚步。
梁寅和元松早准备好心。
赵旸一回到福宁宫,大口地吃心来。
宋仁宗本来不饿的,见儿子吃的这么香,忽然觉得有些饿,跟着儿子吃几块心。
赵旸和宋仁宗刚吃完心,范仲淹、欧阳修、韩琦他们几人来。
他们几人来见宋仁宗是为今年的秋闱考试。
离秋闱考试没有几个月。虽然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但是还是要仔细核对。
解试马上要开始,欧阳修他们自然要宋仁宗汇报解试的准备工作。
赵旸坐在一旁听欧阳修他们汇报解试的事情。
宋朝的科举考试沿袭唐朝的科举制度,跟后世的明清科举考试不一样。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而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殿试。
宋朝的解试,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由地方州县长官主持地方考试。另一种形式是开封府试、太学试、锁厅试等。
历史上的解试一般在秋举行,所以又叫秋试。但是,在这个时空,宋朝的解试被安排在春,这有像明清的院试。
解试即开始,朝廷和各个地方都非常重视。
再者,今年的科举考试还是欧阳修负责主持。韩琦他们虽然他们不负责主持,但是他们也是考官。准确来说,他们负责监考。不过,他们不负责监考解试,但是他们要负责监考省试。
省试又叫中央试,是尚书省的礼部主持。参加省试的人,自然都是解试的合格者。历史上是解试后的第二年春进行考试,但是现在是在六月份考试。
虽然现在离省试还有两三个月,但是还是要把所有事情的准备好,确保万无一失。
至于彦博和晏殊他们是今年科举考试的出题人。今年的解试和省试的考题都是他们出的。在解试和省试考试结束之,他们都不能出门见人。
赵旸不知道历史上的宋朝是什么样的,但是在这个时空的宋朝,科举考试的出题人是要被“软禁”来的,这样能防止科举考试的题目泄『露』。
宋仁宗听完欧阳修他们的汇报,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官家,今年的殿试,您还得再出题目,您该想想。”虽然离殿试还有好个月的时间,但是殿试的题目得提拟好。实,殿试的题目大部分都拟好,但是最后几道题并没有定好。一般来说,殿试的最后几道题目都是皇帝定的。
宋仁宗看一旁的儿子,说道:“旸旸,今年殿试的题目,你来出。”
“我?”赵旸手指指自己,一脸吃惊地说道,“我来出?”
“对,今年殿试的题目,你来出几道。”从今年年初开始,宋仁宗要赵旸上朝旁听,让他参与政事。他想想,决定让儿子参与今年的秋闱考试。
赵旸愣下后说道:“好啊。”说完,他又补充道,“我得好好想想出什么题目。”
欧阳修他们见宋仁宗让赵旸出今年的殿试题目,并没有反对,相反他们很期待。
“太子殿下,您可以出几道策论的题目。”
“策论啊。”赵旸眼珠子转转,随后问道,“策论的题目非要在史子集里出吗,我可以随便出吗?”
欧阳修说道:“殿下,您可以随便出题目。”
赵旸双眼亮晶晶地说道:“那我随便出。”
“你不要『乱』出题目啊。”宋仁宗担心儿子『乱』来,语含警告道,“这可是科举考试。”
“爹爹,你放心,我不会瞎出题目的。”赵旸又说道,“我要看看以殿试的考题。”他得参考下以往殿试的考题,这样他才能知道该怎么出题。
“臣待会拿给您。”
接下来,赵旸跟着宋仁宗一看劄。看劄子的时候,父子俩常一讨论。
如劄子里有事,宋仁宗会告诉赵旸该怎么处理。赵旸也会说出他自己的想法。
看一会儿劄子,欧阳修把以的殿试考卷拿来给赵旸。
赵旸认真地看看,发现殿试的策论题目都是取自史子集。他灵机一动,觉得可以时事和史子集结合在一出题目。不过,具出什么样的考题,他得深熟虑。
宋仁宗见儿子一副若有所地模样,好奇地问道:“想到怎么出题呢?”
“有绪。”赵旸笑眯眯地说道,“爹爹,我是务实主义者,所以我想把当下发生的事情和史子集结合在一出考题。”
宋仁宗听到这话,饶有兴趣地说道:“你这个想法很好,你想结合什么事情?”
“结合这几年朝廷发生的事情或者民间发生的大事。”赵旸一脸深意地说道,“学子们不能只读书,对朝廷和民间发生的事情充耳不闻。他们得时刻解朝廷的大事,解民情,这样等他们考中入仕后,才能好地为朝廷效力,为老百姓做事。”
宋仁宗觉得赵旸这个想法很好,赞同地头说:“那你这样出。”说完,他又说一句,“朕期待你出的题目。”
赵旸微微扬下巴,一脸得意地说道:“不会让你失望的。”说完,他站身对宋仁宗说道,“我得回东宫,不然范先生要等急。”
四年,范仲淹回到汴京后,教导赵旸义。如今,他正在跟范仲淹学习《尔雅》。
赵旸在回东宫之,先去一趟御书院找范仲淹。
范仲淹正在等赵旸,见他来,连忙拿着《尔雅》走过去。
在回东宫的路上,范仲淹考问赵旸一番,让赵旸把两日学到的内容背诵一遍,然后又解释一番。
赵旸一字不差地全部背诵出来,也准确地解释出它的含义。
范仲淹听完后,满意地捋捋胡子,毫不吝啬地夸奖赵旸学得好。
赵旸的这几个先生,范仲淹最为疼爱宠溺他。包拯最为严厉。
范仲淹之在地的时候,赵旸常寄『药』材和补品给他,让他好好保养身子。四年,他回到汴京后,赵旸对他的身子为关心,每个月都让太医给他把脉。这几年来,范仲淹的身子在赵旸的监督下,养的很不错。
为此,范仲淹自己和他的家人都非常感谢赵旸。
赵旸见范仲淹的身子变好,心里也是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有成感,因为他改变范仲淹的命运,没有让范仲淹像历史上那样病逝在地。
到东宫,范仲淹继续教导赵旸《尔雅》。上到午时才结束。
“殿下,您还记得臣之跟您说过的张载吗?”
“知道啊。”张载这位大佬,赵旸怎么可能不记得。“他要参加今年的科举考试?”
“这倒没有,他打算来汴京的太学读书学习。”四年,范仲淹回到汴京后,也一直和张载保持联系。这四年,张载把他身边能读的书全部看,连道家和佛家的书籍都没有放过。他写信告诉范仲淹,他现在没书可看。范仲淹听到他这么说,建议他来汴京。
不说翰林院里的书籍,说太学藏书室里的书籍,还有太阳书局的书能让张载看很长一段时间。
历史上的张载在这个时候好像没有来汴京,看来张载跟苏轼他们一样提来到汴京。
“这是好事啊。”这四年来,太学一直在改革,并且改革改的非常好。现在的太学,不单单只教学子们四书五,而是全方面地教导学子,比如教算术、、地理等。“等他到,先生你要介绍他给我认识啊。”
“殿下,您见他是他的荣幸。”
赵旸笑着说:“我喜欢有才华的人。”
范仲淹又和赵旸说一会儿话,身告辞。
赵旸带着曹许往坤宁宫,和曹皇后一用午膳。
“嬢嬢,你在看什么?”赵旸见曹皇后手里拿着画卷,以为她又得到好画,好奇地走上看下,发现竟然是画像,而且是男人的画像。“嬢嬢,你怎么在看男人的画像?”
“你待会看看这些人里哪个比较好。”
赵旸很快猜到:“嬢嬢,你该不会是在给姐姐挑选夫婿吧?”福康主今年十五岁,再过几个月要及笄。这两三年来,曹皇后一直在给福康主挑选夫婿。
“我在给福康和滔滔挑夫婿。”高滔滔今年十三岁,再过两年要及笄,所以从今年开始要给她挑选夫婿。
四年,汝南郡王曾为赵宗实高家提亲,但是被高家拒绝。没想到汝南郡王府不放弃,去年又高家提亲。
见汝南郡王府纠缠不放,高家决定今年给高滔滔定好亲事,让汝南郡王府死心。
高夫人请曹皇后帮忙安排婚事。等曹皇后挑选好人选后,届时再请宋仁宗赐婚。
“姐姐的婚事都没有安排好,表姐的婚事不用这么急吧。”
“先把滔滔的亲事定好,让汝南郡王府死心,不然汝南郡王府还会高家提亲。”曹皇后说道,“我们先用膳,用完膳再说这事。”
“用完膳,我帮你好好看看。”事关他姐姐和表姐的幸福,他得好好地把把关。
“实,福康的婚事不急,你爹爹说暂时不让福康出嫁,等到福康二十岁的时候,再让她嫁人。”
“二十岁出嫁刚刚好,也让表姐二十岁嫁人。”
“福康是主,可以二十岁嫁人,但是滔滔不行。”曹皇后说道,“女子二十岁嫁人太晚,会被人嫌弃的。”
“谁敢嫌弃表姐啊。”
“滔滔二十岁嫁人太晚,那个时候你都成婚。”七年后,赵旸十七岁,那个时候他应该成婚。
等他满十六岁,要成婚。十七岁时,他已成婚一年。
“滔滔最晚也只能十八岁嫁人,不能等到二十岁。”曹皇后认真道,“所以这两年得给滔滔定好亲事。”
赵旸听到这话,不好再说什么。
春玉他们已摆好午膳。
赵旸闻到饭菜香,知道有几个菜是苗昭容做的。
从两年开始,苗昭容和福康主不在坤宁宫用膳。主要是因为福康主大,又有男,说的是曹许,再在一用膳不太好。
虽然不能一用膳,但是苗昭容还是常会做好吃送到坤宁宫。
“这道狮子头是筠儿做的,你一定要尝尝。”曹皇后口中的筠儿是折筠。四年,她和种家姑娘,杨家姑娘一入宫学习。三个月后,她通过曹皇后的考核,留在宫中。这四年来,曹皇后亲自教导她,这让她越发的出『色』。
折筠留在宫中后,和福康主成为好朋友。这四年来,折筠一直跟福康主住在一。平日里,她们一读书学习,两人形影不离。
福康主没有遗传到苗昭容的好厨艺,但是折筠继承她的好厨艺。别看折筠才十岁,但是一手厨艺完全不输给宫里的御厨。
“她跟小娘娘学做狮子头。”赵旸坐下来后,很给面子地夹一个狮子头尝来。
曹皇后忙问道:“味道怎么样?”
“挺好吃的。”
折筠不仅从苗昭容那里学到好的厨艺,还跟苗昭容学女红。
苗昭容的女红也非常好,完全不输给宫里的绣娘。曹皇后的女红一般般,毕竟她从小学的是武艺和兵法。
“筠儿得知后会非常高兴的。”这四年来,曹皇后亲自教导折筠,早把她当做儿媳『妇』对待。
因为有曹许在,折筠也不好在坤宁宫和赵旸他们一用膳。
(https://www.02sw.net/3002_3002226/657885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