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明末之席卷天下最新章节 > 第621章 断粮七天

第621章 断粮七天


  卢象升一见杨嗣昌就大兴问罪之师:“公等坚意言抚,独不闻城下之盟,《春秋》以为奇耻大辱。且卢某受尚方剑,长安口舌如锋,倘唯唯从议,袁崇焕之祸立至。纵不畏祸,难道不念披麻戴孝之身,  既不能移孝作忠,奋身报国,将忠孝两失,有何颜面立于人世?”

  卢的大概意思,说连春秋都把城下之盟当做是奇耻大辱,你们还有脸和建奴谈和?

  而且这段话里,基本是指袁崇焕也是因为想后金谈和而被杀。

  后世经常争论袁崇焕到底有没有私下和后金谈和,但从卢象升这段话来看,应该是真有其事的。

  因为历朝以来,  凡是被逼签下城下之盟的,都是奇耻大辱,比如丁毅征伐日本和朝鲜,那个不是。

  杨嗣昌被骂的面红耳赤,浑身颤抖,气愤地说:若如此说,老先生尚方剑先从学生用起。

  卢象升回敬道:既不能奔丧,又不能战,尚方剑还是先从我颈上下手,怎能加于别人?舍战言和,非卢某所知。

  杨嗣昌极力否认:从未言抚。

  卢象升步步紧逼:周元忠赴辽东讲和,数日往来,其事虽方一藻、高起潜着手,  却受成于本兵(兵部尚书),通国共闻,  谁可隐讳?

  杨嗣昌张口结舌,两人不欢而散。

  翰林院编修杨廷麟(字伯祥,南直隶清江人)由此次长城边关溃败,  弹劾杨嗣昌:“陛下有挞伐之志,大臣无御侮之才,谋之不臧,以国为戏。(杨)嗣昌及蓟辽总督吴阿衡内外扶同,朋谋误国,与高起潜、方一藻倡和款议,武备顿忘…督臣卢象升以祸国责枢臣,言之痛心…..谕(卢)象升集诸路援师,乘机赴敌,不从中制。此今日急务也。”又说:“凡天下之功,不成于智,而成于愚;愚者之才,不生于巧,而生于学。陛下毅然内断,先治内以治外,使诸臣以学自卫,以愚卫国。”

  杨廷麟是强烈要求让卢象升统领天下兵马与鞑子死战,  更暗指高起潜这种人没啥用,  简直是废物,只会拖后腿。

  十一月初八日,崇祯再次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如何击退来犯之敌,翰林院编修杨廷麟的言论更加激烈:“始建虏未犯塞,高起潜、方一藻曰当款,杨嗣昌亦曰当款;吴阿衡曰款必可恃,杨嗣昌亦曰款必可恃。表里煽谋,宣情泄弱。”矛头直指杨嗣昌,无意间也有责备崇祯重用杨嗣昌和高起潜之意。

  崇祯大为恼火,把伶牙俐齿的杨廷麟改任兵部赞画主事,前往卢象升军营亲自体验一下,朝廷究竟“主款”还是“主战”。

  其实,把杨廷麟调往卢象升军营,是杨嗣昌的注意,想借刀杀人。《崇祯朝记事》说得很清楚:“(杨)廷麟之题赞画也,因其疏忤本兵,兼以张沈之憾,故相比为谋。实欲假手于敌以杀之。

  但杨廷麟命好,在卢象大军未出师之前离营,正好躲过一劫。

  后来卢象升兵败的事传回来,嗣昌首先问曰:‘杨翰林死否?’报者止知赞画,不知翰林为谁。嗣昌再问:‘杨赞画死否?’报者答以已先奉差不在营中。嗣昌为不豫者久之。嗟乎,败报之至,正国事危急之时,宜如何震惧失措,乃止计及私仇,未死者欲其死,已死者欲饰以罪,大臣心事如此。”

  想想大敌当前,明朝各文臣相互算计,难怪丁毅要告诉王卫忠,小心友军。

  明末这个奇葩的时代,明军真是要小心友军,胜过小心清兵。

  但这时崇祯的骚操作还没有完,他把杨廷麟发配到卢象升营中时,估计已经想着卢象升会兵败身死了。

  要不然怎么会把一个自己极为讨厌的人发配到卢象升营中?难道崇祯是觉的卢象升一定会打赢,然后帮杨廷麟也立个大功?

  从崇祯发配杨廷麟开始,估计已经放弃卢象升,甚至巴不得卢象升兵败身死。

  所以他又来了两个新的操作,一是让陈新甲到了昌平,分了卢象升一半兵力,约一万人。

  同时,内阁首辅刘宇亮(字季龙,号蓬玄,四川绵竹人)不学无术,却精通权术,此时竟然爬上了首辅宝座,为了讨好皇帝,毛遂自荐,愿意亲自出京督察军情。

  崇祯正在头痛呢,立即批准,还马上将卢象升革职听勘,由刘宇亮代行总督之职。

  你说这崇祯皇帝,人家卢象升打的好好的,还夜袭清兵差点成功了,你平白无故就免了卢象升总督,分了他的兵,还用个废材,各种神操作。

  刘宇亮原本是一种姿态,并无意指挥打仗,一听皇帝要他代行总督,惶恐之极。杨嗣昌赶紧出面缓解:临阵易将乃古今大忌,不妨令卢象升戴罪立功。

  崇祯坚持己见:卢象升安坐真定(今正定),州县残破十二三处,岂堪复用?

  所以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州县残破十二三处关卢象升屁事。

  清兵到处肆虐是你崇祯无能,大明无能啊。

  杨嗣昌这人虽然差劲,但心里也知道谁能打仗谁不能打,于是再三请求,崇祯才勉强收回成命,但还是剥夺卢象升兵部尚书头衔,以兵部侍郎履行总督之职,戴罪立功。

  卢象升莫名奇妙被剥夺了兵部尚书,还让他戴罪立功。

  他当时肯定想不通自己那里有罪?夜袭失败算罪?

  那以后那个总兵还敢打仗,输了就是罪喽?

  卢象升先遭分兵,又遭到处分,就有点心灰意冷。

  此时他的营中也有麻烦,因为没有粮饷了啊,崇祯摆明放弃他了,那还有粮饷给他。

  这时他想找个有粮的地方守着,此时满清军队分三路南下:一路由涞水攻易州(今易县),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今徐水区)。

  十一月时,卢象升从涿州(今涿州市)进抵保定,命诸将分道出击,并派赞画杨廷麟前往真定,带去他的亲笔信,要求高起潜支援,同时请保定巡抚张其平求粮。

  张其平当然说没粮,而且不想卢象升驻守保定。

  没多久,崇祯也派人来严厉谴责,说:“前日敢战之言沽名欺众!”

  崇祯这货也只敢欺负欺负卢象升这种正人君子,他这话敢对祖大寿和丁毅说吗?

  换成祖大寿和丁毅,立马带着兵回老家去,理你个屁的。

  卢象升这种正人君子是最受不了激的,闻言不得不孤注一掷,皇帝都这么说了,臣也只能拼命。

  而且这会他也没粮,卢象升没办法,准备带兵出去,寻清兵一决死战。

  随行的大同总兵王朴一看,卢象升犯傻,我也不能跟着犯傻啊,而且这时说大同方向有清兵了,这正是好借口啊,他直接在半路上带着兵马一溜烟的跑了,这下卢象升就余下五千兵马。

  王朴这和吴三桂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小跑跑,友军一打率先就跑,不知几回了。

  这次还没打就开了个疾跑,瞬间无影无踪。

  这样卢象升整个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走出帐向北拜谒京师,对手下五千将士宣誓:吾与尔辈同受国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又涕泪纵横地对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说:自我与流寇交战数十百次,从未败绩,今食尽力竭,死在旦夕,不再徒劳父老了!

  群众号泣雷动,各自拿出升斗粮食,慰劳军队。

  在得到老百姓暂时支持了卢象升一批粮食后,在十二月十一日,阳历算崇祯十二年(1639年)1月,卢象升率部进抵巨鹿县贾庄。

  到达贾庄时,他们全军已经断粮七日,全凭百姓自愿捐粮掺杂冰雪为食,然无一人叛。宦官高起潜统兵数万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卢象升派遣杨廷麟去求援,高起潜置之不理。

  高起潜不但不支援,反而向临清方向移动,离卢象升更远。

  卢象升在巨鹿直接被清兵包围,事后明朝有人说是遭遇战,其实明显是清兵早就埋伏好了。

  12月11日,双方发生接触战,12日,卢象升大营被包围,辰时(7-9点)战斗开始。

  多尔衮“率满蒙官兵之半往击敌军,命巴牙喇、外藩蒙古兵往围敌军,命汉军及来降二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发炮,命满洲四旗、蒙古四旗下马步战。”

  清军不是分兵各处抢掠吗?怎么突然全军集中了?因如果是遭遇战,清军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集中这么多建制的部队,且炮队就在附近。这一战,清军所有建制部队全部参与,满洲四旗、蒙古四旗、汉军旗、来降二王、外藩蒙古各部各司其职,行动快速有效,事先一定有周密的部署,战场一定有统一的指挥,所以巨鹿之战是一场早有预谋的伏击战。

  此时明军卢象升部基本上被拖成了疲惫之师,粮草供给又跟不上。

  清兵为什么没有选择先打高起潜呢?第一高的兵多,卢的兵少;第二,先打高,卢必定会救,这样就可能打成击溃战。

  清军的作战计划早就制定好了,全军以逸待劳,要以优势兵力吃掉卢象升,各部兵力全部到位,第二天天一亮,就完成了包围圈。

  因为是“率满蒙官兵之半往击敌军”,这说明还有一半的清军没有动,可能在防止高起潜增援。

  但他们若了解明军友军德性,恐怕不会留一半兵马不攻了。

  卢象升被围,只能与清军决一死战,随拔寨而出,于蒿水桥决战清军。史载“...骑数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掌牧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

  总兵虎大威、杨国柱带少数人突围而逃,几乎全军覆没。刘宇亮刚赶到保定,听到卢象升阵亡消息,吓得面无人色,急忙逃往晋州(今晋州市)躲避。

  战后,杨廷麟及部下在战场上寻获卢象升遗体,甲下尚着麻衣白网(服父丧)。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

  进入1639年,在孙承宗后,大明又一名将星陨落了。

  那此时的丁毅部在那?

  丁毅的一万五千人自11月中旬从黄县出发,先到莱州,然后要粮。

  丁毅全军带了二十五天的粮草,却不知这仗要打多久,他依稀记得历史上卢象升就好像没粮了。

  想想也有点好笑,卢象升在主场作战,西面有顺德府,南面还有广平府、大名府,兵马才五千人却断粮了七天,清兵近五万兵马在明国境内纵横大半年不但不缺粮,反而满载粮草而回,极具讽刺意味。

  并且如丁毅所想的那样,清兵在客场还伏击了主场作战的卢象升。

  丁毅肯定不能犯这样的错误,他要仅带着自己的粮往前,不用多久就会没粮,到时要不到粮怎么办?也学清兵抢?

  即然崇祯皇帝事先也答应了给他粮,所以他一路像乞丐似的要过去。

  所以他每到一城,先要粮,有粮才行动。

  莱州给了三天的粮,约三百石。

  丁毅则往前三天,移到青州附近。

  此时青州王卫忠部已经不在,丁毅继续要粮。

  青州知府说你们人马太多,我只有一百石粮。

  丁毅说那我不走了,要么住在这,要么回登州,皇上问起来,我无粮无法出兵,这个罪过你来抗吗?

  青州知府无奈,只能发动全城士绅捐粮,士绅们当然也不愿意,但这时清兵兵锋已经到了山东境内,青州知府连哄带骗,不给粮的话,对方直接撤兵,不去打清兵,到时清兵攻过来,大伙都危险啊,于是青州士绅勉强捐出一千百石,而青州这边有个衡王,居然也捐了五百石。

  一千五百石约够丁毅一万五千人吃十五天左右,这次丁毅继续往济南走,他全是骑兵,本来一天能到,但为了保护押辎重粮食的登州囤兵,所以走的比较慢,因为他们马骡多,从青州出发两天,哨骑就说遇到了王卫忠的步兵。


  (https://www.02sw.net/3045_3045816/70333226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