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各路动态
第172章 各路动态
高澄这一次往恒农,不止带去了两万三千人的步骑,以及一千人的亲卫。
青州刺史侯渊接到大将军调令已经率领部曲五千人早早启程西行。
更是有诸如司州、北豫州、西兖州、梁州、颖州等地征调州郡兵三万,往恒农集结。
河南州郡兵当然不止三万,历史上元修曾聚河南州郡兵十万对抗高欢。
不过高澄必须要在南线留下足够的部队防备梁人。
而这也是高家父子深受南梁忌惮的原因。
占据关东富庶之地的高氏,军事实力太强了。
不提高欢麾下二十万并州胡的主力军。
高澄在应付梁人入侵的同时,还能聚集起一支七万人的部队屯驻恒农。
而这两支大军居然还是建立在没有充分动员山西、河南,以及并未涉及河北的基础上。
高氏能有如今的军事实力,除了高澄对地方秩序的恢复以外,更重要的是两次增户。
第一次增户是逼迫一百五六十万僧尼还俗,增加纳税户口百万余户。
五户供应一名中兵军饷,光是还俗僧尼,就足以供养高欢麾下二十万并州胡,与高澄麾下京畿兵三万四千人,这一庞大的中兵体系。
三户供养一名外兵,三十万外兵合计需要九十万户的供养。
而第二次增户,则是高澄主持在各地括检隐户,不提河南、山西,仅在河北就收获隐匿户口六十余万户。
光是一次灭佛,一次人口清查,就足以供养高家父子五十三万余人的常备军体系。
这是如今的东魏比原时空更强大,更富庶的原因。
也是南梁真正恐惧的源头,以新增户口供应五十三万的常备军的军饷,提升部队战斗力,而这一切却并未对国家造成负担。
这才有了南梁不计成本驰援西魏,期望他们能够拖住东魏统一北方的步伐。
而高欢大军抵达蒲津,高澄部队驻防恒农,侯景部曲向上洛进发的时候。
梁人也立即有了反应。
陈庆之领兵北伐,誓要夺回白苟堆。
夏侯夔领兵攻南兖州,欲要收复小黄县。
但缺少骑兵的他们,其实给西魏的支援更多是在钱粮方面。
两路袭扰大军中,陈庆之被救援白苟堆的高敖曹、源子恭汇合豫州刺史尧雄合力击退。
而包围小黄县的夏侯夔,部众虽然精锐,但驻守小黄县的刘丰也不差。
抛开州郡兵,刘丰麾下五千部曲就是当年在李虎、李弼、赵贵三人围攻下,坚守住灵州的那一批人。
夏侯夔迟迟不能夺占小黄县,又得知陈庆之退兵也无奈撤围。
在北方,没有提供粮食支援的柔然,应诺在东魏出兵后袭扰边境。
可这一次西征战事,高家父子之所以没有动员河北,就是防的柔然。
见到东魏早就在北境严阵以待后,柔然只是小打小闹一番,并未大举南下。
声势尚且不如南梁。
阿那瓌不可靠,或许从他拒绝借粮以及放东魏使团南归就能看出端倪。
贪婪狡猾的他可以拒绝东魏,而与西魏结盟,也可以出兵袭扰东魏,牵制他们的兵力,但绝不会为了西魏而大举南下与高氏打得头破血流。
之所以有南梁出兵出粮以及柔然出工不出力,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也与他们的处境有关,身处淮南的萧梁是高氏一统华夏不可能放过的对象。
见到高氏强盛,危机感毫无疑问给拉满了。
而身处大漠的柔然却仍然有与中原王朝缓和关系的可能。
这也是阿那瓌放过东魏使团,并且命人护送出境的原因。
阿那瓌从来就不是一个坚定的盟友。
当然,关于南梁与柔然的军事行动暂时与高欢、高澄父子无关。
高澄在恒农聚集了京畿兵两万四千、亲卫一千、可朱浑元部曲三千、侯渊部曲五千等战兵三万三千人,另有河南各州州郡兵三万,陕州州郡兵五千,共计六万八千人。
随行将领有慕容绍宗、段韶、斛律光、高季式、侯渊、王思政、可朱浑元、独孤永业等人。
高澄任慕容绍宗为中军大都督,将三万五千州郡兵交由他统领,命王思政为副。
当初收复南兖州就是他两领着步卒,一正一副的搭配。
这也是高澄比高欢聪明的地方,他很清楚自己的优缺点。
动脑子他没问题,无论是临机决断,或是庙堂决胜,这些都是他的强项。
但真要他细致微操,就非他所长,高澄更习惯于把军令下达给将领,由他们完成作战任务。
高澄屯驻恒农以后,并未有过西进举动,只是一味操练兵马,同时打探消息。
而高欢领二十万大军自蒲津渡河西进,沿途所过纷纷投降,仅有曾经击退司马子如的华州刺史王罴据城坚守。
高欢命人冲华州喊话,喝问道:
“孤吊民伐罪,顺应天命,自西进以来,所过尽皆降服,你为何要违逆天命,螳臂挡车?”
高欢听说高澄喝退宇文泰的事迹后,觉得吊民伐罪这杆旗可以立起来,便也拿来用了。
王罴在城头激昂道:
“我已将华州视作坟墓,要与城池共存亡,你等若不惜命,自可来攻。”
感受到王罴的决心,高欢一时在是否攻取华州而犹豫。
彭乐等人力劝高欢没必要在华州浪费时间,派上一支部队包围起来就是,赶紧进逼长安才是正途。
就在高欢动摇之际,重要幕僚陈元康进言道:
“相王入关,沿途招降纳叛,如今才遇阻碍,却要绕城而走,仆唯恐关中之人轻视大王。
“华州地处要冲,王罴顽固老贼,破城擒之,自可震慑关中宵小。
“况且春耕出兵,我军稳步推进即可,又何须急在一时,急则生变,还请大王明察。”
高欢闻言抚须沉思,仔细一琢磨,他觉得陈元康的话很有道理。
自己领二十万大军西进,一路顺顺当当,可遇到一个不投降的华州城就得绕道走,只怕会被人轻视,心向自己之人,也要心生疑虑,沿途恐怕会横生波折。
若一举攻破华州,擒了王罴,其余人也轻易不敢效仿他负隅顽抗。
而且自己听了阿惠之言,选择在春耕出兵,急着决战的应该是宇文泰才对。
迟则生变,过于急切同样会凭生变故。
我贺六浑不急的呀。
而另一位重要谋士司马子如适时表示了对陈元康的支持。
一番考量后,高欢决定攻破华州,展现军威,让关中立场不坚者,好好看看自己的实力。
高欢西征也与历史上的沙苑之战有了第一项重大变化。
沙苑之战,高欢留了一支部队围华州,自己急急忙忙领军西进。
而这一次在陈元康的劝说下,高欢决定夺取华州,将其作为西进的桥头堡。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原因,经过与高澄在恒农一番拉扯,宇文泰的部众其实已经聚集在灞上,而并非历史上宇文泰当时身边不满万人。
陈元康走出帅帐,受了彭乐等人白眼,他也不以为意,只与司马子如道了一声感谢。
他跟这群人又不是一条道上的,只要心中的太阳一直照耀他,陈元康才不管彭乐等人如何看待自己。
望向东方,他还清楚记得高澄诉说关东军士骄狂时的忧愁模样。
为高澄分忧,他陈元康义不容辞。
不管怎么样,都要以小高王逐步推进,稳扎稳打的方针规划,作为出谋献策的最高指导思想。
没错,高澄虽然人没随军,但他还有最信重的幕僚陈元康跟随高欢入关。
这也是当初被高欢将陈元康强行抢走时,高澄所不曾预料到的。
在自己确定无法随军后,见娄昭君之前,他就与陈元康说过几句话,而这几句话恰恰就是让他在高欢急迫的时候,出言劝他冷静。
同时阐明了自己对军中弥漫傲慢情绪的担忧。
至少目前来看,陈元康出色的完成了这一任务,成功劝说高欢围攻华州。
高欢对陈元康毫无疑问是信重的,尤其是经过洛阳之变后,陈元康的处置应对无一不合高欢的心意,否则也不会强行将他抢来。
如今高澄麾下这么多文臣武将,高欢又何曾再次出手抢夺。
而陈元康在晋阳追随高欢多年,也让高欢对他的能力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也越发倚重,这才会命他随军西征,与司马子如等人一起出谋划策。
至于司马子如之所以出言支持陈元康,一来是陈元康所言确有道理。
二来是作为核心幕僚的他很清楚高澄的担忧,也了解陈元康与高澄的亲密。
毕竟是小高王在洛阳时的老搭档,儿子与他更是表面上的好兄弟,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将来高澄也会念着自己这份情。
关中,长安。
坏消息接踵而至,首先是高欢、侯景两路齐进,又有高澄屯兵恒农威胁潼关。
高澄这人纯粹就是恶心人,屯兵恒农一步不出,就单纯给压力,找不到一点解决他的战机。
上洛被侯景围攻,随时可能陷落。
而最关键的就是北线高欢二十万大军。
他为什么不长驱直入呀,围攻什么华州。
宇文泰在灞上大营深思许久,心中其实已经有了决断,但此时必须把众将唤来议事,以统一思想。
没鸽的呀。只不过现在确实陷入昨天更新早上补的怪圈,我尽力在今明两天调整过来。
(https://www.02sw.net/3158_3158374/11639525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