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中国皇朝中的智信何军 > 随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智信

随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智信


周静帝即位时才7岁,杨坚在郑译和刘昉的帮助下以外戚身份就控制了北周的朝政。581年,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隋”,  定都西安。统一全国后,杨坚励精图治,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据状态。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五省六部制,是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蓝图。中书、门下两省负责诏令的起草和封驳,尚书省负责政务的管理。尚书省又下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结果查获没有户籍的百姓达165万余口,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关中粮食短缺,需依赖关东漕运接济,故杨坚于洛州等地设立常平仓等官仓,贮存关东运来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杨坚得国以来,自不容贪污枉法之行为存在,命柳盛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上裕国库,下纾民困。杨坚开了科举制度之先河,废除了以前选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由于杨坚明白“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之道理,他提倡生活节俭,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杨坚好猜忌苛察,容易听信谗言,到了晚年更是滥杀大臣,史万岁等功臣故旧先后被杀,颁布诸如“三人共盗一瓜,事发即死”之类的苛刻刑法,百姓惶恐。杨坚晚年颇受诸子的困扰,先是软禁三子秦王杨俊,接着将长子太子杨勇贬为庶人,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又将四子蜀王杨秀贬为庶人。604年,隋文帝卧病在床,杨广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隋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隋文帝大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正在此时,宣华夫人陈氏也哭诉杨广在她来途中意图非礼她,使隋文帝顿悟,拍床大骂:“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急忙命人传大臣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知此消息后将柳述、元岩抓入狱,并让右庶子张衡入隋文帝寝殿侍疾并将隋文帝周围的侍从打发走。不久后隋文帝驾崩,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继位之初便决定营建东京洛阳,并下诏迁都洛阳,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修驰道与筑长城,带动中原与南北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商贸发展,并对四周展开征讨,扩大了隋朝版图。由于每月要役使民丁两百万人,隋炀帝又注重洛阳都城的完善奢华,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隋炀帝急促兴建大运河,消耗大量人力财力,为人民带来很多负担,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加上疾病侵袭,死亡人数占全部一半以上。在东方,隋炀帝三征高丽,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王薄率众于长白山发动叛变,抵制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唱出著名的《无向辽东浪死歌》。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于黎阳举兵起义,达官子弟踊跃参加,带动全国各地纷纷发动叛变,隋朝统治集团也开始分裂。河南有翟让、李密的瓦岗起义军。由于李密擅长作战,翟让让位给他,然而内部猜忌使得李密杀翟让等人。窦建德领导叛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冀州部分地区,两年后自封夏王。隋炀帝命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自己率众前往江都,计划迁都南京。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多是关中和中原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粮尽,人人都想逃回中原,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隋炀帝。不久,宇文化及又杀杨浩,自行称帝,国号许,隔年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王世充废黜杨侗,两个月后弑之,隋朝亡。

        唐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李渊见天下大乱,于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占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入主关中前,先派人吹捧瓦岗军李密,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击败入侵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击溃窦建德、王世充联军。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唐太宗重用魏征等诤臣,采取了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并大力平定外患,促进了民族融合,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帝位,结果都被废掉,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高宗君臣们照唐太宗时法令执行,边陲安定,百姓阜安,人口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被高宗召入宫中,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李治因身体原因让她处理朝政,武则天将李显废为庐陵王,另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同时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武则天平定反叛,废唐睿宗,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将神都改回东都,恢复了两京并重的格局。唐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先后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她们合谋毒杀唐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李隆基,在太平公主协助下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李旦复位后,其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朝廷内斗。唐玄宗统治下,唐朝国力空前强盛逐渐步入盛世,史称“开元盛世”。承平日久,国家无事,统治者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忽视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唐玄宗更加沉溺酒色,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朝政日益败坏。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为相,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后期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从而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导致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禄山最为著名。安禄山趁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攻入东都洛阳,唐玄宗率众逃至成都,史称“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安禄山则在东都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在睢阳之战,叛将尹子奇为报屡败损目之仇,使安庆绪前后大军几十万人被睢阳城四千名守将所牵制,长达十个月之久,如此方使唐朝能够反攻,使郭子仪能够从容收复两京。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削弱,藩镇割据形成。唐德宗任用杨炎为相,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还力图平藩,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发生了持续5年的奉天之难战争。最后叛将败死,唐朝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唐宪宗晚年,牛、李两党相继涉政,史称“牛李党争”。唐文宗与李训、郑注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但以失败告终。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从而埋下了晚唐藩镇、宦官相冲突的种子。唐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继位,他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宦官仇士良害怕失去权势,散布流言蜚语,称宰相与度支商定,要削减禁军衣粮和马草料等费用,欲激怒禁军闹事。仇士良的阴谋被揭穿后,唐武宗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名义上得到了升迁,实则却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仇士良知道处境不妙,便以身体有疾辞官。唐武宗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藩镇降服,史称会昌中兴。唐宣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度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安稳。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战争不断,最终江南地区经过黄巢之乱打击,唐朝统治已名存实亡。唐僖宗在唐末战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崔胤联合孙德昭打败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发兵攻陷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后将他杀害。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而称王,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统称为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其间西夏独立,越南脱离中央统治,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朱友圭不满朱温有意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趁机刺杀朱温而继位。石敬瑭听从桑维翰与刘知远的建议向契丹借兵叛变,并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还要输帛三十万匹。张敬达闻知叛变之事后,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坚守不下。耶律德光率军解围,帮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国后晋。晋军独自攻入洛阳,后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后晋高祖定都汴州,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此后契丹国对五代的影响力达到最大。吴国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祐年号,对内则逐步剪除杨氏旧将以稳固其势力,然而专政的长子徐知训骄横恣肆,曾因欺负吴王杨隆演而引来兵变,最后被部下朱瑾杀死。在南唐东南方有吴越国与闽国,节度使钱镠都杭州,保境安民,对外奉五代为宗主国。由于后晋的将领与百姓对屈尊异族而感到强烈不满,后晋出帝听从景延广建议,放弃对契丹国称臣而改称孙以洗刷屈辱。946年后晋出帝再以杜重威率军北伐,与耶律德光在滹沱河会战。此时杜重威有意夺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机率联军直逼开封,后晋大将李守贞、张彦泽陆续投降,出帝开城投降,后晋亡,史称辽灭晋之战。隔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为“大辽”,即辽太宗,正式建立辽朝。辽太宗本来对经营中原地区很有信心,然而“打草谷”与掠人为奴的掠夺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其中河东军刘知远以中原无主为由于太原称帝,建国后汉。辽太宗压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气炎热为由率军北返,最后于杀胡林去世,其兄子耶律兀欲继位,即辽世宗。后周太祖去世,由养子柴荣继位,世宗在稳定国内后即意图统一天下,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目标,率军击溃后蜀,占秦州汉中一带。959年世宗率军北伐辽朝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周军陆续攻陷瀛洲、莫州等地,当他准备收复幽州时,却突然生病,被迫班师。不久去世,其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后周恭帝。960年禁军领袖赵匡胤以镇定二州遭北汉、辽朝入侵为由率军北御,而后在开封的陈桥驿发生陈桥兵变,受禁军拥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废黜后周恭帝,后周灭亡,五代结束。宋太祖面对辽朝的威胁,采赵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地区。荆南、湖南两国新主年幼无能,宋太祖趁机以平湖南之乱为由派兵南下并湖南,途中假道伐虢,并吞荆南。后蜀朝政不修,军队皆无战斗力,不出六十多日亡。花蕊夫人在亡国后写下:“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南唐后主李煜是词坛高手,不擅政事,终日愁思悲歌,国势混乱。975年宋太祖以南唐帝李煜称病不入朝为由,派曹彬南征,并以吴越军为辅夹攻,李煜投降,南唐亡。979年宋太宗派潘美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宋将郭进击败辽国援兵,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至此十国时期结束,中国基本统一,正式进入宋朝时期。

        李世民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615年隋炀帝巡视北部边境,突然遭到突厥首领始毕可汗数十万骑兵的围攻,雁门郡41座城池仅剩雁门和崞县未被攻破。隋炀帝被困雁门城中,城内有军民十五万人,储存的粮食仅够吃半个月,人心惶惶。大臣樊子盖建议守城以消耗敌人的锐气,同时征招四方兵士增援。由于突厥兵层层包围,隋炀帝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只好把征集援军的诏书系在一块木头上,投入汾河,使之顺流南下,以便传出诏书,引来援兵。募兵勤王的诏书传出以后,河东地区的军民纷纷开赴雁门,18岁的李世民应召入伍,留在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大营中。李世民向云定兴提出建议:我们可以白天摇旗呐喊,数十里不断,夜间击鼓以迷惑敌人,摆开阵势,当敌军误认为人多,就会望风而逃。云定兴采纳了这个建议,让士兵多拿旗帜,四处敲鼓,果然引起突厥人的疑虑,加之各地援军陆续逼近,突厥的义成公主也派人告急,导致始毕无心恋战,撤兵北归。雁门被围三十三天后,隋炀帝终于躲过一劫,得以返回洛阳。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李世民破薛举,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消解了争夺中原的后顾之忧。李世民征伐王世充,不多久河南五十余州相继归降,李唐将洛阳附近的敌军剪除,孤立洛阳。李世民派遣李君羡截击王世充的运粮军,王玄应未能达成父亲王世充的任务,狼狈逃脱。洛阳久困之下,内无粮草、外无输送,一时间“服饰珍玩,贱如土芥”。王世充率两万大军企图冲撞唐军突围,未能突围,窦建德率大军向西援郑洛阳。在行进途中,窦建德军攻城略地,十余万人马号称三十万。李唐人马困顿,不少将领都有了撤退的想法,毕竟洛阳一时攻克不下,而窦建德又逼近唐军,隐患极大。李世民顶住压力,分兵两处,由屈突通、李元吉继续围困,自率三千五百精兵抢驻虎牢。虎牢关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窦建德援郑的必经之地。李世民在进驻虎牢的第二天,便亲率五百骁骑挑衅窦建德大军,以身引诱窦建德五六千骑兵追击,让其中埋伏后围歼。窦建德不听凌敬意见,没有进攻长安,而进逼虎牢。窦建德大军北靠黄河,西临汜水,南连鹊山,连绵二十里,擂鼓前进。李世民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待到中午时分,在宇文士及三百骑兵的试探后,李世民率军冲击,唐军击溃了窦建德大军,追敌三十里,生擒窦建德。窦建德被擒,王世充在全然无望的情况下,充率众投降。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建成下毒谋害李世民未遂。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626年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重用魏征等诤臣,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唐太宗刚登基,颉利可汗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机,遂率十几万精锐骑兵进犯泾州。当时征调的诸州军马尚未赶到,长安市民能拿兵器打仗者也不过几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此种情况下,唐太宗冒险亲临渭水桥,与颉利可汗结盟,突厥才退兵。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事后,唐太宗任李靖为兵部尚书。649年李靖溘然逝去,享年79岁,死后经常显灵,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为其建庙供奉。

        薛仁贵是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因薛轨早逝而家道中落,他少年时家境贫寒,以种田为业。有一天,唐太宗做了个噩梦:“看到铁世文正在追杀他,导致他掉进了陷阱,在生命攸关之际,来了一个穿白袍的小将军,手里拿着方天画戟,救了他,杀了铁世文。”军师徐茂公说梦中的白衣将军必定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这位应梦贤臣就是山西龙门县的薛仁贵。薛仁贵天资聪颖,力大无穷,师从李靖。他30岁时非常贫困,想通过迁移祖坟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他的妻子劝他从军,功成名就时再改葬父母。于是他到新绛州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645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唐军前锋进抵高丽境内,至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遣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二十五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李世民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薛仁贵身着白衣,手持戟枪,腰挎双弓,大呼冲阵,所向无敌,高丽军望之披靡。唐军大举跟进,高丽军大败,被斩首两万余级,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弃城而逃,数百里内断绝人烟。战后,李世民升薛仁贵为游击将军。659年薛仁贵与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他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李治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铁勒。九姓铁勒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大败九姓铁勒,并坑杀降卒,擒其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668年,薛仁贵率三千人进攻高丽重镇扶余城,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员在于会用,不在人多。"于是率军出征,他身先士卒,共杀死、俘虏高丽军一万余人,攻拔扶余城。唐军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四十余城,纷纷望风降服。之后薛仁贵一路凯歌,与李绩大军会师于高丽都城平壤外,对平壤形成合围之势。九月,僧人信诚开门接纳唐军,李绩趁势进攻,一举攻陷平壤,擒获泉男建,高丽灭亡。682年阿史德元珍入侵云州,薛仁贵奉命征讨。突厥人说:"我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能复生?"薛仁贵脱掉头盔去见他们,突厥人仔细一看大惊失色,都下马排队拜揖,渐渐逃走。薛仁贵乘势追击,大败突厥军,俘虏两万余人,取得云州大捷。683年薛仁贵去世,终年七十岁,由官府提供车马,护送灵柩返回故乡,埋葬于山东省嘉祥县。

        郭子仪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于守孝期间被朝廷“夺情”启用,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史思明集结数万兵马到了行唐县,郭子仪乘敌军疲惫之机,在沙河击破敌军,前往常阳驻守,安禄山增援史思明。郭子仪白天带兵征战,晚上捣毁敌方堡垒,敌军不得休息,史思明逃往博陵,于是河北各郡县都斩杀叛军守将,迎接朝廷军队。756年,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人赶到灵武,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朔方节度使。唐肃宗检阅大军,发兵南征,到了彭原,宰相房琯主动请缨讨伐叛军,在陈涛战败,唐军损失大半,皇帝只能倚靠朔方军。郭子仪进攻蒲津,唐军夺取了永丰仓,打通了潼关到陕州的道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弑杀,郭子仪作为中军副帅率兵十五万前去收复长安。叛军埋伏骑兵于战场东面,想从后面袭击唐军,被唐军侦察到,率军全部消灭了敌人伏兵,叛军大败,唐军进入长安。安庆绪派遣严庄调兵马十万前往陕州与张通儒共抗唐军,叛军听闻唐军到,将全部兵力驻扎在山西,背山结阵。郭子仪用大军攻击叛军正面,李嗣业与回纥军从后方攻击叛军,叛军大败,尸体漫山遍野,郭子仪收复东都洛阳。郭子仪率兵从杏园渡过黄河,在获嘉击败叛军,叛将安太清逃至卫州防守,郭子仪围困河南汲县。安庆绪将兵马分为三军,以崔乾祐率领上军,田承嗣率领下军,庆绪自率中军,前往救援。即将开战时,郭子仪先选出三千人射手埋伏于营垣之内,并嘱咐道:“等我军退却,叛军必定乘机攻营垒,你们就呐喊射箭。”两军交战不久,郭子仪假装兵败,叛军追击,追到营垒下,伏兵立刻登上垒垣,乱箭齐发如同下雨,叛军大惊退走,郭子仪又率军奋击,安庆绪大败,唐军攻克了卫州。安庆绪逃走,收集余部又与官军在愁思冈交战,叛军又败。安庆绪于是入城固守,郭子仪围邺城,引漳水淹城,城中粮尽,人吃人。安庆绪窘迫,只得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发兵三十万从魏州来援安庆绪。郭子仪部还未来得及布阵,突然大风突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暗,唐军与叛军都大惊,各弃兵仗辎重,唐军向南、叛军向北面溃退,郭子仪退保河南孟县南。鱼朝恩一直妒忌郭子仪,趁机把相州之败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并在肃宗面前进谗言,郭子仪的兵权被剥夺。761年,李光弼兵败邙山,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朔方诸军都统李国贞、邓景山相继被杀。朝廷害怕,于是起用郭子仪为兴平、定国等军兵马副元帅,进封汾阳郡王,驻守绛州。郭子仪到达治地后,诛杀为首作乱的王元振等几十人,各地将领尽皆恐惧,不再敢作乱。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自认为有拥立之功,担心老将难以制服,多次离间诬陷,郭子仪被罢免副元帅之职,再失兵权。763年,吐蕃入寇,梁崇义在襄州反叛,代宗遂起用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镇守咸阳。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威服叛将,平定河东。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https://www.02sw.net/3084_3084664/7336484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