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家兄朱由校小说最新章节 > 第四百零三章 暗流涌动

第四百零三章 暗流涌动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了啊!今日粮价降至三文一斤,不要错过不要错过了啊!”

  “诶!我要一石,送到……”

  “我也要!”

  四月中旬的京城热闹了起来,而皇店的粮价降价更是让许许多多路过的行人停下了脚步,在皇店门口大声喊起了米面生意。

  “行行行都说慢点,我这纸笔记不住啊……”

  “店里来几个人帮忙!”

  站在皇店门口的店员无奈开口,随后他朝着店里大喊了起来。

  作为内城大雍时坊的西江米巷店,其规模尽管排不上京城皇店前十,但好歹也有上下两层楼,沿街三十铺门,占地接近两亩,活脱脱是大明版的百货超市。

  门口的店员在忙活,他们得记下每个客人所要购买的米麦数量,然后写给对方购物条,让对方去到店里写下地址,交了银钱。

  末了,客人带着皇店的发票离开,而收银台一旁坐着的几个伙计开始排队领取自己的派送单。

  皇店之所以能占据广大市场,说白了就是凭借价格低廉和服务罢了。

  负责派送的伙计拿着单票去到内院,然后凭借单票取货,将货品放到驴马车上,。

  在确认货品齐全后,派送员就拿着收货地址便开始了个人的送货之旅。

  对于这种“送快递”或者“送外卖”的方式,实际上在明代并不少见。

  早在宋代的汴梁城里,就已经有了送货上门和送外卖的行当,不过一般要人送货上门都得加钱。

  自然,在皇店也得加钱,不过并不像正常店铺的加价那么多。

  皇店走量,因此是按照距离来区分的。

  每个皇店都有各自的区域,正常来说在一所皇店周围五里内都能配送,配送价格统一收取五文。

  如果说这些规则里,朱由检是把后世送外卖和送快递的规则加入其中,那在工资上,皇店可以说要良心多了。

  配送伙计的日工钱是二十文,每派送一次就获得两文的配送费,等于皇店赚取三文。

  不过这个价格也并不夸张,因为皇店要保证牲畜的草料和照料,更何况配送伙计的工作强度,比起码头力夫那可低太多了。

  码头力夫一日工钱不过三十文,而皇店伙计每日最少有三十几文,多的时候五十几文也不奇怪。

  百姓享受了服务,皇店扩大了生意,工人赚取了工钱,朝廷解决了就业,一举四得。

  当然,这个时代没有后世那么大的派送需求,哪怕是人口一百三十多万的北京城,三百个皇店加起来的每月派送量也就在二十几万左右。

  派送费加上底薪,派送力夫的月俸基本在一两一钱到一两三钱左右。

  仅仅是这个派送的岗位,就解决了京城两千多人的就业问题,而这两千多人身后就是两千多个家庭,近万百姓。

  这仅仅是皇店岗位的冰山一角,就京城三百皇店,总共容纳了一万五千多人就业。

  眼下模式的皇店,是朱由检为了赚银子而创建的,但发展到了现在,皇店基本保障了地方城镇的最低工资。

  底薪加分成的方式下,如北京、南京、苏州等大城,皇店店员基本上日工钱最低三十文。

  皇店如此,其他店铺自然要稳定工钱,除非遭遇前些年那样的大旱,各地饥民无法生存,皇店主动降低工资来收纳一些饥民,不然民间店铺是不敢私自降薪的。

  不过这种制度,也就在城池中才管用,出了城门口,城门外的集镇就不管这些了,因为皇店影响不到他们。

  面对饥民,一般他们就会选择压低工钱,最低时一百文雇佣一个饥民一个月,也就是二十几斤米的价格罢了。

  这种情况下,朱由检也没有办法,或者说朝廷也没有办法。

  不过,这样的局面将会从第四版蒸汽机的研制成功而变少。

  “殿下!黄龙让锦衣卫飞鸽传书送来了信条,请求朝廷增兵,具体的局势还需要等一个半月后小西洋的书信送抵京城才知道。”

  齐王府内,李若琏拿着一张纸条火急火燎的走进承运殿,在将信条双手奉上的同时,他也开口转述了内容。

  他躬身递上纸条的时候,身着天青色圆领袍的朱由检正在对着殿内的《大明坤舆总图》沉思,而王承恩见状连忙上去接过信条,交到了朱由检的手上。

  朱由检是皱着眉听完李若琏话的,因为眼下他有着比较棘手的事情要处理。

  京城的米价降价,这可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而是朱由检深思熟虑的结果。

  百姓们倒是因为米价下跌而高兴了,但朱由检还得为米价下跌后的一些事情擦屁股。

  拿到黄龙的信条,他草草看了一眼,上面没有写太多内容,只是短短一行字。

  【南虏南侵,土人反叛,内外三十余万敌军,龙竭力守土,请中枢再增兵五万】

  只是短短的一行字,不了解南次亚文化和莫卧儿实力的人或许会认为黄龙不行,但朱由检清楚,黄龙应该是遇到难题了,不然不会让朝廷再增兵。

  信鸽从小西洋到京城也就七天的路程,但信使到京城却需要近两个月。

  算下来,南次亚大陆的战局如何,朱由检只能在一个半月后才能从黄龙的手书和当地锦衣卫的手书中了解。

  不过了解归了解,莫卧儿的实力他还是清楚了。

  近四十万大军,财政上岁入七千多万两,坐拥十几万骑兵,上千门火炮,四五千万人口……

  这样的一个存在,刨除科技,单单说经济和人口,也足以算作一等强国。

  要知道随着旱情减退,户部估计今年的赋税数额是每个月都在变高,但即便如此,以他们估计的数额,今年大明折色后的岁入也不会超过六千五百万两。

  莫卧儿在财政这块,比大明要富裕太多,还占据了地利,并不是一个好打的对手。

  当然,这是指在现有的军事装备和后勤能力下的评价。

  大明如果真的要增兵,自然可以再增兵十数万,但对于朱由检和大明来说没有必要。

  第一是大明吃不下南次亚大陆,第二是大明不可能对南次亚大陆施行血腥政策而让自己陷入战争泥潭。

  历史上英国没有派遣大量的军队强行征服当地,而是让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操作,因为当地太难管理。

  哪怕是英国利用军队在印度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后,英国也并不想要,而是将它送给了东印度公司打理。

  东印度公司打理后发现,收税等项获得的利益丰厚,比做贸易来钱更快,这才有了走殖民扩张的道路。

  但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东印度公司并不是把夺取的土地自己来管理,而是把他们交给当地的旧王公贵族来管理,自己只抓主要的军队和财政大权。

  这样的制度下,印度民众的统治者仍然是原来的王公贵族,印度民众并没有感到太多的不同和被侵略,这就减轻了印度民众的反抗和抵制。

  同时,把夺得的土地交给印度旧王公贵族,他们对东印度公司也心存感激。

  没有财政大权和军队的印度旧王公贵族,只能依赖东印度公司。

  在印度各势力争斗中,英国东印度公司拉一方,打另一方,在表面上,东印度公司扮演着类似“雇佣兵”的角色,好像自己只是“客”。

  在这种借力打力过程中,英国经常采用贿赂对方将领等办法,让其倒戈观望怠战。

  由于印度各部族的相对独立性,国家意识弱,这一招在印度很管用。

  借力打力,各个击破,以印治印,东印度公司在征服印度过程中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效果。

  不仅如此,英国东印度在征服印度过程中,雇佣了不少印度当地人当兵,称之为土兵。

  这种办法在西方各国殖民过程中,都有采用,不过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军事组织形式上要优于其他国家。

  比如,法国的办法是把土兵和法国士兵分开组织,这在战争中,很容易出现土兵调度失灵的情况。

  而英国东印度公司则不是,他们只让印度土兵担任士兵,军官则是受训的英国人,这样在战争中,英国对军队的调度比法国人的方式更有效。

  合理利用土兵,减少了英国人的伤亡,在征服印度过程中,印度土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英国进行的其他地区的殖民战争中,也时常出现印度土兵的身影。

  这整个制度里,大明可以学习一部分,但不可能全部学习。

  首先是时代背景不一样,其次是大明对海外政策从来都是消灭当地贵族阶级,然后获取土地,大举举行饥民迁移,自然不可能和当地的贵族合作。

  至于土兵制度,这个制度哪怕朱由检愿意,五军都督府的五大都督也不愿意。

  况且这个制度的缺陷在于,土兵制度的发展是不可控的,许多用过土兵制度的国家和王朝都遭到了反噬。

  要么就是土兵数量变多后,土兵开始拥兵自重。

  要么就是土兵靠着军功渗透进入高层。

  除了这些,土兵制度还有各种各样的弊端。

  退一万步说,土兵制度一般是在国家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而眼下的大明……

  且不提瀛洲尚未撤回的那十五营兵马,单单国内正在训练的二十营兵马就占据了大明的不少资源。

  这种情况下,不派他们前往天竺来开源节流,而是留在国内,再增加一笔开支来招募土兵,除非朱由检脑子秀逗了,不然他不可能这么干。

  大明又不是要彻底的拿下南次亚大陆后直接统治,大明只需要打下答应诸藩的土地,然后把它们分封出去,最后帮他们站稳脚跟就行了。

  如果诸藩要玩土兵制度,朱由检绝对会大力支持,因为土兵一旦崛起,势必会在政治上给予当地的藩王潜在威胁。

  这种时候,诸藩背靠大明,利用大明的威慑力来威慑国内土人将领就很有必要了。

  况且对于土人,哪怕是海外三省的土人,朱由检的态度也一向是让他们去做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而不是参军和参政。

  除非大明把它们同化到了某种程度,不然让尚未拥有文化认同的庞大异族人口挤进政治和军事中,就很容易发展成民族冲突,进而出现割据势力。

  再说,大明眼下因为天灾,正需要解决百姓的就业问题,而一个普通士兵的军饷就足够养活一家人,海外士兵的军饷更是能一个人养活十几个人。

  给土兵低于明军的军饷,这会制造出民族,利益矛盾,朱由检没必要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对于黄龙的增兵要求,他要做的很简单,那就是推进他之前和朱由校谈过的政策就行。

  给诸藩募兵二十营,国朝再自己训练二十营,合计四十营兵力,十二余万兵马。

  后续明军撤回来后,完全可以在国内为诸藩训练士兵,士兵举家迁移。

  这不仅解决了迁移的问题,还解决了移民的就业问题,解决了藩国的安全问题。

  之后明军只需要保持一定人数的南次亚大陆驻军,就可以很好的掌控诸藩,支援诸藩。

  想到这里,朱由检头也不回的说道:

  “国朝训练的二十营兵马,还有诸藩的二十营兵马,目前进展如何了?”

  朱由检询问,而王承恩闻言便道:

  “募兵交给了上直都督府,目前是招募南直隶的灾民进行训练,二十个营已经募满,士卒也已经正常训练一个月了。”

  “至于诸藩的二十营兵马,按照殿下您的要求,兵额由北向南逐渐减少……”

  “秦、周、蜀、福、楚、赵、晋等北方七藩各自获得一营兵额,剩下的十三营兵额,则是分给了南方各大藩国和郡国。”

  “由于兵额是上月二十才定下,因此诸藩的士卒还没开始招募,不过这三个月来要迁移海外的百姓合计是十二万四千余人,十八到四十五的男丁只有四万多人,凑不齐二十营。”

  “况且,许多男丁也不愿意当兵,他们说要是要是让他们当兵,他们便不迁了……”

  王承恩将募兵的事情给说了出来,尤其是移民男丁参军的事情。

  朱由检听后倒不奇怪,因为近几年来迁移海外的人家,基本上是听了迁移分地的政策才选择迁移的。

  这一下子告诉他们,让他们去当兵,那他们自然不愿意。

  “移民里,有多少人愿意参军?”

  朱由检向王承恩询问,而王承恩听到后则是惭愧道:“还未迁移的移民男丁不足一万,至于小西洋那边,之前送来的消息是两万……”

  “倒也不少了……”朱由检闻言侧身看向了自己面前的大明坤舆总图,随后才道:

  “移民不愿意当兵就不当好了,小西洋那边能从十五万男丁里凑足两万也不错了,算上这批移民愿意当兵的一万男丁,那就有三万人,足够组建十营了。”

  “至于剩下的十营,暂时从广东饥民里选拔吧,这批人不用迁移,等后续迁移的百姓愿意参军的人变多,他们就随大军撤回大明。”

  朱由检不可能强制抓壮丁去当兵,这对于军队的士气打击很大。

  他要的是自愿当兵的人,因为他们心里有准备,更容易接受明军的制度,面对艰难战局的时候,能爆发更强大的勇气和战斗力。

  “奴婢领命……”

  王承恩作揖应下了朱由检的吩咐,而朱由检也继续扫视地图询问道:

  “陆文昭在西南怎么样了?”

  “回殿下……”李若琏组织了一下语言,继而说道:

  “指挥使带人巡查了四川、云南、交趾、贵州、广西、广东六省,南北镇抚司有近三千人被裁汰,追责,问罪……”

  “按照《大明律》和《锦衣卫操守》,他们及其家人,合计约四万余人会被流放南州……”

  “锦衣卫眼下还有多少人?”听到陆文昭的表现,朱由检虽然面上不显山不露水,但心里还是满意的。

  “南北镇抚司一共十一万四千三百余人,其中北镇抚司五万七千余人,其余皆为南镇抚司。”

  李若琏老实回应,而朱由检闻言皱眉:

  “回去问问崔应元,南镇抚司近七万人,这么多人,连一些贪官污吏都查不清楚吗?”

  “卑职领命!”李若琏咽了咽口水,汗流浃背。

  他又是时候很庆幸自己只用负责边事,毕竟相比较刺探文臣和士绅,以及各种盘根错节的国内情报,边塞武将和敌国情报没有那么弯弯绕绕。

  “你退下吧。”

  “卑职告退……”

  朱由检头也不回的下了逐客令,李若琏见状也作揖回礼,随后退出了殿内。

  在他走后,王承恩也趁机说道:

  “殿下,曹提督也问罪追责了御马监近三万人……”

  王承恩想为曹化淳说些好话,但朱由检听到后却瞥了一眼他:

  “承恩,化淳不用你帮他说好话,他需要好话,便自己回来找孤。”

  “是……是奴婢逾越了……”

  朱由检用上了“孤”作为自称,王承恩也意识到了自己说错话,因此连忙回礼致歉。

  “第四版蒸汽机的事情如何了?”瞥了一眼他,朱由检继续将目光放到了面前的《大明坤舆总图》上。

  “基本已经进入收尾的阶段了,目前就等着蒸汽机工厂制造蒸汽机,然后实验蒸汽机故障率就可以了。”

  王承恩见朱由检扯开话题,连忙跟上解释,并且为了让朱由检的心情高兴一些,他特意跳出了今日奏疏里的一些喜事来说:

  “军备院那边也报了喜,说是拖拉机重量从两千斤降低到了一千六百斤,成本也从一百五十余两降低到了一百四十两。”

  “永平的农业基地也报了喜,标准比例的土化肥基本能稳定让作物增产两成半。”

  “另外农业司算了算,如果船只用上蒸汽机来收集海岛鸟粪,那眼下的化肥产量可提升三倍,让三千多万亩耕地尽数用上土化肥。”

  “至于各地的工场也在建立,今岁御马监预计能兴建起大小六百二十所工场,募工四十万人。”

  王承恩很清楚,自家殿下关心的无非就是百姓的吃饭问题,因此特意挑出一些关于民生和工业的事情念出来。

  也不出他的预料,朱由检听到这些消息后缓缓呼出一口浊气,难得夸赞道:

  “事情做的不错,另外负责蒸汽机、击发枪、农业机械和其他课题研究的所有翰林博士,列出名单来,奏请万岁,初授他们为正三品嘉议大夫。”

  “毕懋康、王徵、孙元化、宋应星、宋应昌五人加授正一品光禄大夫。”

  朱由检没有册封王徵他们为爵,这不是他小气,而是他知道王徵等人不会接受。

  从上次他要给毕懋康等人册封为爵,而五人拒绝来看,即便是这些发明创造了各种科技的科研人才都认为自己不该获得这样的待遇。

  朱由检有心改变,但不能一步登天,只能慢慢的来。

  王承恩听到朱由检的话后,连忙作揖表示知道了,而他在起身后也借机说道:

  “对了殿下,颜思齐今日一早抵达天津,您看看……”

  “按照之前定好的,册封他为爵,不过这爵号还是封为海澄伯算了。”朱由检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改了爵号。

  王承恩有些好奇,但没有追问,而是询问道:“殿下要不要见见他?”

  “见他?”朱由检摇了摇头:“不必了……”

  “他这种人出身不好,授他爵位,给他府邸,每年发俸禄便足够,若是接见他,恐怕他心里也害怕。”

  朱由检清楚自己的名声在士绅阶级和贵族阶级中并不好,可以说眼下他的名声,完全能够媲美朱元璋晚年的名声。

  颜思齐只想福泽三代,挤进京城这个权力中心的圈子,但他并不想执掌权柄,更害怕见到朱由检。

  只怪他曾经海盗的身份确实敏感,如果真犯错了,朱由检故事重提就可以直接惩处他。

  朱由检清楚颜思齐的小心思,因此他明白,与其接见颜思齐,倒不如给他安排个清水差事。

  “封伯结束后,册封其为顺天府兵马司指挥使吧。”

  交代了一句,朱由检坐回了座位上,而王承恩在应下后,也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小心上前作揖道:

  “殿下,还有一件事……”

  “说吧。”朱由检拿起一本奏疏准备处理,而王承恩见状也说道:

  “孙传庭大概三日后返回振武县……”

  “……”朱由检停下了手头上的动作,过了数秒后才低沉着嗓音道:

  “告诉一下王安,用万岁的身份从内帑拨黄金五百两,鱼翅十对、熊掌十只给孙传庭,另外再从太医院派人去振武县组织义诊。”

  朱由检还想再说什么,但张了张嘴后却还是没有说下去:

  “就这样吧……”

  “奴婢领命……”王承恩见朱由检说完了话,行礼之后便缓缓退了下去,将朱由检刚才的一系列指令交托人去安排。

  他退了下去,偌大的承运殿内,除了坐着处理奏疏的朱由检外,便只剩下了几个整理朱由检背后巨大书架的太监。

  阳光斜射进殿,将朱由检整个人包围其中。

  只是这暖洋洋的阳光洒在他身上,倒显得四周更加灰暗了……


  (https://www.02sw.net/3148_3148667/73663739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