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顶级对决,司马懿大战陆逊(求月票!)
因为要回信给诸葛亮,阐述自己对魏吴之战看法,马谡只挑逗了片刻,便弃了大巫师,执笔伏案,沉思起来。
由于原时空里这一年魏吴两国并没有开战,无从参考。马谡只能从双方各个统帅的人物性格中, 分析此战的胜负。
孙权那一路自不必多说,孙十万的名头世人皆知,即使他拥有十万之众,东兴大堤也大概率会被魏国拿下。
不过,孙权也无须慌张,即使魏国拿下东兴大堤,也难以威胁到建业。
因为魏国水师太不给力了。
基于此,马谡断定,无论魏国东线主将是谁, 吴国的东线统帅孙权必败。
中路也无需过多分析,虽然诸葛亮在信中没有明言统帅为诸葛瑾,只说朱桓统兵五万御敌。但很显然,朱桓是没有资格独自统兵五万的,其主帅必然是驻守江夏的吴国大将军诸葛瑾。
诸葛瑾为人处事格外谨慎,不求有功,但求不失。因此,他统军进攻或许不太行,但防守城池是一把好手。
所以,这一路打成平局的概率相当之高。
如此一来,最关键的战场就是西线,也就是江陵之战,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对战吴国上大将军陆逊。
司马懿50岁,陆续46岁。
两个智谋超群、却又都稳如老狗的老男人的对决。
谁胜谁负?
没有人能预料。
不过,说到陆逊的官职, 就不得不提一提吴国的特殊情况。
今年四月(229年), 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 考虑到陆逊的三大盖世之功,所以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立了上大将军。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诸葛瑾则被拜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在孙权迁都建业后,陆逊作为上大将军,协助太子孙登镇守武昌;诸葛瑾统率朱桓等将驻守江夏。因此,担任上大将军的陆逊在地位上要高于担任大将军的诸葛瑾的。
一般来说,在这个时代,大将军是武将之首。但东吴的官位很特殊,与蜀汉、曹魏存在一定的区别。
封什么官,全凭孙权的脑洞。
脑洞有多大,官位就有多大。
甚至在东吴丞相顾雍病逝后(244年),陆逊还被孙权册封为丞相(百官及文官之首)和荆州牧(地方大员),并兼任上大将军(武将之首),真正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做到了出将入相兼坐镇一方,位极人臣。
虽官位有些夸张,但陆逊是担得起这三个官位的。
因为他的战绩太彪炳了。
如果在后世, 询问普罗大众三国时代最能打的统帅是谁?相信会有很多答案,或诸葛亮、或司马懿、或曹操、或关羽、或其他。
但实际上,这个时代最能打的统帅是陆逊。
蜀汉上将军关羽的全军覆没有他一半功劳、蜀汉皇帝刘备的全军覆没皆拜他所赐、魏国大将军曹休十几万大军惨败也出自于他手。
这三位大将军级别以上的主帅,也都在与他对战后迅速离世,两个被他活活气死、一个当场被活捉,噶了脑袋。
陆逊此人,在后世名气或许不怎么响亮,但在这个时代,却是魏蜀两国将士都万分忌惮、闻之色变的存在。
夷陵一战,打的蜀汉此后四十多年不敢东顾;石亭一战,杀到魏国胆寒,二十年不敢赴南(荆襄)。
陆逊为人谦逊,极能隐忍,统军打仗要么不打,要打就是雷霆万钧,一击致命,直打到对方全军覆没为止。
这一点,从孙权给他封的官职上就能看得出来。
不过,超级能打的陆逊这次算是遇到了敌手,因为另一边的司马懿也不是善茬。
所以,两人之间的对垒,是极难推测出结果的。
真要打起来,司马懿赢的可能性不高。双方大概率会是相互蹭一蹭,见润就止。
思及此,马谡提笔写道:“以谡观之:东线权败、中线平手、西线陆逊或可小胜。”
“另吴国君臣皆奸滑,自守有余,进取不足,此战最多三月.....”.写到这里,马谡想了想,将这一段裁掉,只将前半段装入信袋,叫来亲兵,令其送往成都。
少说少错。
免得到时候又被啪啪啪打脸。
万一魏国打上头了,与吴国来个不死不休......
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处在旁观者角度一通分析后,马谡深深地感受到了陆逊的强大。
此人堪称大将军杀手啊。
仲达,保重!
少顷,目视着信使快步离去,马谡忽然心下一动,将自己代入到司马懿的位置,盘衡起荆襄战局。
假如他是司马懿,该如何做才能击败陆逊?
只是,这念头方起,马谡就撇了撇嘴。收回念头,嗤道:
“陆逊匹夫,自守之犬,不足为虑!”
“若我统兵,弹指间可灭此獠!”
………
十一月初,巢湖,东兴大堤。
这几天北风呼啸,漫天飘雪,寒气凛冽。
吴军在大堤上安营扎寨,接连打退了魏军数次猛攻。眼看一时无法攻下大堤,且魏兵也有些累了,而敌方主帅孙权的援兵又即将杀到,主帅满宠决定暂歇,先填饱肚子再说。
于是令副将田豫,张颖等人在距离大堤不远处的平地上摆下酒筵,饮酒作乐,就当是在这寒冷的鬼天气里暖暖身子了。
同时,满宠暗中又命将士们剑不离身、刀不离手,一边吃一边大声喧哗,佯做出一副毫无戒备的姿态。
静静等候鱼儿上钩。
酒筵从中午吃到下午,酒足饭饱之后,很多魏军士兵甚至倒在雪地里熟睡起来。
这场景,令东兴大堤守将胡遵气得咬牙切齿,遂派人将魏军眼下的状况,报于二十里外的孙权知晓。
此前,因对魏国在合肥修建新城一事不满(新城比旧城更靠近东吴方向),孙权遂命人在东兴修建大堤,以做回应。
此次合肥之战爆发后,孙权早早就率军赶到了地头,本想趁满宠出兵攻东兴大堤时,提兵去取合肥新城,却因新城远水,二十余日不敢下船,一直躲在二十里外观察战场动静。
今闻魏兵居然在吴军眼皮底下开怀畅饮,喝到酩酊大醉,顿时心下狂喜。
机会来了!
吾必生擒满宠矣!
思及此,孙权便催动三万士兵上岸,由老将潘璋统领,在茫茫雪地上穿行,急速靠近魏军。
犹记得,子曾在川上曰过:能够把握住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战机,便是为顶级统帅。
孙权认为自己是个顶级统帅。
岸上,吴军快要接近魏兵大寨时,潘璋对左右将士说道:“敌人正在喝酒熟睡,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立功领赏,就在今天!”
士兵们被他描述的美好前景所感染,纷纷高举武器,愿意拼死一战。
潘璋又命士兵沿着堤防而行,悄悄接近魏军。
正在喝酒或躺在地上的魏军,远远看见吴军轻手轻脚靠近,都暗暗觉得好笑,一部分人甚至忍不住哈哈大笑。
潘璋当即大手一挥,吴军趁机冲杀过去,一时间杀声震天。
谁知魏兵非但不乱,反而突然乍起,提着兵刃反冲杀过来,个个如猛虎下山,无人能挡。
战局刹那之间反转,主将潘璋当场就懵逼了。
吴兵旋即大乱,被魏军砍死者、互相践踏而死者,落水者,不计其数。
满宠率众一路追出去二十余里,俘获士兵近万,武器盔甲堆积如山。
见魏军兵锋如此之盛,孙权吓得连忙将船远远离岸,也不敢再去增援东兴大堤,连忙传令大堤守将胡遵从水路快快撤退。
见状,满宠也不去追击吴军,遂遣一千步骑,轻轻松松拿下东兴大堤,着人快马将战报传往洛阳,报于魏帝曹叡知晓。
中线,江夏战场。
魏军主将是57岁的王凌,与55岁吴军主将诸葛瑾相持于江北小城,已有月余,期间魏兵数次猛不克,局势暂时僵持下来。
两个年近花甲、年龄相当、且看透世事的老将隔城相望,都意识到此处战场不是魏吴大战胜负的关键,遂默契的开始磨起了懒工。
西线,江汉战场。
司马懿坐镇襄阳,威逼江陵;陆逊巍峨不懂,以不变应万变。
目前荆州的局势是这样的,魏国占据着汉水以南,长江以北的襄阳。
东吴则控制横跨长江的荆州重镇江陵,江陵据全楚之中,“左顾川陕,右控湖湘,下瞰交广,上觑宛洛”,自秦以来即为南郡治所。吴沿置不变。但是江陵为四战之地,易攻不易守,须与襄阳互相呼应。若“襄阳不守,则江陵以北危矣”。
黄初三年冬(222年),曹魏围攻江陵的战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拥有江陵的同时还必须拥有襄阳,否则位于江陵的一方难以安然自守。
襄阳自古便为兵家必争要地。对东吴而言,不论是保护荆州还是向北发展都有必要占据襄阳。因此夺取襄阳一直是东吴的战略目标。早在建安十四年,周瑜就向孙权建议,“据襄阳以蹙操”,而“北方可图”。因而,孙权在夺取江陵及其附近地区后,即连连向曹魏占领的襄阳发起攻击,双方由此牵动了将近十万的兵力,反复拉扯。
对于曹魏来说,襄阳是拱卫许、洛,南伐孙吴并实现全国统一的战略基地,因此曹魏非常重视襄阳的防御,在与东吴的长期争夺过程中,始终针锋相对,绝不退让一步,
魏文帝曹丕即位时,曹魏多数大臣鉴于襄樊一带遭受战争破坏,主张将荆州州治撤至宛。此时曹魏尚无能力统一全国,在军事上摆出了守势。襄阳居汉水之南,虽南有岘山之险,但魏军不善水战,难以控制汉江防线,阻挡吴军进攻,倘若主守襄阳,江汉一旦失控,其守军就必然孤悬于外,面临灭顶之灾。
一如昔日关羽水淹七军一幕。
但地处平旷的樊城虽在汉水之北,却易攻难守,作为军事指挥中心也不合适,所以魏国在很短一段时间内,将布防重心转移到宛城,放弃了襄、樊,其荆州之地丧失殆尽。
但后来发现如此做,于战于守都十分不利。
以曹魏的角度而言,它可以暂时放弃襄、樊二地,但决不允许东吴插足,于是曹丕不久后即重夺重建襄、樊二城,作为宛的外围据点。如此布置,既可以避开吴水军之长,保留可供回旋的战略缓冲地带,同时又保持了襄、樊两个极具战略意义的城镇。
到魏明帝曹叡时,随着南北争夺的加剧,襄阳为魏国御南重镇的地位再次得到确认,“遥望长江”:“南守襄阳”成为了曹魏的基本战略国策。襄阳的政治、军事地位进一步提高。
荆州之争,东吴无法取得襄阳,魏亦无条件大规模南下,双方遂长期相持于江汉一带。
扩大到整个魏吴边界线,即为吴国占据着全部长江南北两岸,并在江北占有一定的陆地,控制了一定数量的郡县。而魏国则全面退出临江地带,退回到平原守御。
这条分界线,是魏吴双方根据自身的实力及对方的底线而逐渐确定(打)出来的。
因为两国的国情军情不同。魏国居北,善陆战而不善水战。吴军则相反,在长江上作战的后果曹魏不是没有体会过,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所以这条分界线倘若真推到长江沿岸,对魏国来说,就要时时刻刻面临东吴水军的制裁,这也是这条分界线逐渐北移,并稳固下来的一大前提——即魏国短期内不可能打过长江。
南阳平原和江淮平原则不然,吴军陆战不如曹军,曹魏得以坚守这一地带,但水军不利又不能南征,吴国也无法北伐,故而形成了一种制衡。
其次是曹魏所采取的内收战略。正如当年曹操放弃汉中时将汉中人口迁出,留空城给刘备那样,曹魏在江北也采取了同样坚壁清野的战略。
在这个时代,战争的本质是争夺人口,人口是生产、作战的基础。虽然魏国在江北收缩,但人口北迁,本质上并不吃多少亏,而且没有人口的地方就没有物资生产,还能令吴国进攻的时候拉长补给线。
如此一来,魏国打不过去,吴国也打不过来,这条线实际上代表着一个平衡点。虽然它不在长江上,但它的意义就代表着背靠长江天堑。所以,魏国和吴国的分界线,本质还是长江。
如今,魏大将军司马懿奉曹叡之命,统大兵八万南下到长江沿岸,想要驱逐陆逊到江南,进而图谋江陵。
身为吴国上大将军的陆逊,自然不会让司马懿如愿。
双方遂在长江以北,襄阳以南的平川地带,摆开了阵势。
战争一触即发。
(https://www.02sw.net/3033_3033489/70360370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