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重生北魏末年完整版 > 第109章 徐州

第109章 徐州


第109章  徐州

        ‘大都督澄自出洛阳,而至徐州,沿途秋毫无犯,所过州郡,百姓无不箪食壶浆,恭迎王师。

        ‘博陵名士崔昂闻之,赞曰:古今军民同乐者,无过之矣,此明主也。

        ‘遂千里相投。’

        当时间线拨回高澄知晓关西具体情况之前。

        帅帐中,高澄还在与手持崔暹书信前来投奔的崔昂寒暄,一旁负责记录高澄言行的记室参军张师齐,已经为这件事打好了腹稿。

        高澄今天也算出了口恶气:当初在信都时,你崔昂清高,瞧不上我,如今倒好,崔暹一封书信,你就从冀州跑到洛阳,又从洛阳追了过来。

        但表面上,高澄还是一脸笑意,他欣喜道:

        “有怀远相助,澄如鱼得水。”

        崔昂很激动,又带着几分惭愧道:

        “大都督昔日诚心征辟,昂却只顾埋首读书,不识天下英雄,本无颜再见大都督,幸得季伦书信代为相邀,受此恩遇,昂不胜感激涕零,不敢当鱼水之誉,只愿能为大都督效犬马之劳。”

        高澄不乐意了,他的幕僚人均都是水,养他一条鱼,可不能有例外。

        他宽慰道:

        “世道纷乱,多的是贪名逐利之辈,如怀远一般能够静心读书的,又有几人?怀远如今学成再来投我,澄欢喜还来不及,又怎会怪罪。”

        话一出口,高澄就后悔了,明面上看这番话并没有问题,但如果崔昂以读书为由拒绝他,是淡泊名利。

        而十七岁就为他鞍前马后的崔季舒,难道就是追名逐利?

        也不能说不是。

        但高澄还是在往回找补:

        “博陵崔氏满门俊彦,叔正立志匡扶社稷,不辞辛苦,助我良多,如今又有怀远辅佐,我再无忧虑矣。”

        帅帐里只多出一个张师齐,他虽谄媚,但嘴很严,否则高澄也不会让他跟在自己身边。

        至于记录言行,他写他的稿,高澄自会审核。

        崔昂第一次与高澄相见,对于他拉拢人心的手段还没产生抗体,只这么一说,就真以为这是高澄肺腑之言,毕竟十三岁的少年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高澄又与崔昂闲谈许久,这才唤亲卫入帐,让他们先将崔昂安置好。

        崔昂离开,高澄对张师齐道:

        “你派人告知叔正,莫要再安排百姓迎奉王师的戏码,我已知贼人虚实,自当挥军南下,救民于水火。”

        张师齐领命告退。

        小高王素来谨慎,不打没准备的仗,反正一来一回肯定赶不上关西之事,干脆慢慢走,让崔季舒先他一步到达各处州郡,组织士人豪族,与他共演鱼水情。

        如今往徐州打探消息的探子已经把情报送回,高澄心里也有了底。

        原来梁人也在怕,之前东徐州投梁,梁将侯成俊等人被邸珍所败,这一次徐州再投,听闻高澄领大军前来平叛,北上的梁军匆匆南撤,屯驻在魏梁边境。

        领军将领也是无名之辈,此战易也。

        正如高澄所料,梁人一走,徐州城里的士人豪族们通过各种渠道送来投效书信,高澄看了几封,他这样耿直的人,实在受不了那些阿谀奉承,便统一交给张师齐收存。

        以后没了灵感,张师齐也能借鉴一二。

        为了让后人能够公正客观的了解自己,小高王做了太多。

        高澄大军还没抵达徐州,就收到由彭城寄来的十七颗人头,据使者说都是参与袭杀邸珍的人,有徐州将校,也有豪族士人。

        高澄对于他们的做法心知肚明,不过是推出几个替罪羊而已。

        使者还在眼巴巴地望着高澄,高澄思虑许久,对使者道:

        “伱将人头带回去,告诉主使之人,我高子惠要杀的人,自会动手,无需旁人代劳。”

        使者闻言大惊失色:

        “世子,谋逆之人尽被诛杀,世子何故再作此言!”

        高澄不愿多言,命人将使者赶出大营。

        崔暹、赵彦深留守洛阳,跟随高澄南下的心腹幕僚只有崔季舒一人。

        当他听闻高澄将使者赶走,不愿收下所谓犯事者的头颅,慌忙赶来高澄帅帐,委婉地劝谏道:

        “大都督素有仁名,今日为何不愿宽恕徐州人士?若稍加安抚,徐州无需耗费一兵一卒即可收复。”

        高澄有他的计较,解释道:

        “徐州之事不比三荆、兖州,是当地豪族与军中将校合谋杀官叛乱,我若宽纵他们,只恐人人效仿。”

        在高澄看来,徐州与三荆、兖州两地叛乱性质不同,三荆、兖州是在州郡主官的裹挟下谋逆,而徐州豪族却是杀官造反。

        如果因这些人送来十七颗替罪羊的头颅,就将此事揭过,徐州自然可以轻易收复,但只怕将来的麻烦可就多了。

        崔季舒闻言继续劝道:

        “既然大都督决心立威,更应该安抚徐州豪强,仆有一计,请大都督命人追回使者,收下头颅,赏赐金银,命使者带话,让徐州代理官员准备酒肉犒劳大军,再摆设宴席,为大都督接风。

        “如此,徐州上下必然深信大都督欲赦免其罪,大都督可用城中恐有余孽为由,命部曲接管城防,此应有之理,旁人又怎敢多言。

        “再邀徐州将校一同赴宴,只需他们入城,便是待宰牛羊,或杀或刮,只需大都督一言便可处置。”

        崔季舒这条计策有其可行性,但对于高澄来说得不偿失。

        通过哄骗的方法诱杀徐州叛逆,确实轻松,但代价是牺牲自己的政治信誉。

        政治信誉是很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人视如草芥,但也有人视若珍宝,并最终换取丰厚收益。

        比如司马懿,他就将政治信誉卖了一个好价钱。

        高平陵之变,胜负未分之际,司马懿用苦心经营四十年的政治信誉,换取了曹爽相信洛水之盟的誓言。

        相信自己放弃反抗,交出兵权,可以保留爵位、财产。

        最终在曹爽放弃权力后,司马懿违背誓言,杀尽曹爽宗族,司马氏从此彻底掌控曹魏。

        高澄是北魏权臣渤海王高欢的世子,是高氏的继承人,政治信誉的价钱怎么能比司马懿要低。

        司马懿换得两晋一百五十五年国祚,高澄不愿初出茅庐,就只换一个徐州。

        况且对于高氏来说,高欢的政治信誉已然廉价。

        出身底层的高欢为了成就霸业,三次背主,又两次与尔朱兆盟誓,透支的次数着实多了一些。

        后果也有,高欢第一次攻玉璧,想要劝降王思政,许以高官厚禄,但因为他过往行为,而被王思政讥讽。

        崔季舒不是外人,高澄耐着性子跟他把心中所想解释清楚。

        “世子所思,仆远不及也。”

        崔季舒汗颜道。

        高澄宽慰了一番,崔季舒这才告退。

        其实并不怪崔季舒没想到这一层,大争之世,各种阴谋诡计频出,为了达到目的,哪还顾得上许多。

        但对于高澄来说,这个混乱且荒唐的南北朝越是不讲道义,他就越要反其道而行,或许这份信誉一辈子卖不出去,但只需要做成一笔买卖,回报远不是轻取徐州所能比拟,更何况谁说小高王靠自己的本事拿不下徐州。

        高澄有一个好父亲,为他打下这片基业,也让他有底气为自己塑金身。

        使者回归彭城时,彭城已经处处张灯结彩,童谣都编了好几首,着重表现高澄与民同乐,仁善爱人。

        得益于高澄之前的宽容行径,所有人都相信自己能够获得赦免。

        当使者转述高澄所言,要自取叛逆人头,众人无不大惊失色,一时间人心惶惶。

        基于高澄的人设,他们还是没想到小高王是抱着灭族的目的而来,都以为只是高澄嫌死的叛逆还不够,认为他们在包庇。

        毕竟洛阳宗室叛乱,高澄也没有株连家眷。

        彭城贵人们只理解了高澄的表面意思,以为要送活口让他自己动手。

        于是一番勾心斗角之后,又有十四人被押往刚刚踏足徐州的高澄军中,等待他亲自处置。

        高澄再次接见使者,见到送来的俘虏,他愤然道:

        “何须你等教我行事!”

        说罢,命令亲卫将这十四人松绑,与使者以及随行押送之人一起赶出大营。

        被高澄释放的叛逆怨恨自己被人出卖,而押送之人也不敢让他们活着回去。

        双方才出大营,立刻展开火并,高澄听说营外动乱,立即放心的命人前去救援叛逆,可十四人中,只有三人保住了性命。

        而使者领着剩余随从回到彭城时,徐州豪族这才明白,高澄所图甚多。

        于是众人严守城池的同时,派人送信向梁魏边境上的梁军求援。

        而高澄也早有准备,不断有流言在梁魏边境传播,声称徐州动乱,徐州豪族为了将功赎罪,计划引梁军入境,助高澄破之,魏军再顺势南下劫掠。

        他没有故意散播先前徐州豪族送来的投效信,过犹不及。

        徐州豪族与高澄真有谋划的话,寄给高澄的书信又怎么会轻易流传,蒋干盗书这种事情,也要找到一个蒋干来做才行。

        没有蒋干,但他有蔡和兄弟。

        高澄召见逃回营中的三名叛逆,许诺赦免他们的父母妻儿,命人护送三人抵达梁魏边境。

        之前的流言已经足够让梁将深思,还是受益于高澄贤世子,宽以待人的名声,就连梁魏边境上的梁人也不认为他会彻底清算徐州豪族。

        哪怕没有直接证据,梁军主将还是更愿意相信流言的内容,徐州豪族就是要骗他们北上,高澄定然早已设下埋伏,等着他们自投罗网。

        如今又有三人投奔梁军大营,自言曾是参与袭杀邸珍之人,如今徐州豪族决计投降高澄,他们奋死拼杀才逃了出来,而边境流言也是他们所为,正是担心梁军受骗。

        梁军主将至此深信不疑,他召开军议,将自己所知道的前因后果告知众人,胸有成竹地笑道:

        “此计怎能骗过我。”

        众人齐声夸赞主将英明。

        于是,梁军各部接到军令,严守边境,不许北上。

        徐州豪族没有盼来梁军救援,倒把高澄给等来了。

        高澄没有急于攻城,他在距离彭城十五里处安营下寨,命人打造攻城器械。

        来到城外第三天,京畿兵没有携带云梯,只是推着简易的投石车,在彭城城外列阵。

        从城头往外眺望,入目所见军容严整,旌旗蔽空,彭城五千守军无不胆寒。

        “世子,是否按计划行事?”

        崔季舒揉着手腕问道。

        倒不是拳头痒了,想暴打未来的大齐皇帝,而是这几天与军中文员一起誊写书信,写得手腕酸痛。

        高澄低头看了眼被士卒抬着的上百个被封好的箩筐,笑道:

        “叔正自去安排。”

        今天他要看到彭城充满文学气息。

        崔季舒指挥士卒将箩筐运往安设投石机的地点。

        箩筐里塞了些石头,增加重量。

        而临时打制的都是简单的人力投石机,靠人力拉拽绳索进行抛射,需二百五十人施放,还好高澄手头并不缺人。

        此时的负责军官正忙碌于试射石子。

        待他校对了角度,随着一声令下。五个箩筐应声

        拖拽绳子的士卒大声喊道:

        “用力拉!”

        五个箩筐应声飞往彭城,有两个砸在城墙上,箩筐被砸破摔,筐里的纸张漫天飞舞散落在城墙下。

        但还是有三个箩筐飞进了城里。

        一次次拉拽,一个个箩筐腾空飞起。

        彭城城中,到处都是纸张飞舞。

        每一个捡到纸张的人,看见所写内容无不变色,正是他们争相写给高澄的投效信。

        突然间,豪族之间充满了猜疑,似乎谁都有打开城门立功求存的可能。

        古有曹孟德烧毁投效书信,拉拢人心。

        今有小高王送还投效书信,使其离心。

        高澄心中大定:夺下徐州,早晚的事。

        仔细想想,自己领兵以来,先平三荆,陈庆之仓惶逃窜;再定兖州,贺拔胜仅以身免;如今又是一番苦战,把徐州从梁军与叛军三万、不,五万联军手中夺回。

        三战三捷,也算是当世名将了吧,也不知后人读史,知道小高王十三岁领兵征战,立下这般丰功伟绩,心怀仰慕之下,会不会为他冠以小兵仙的名号。

        这一章本来写得是用哄骗手段夺下徐州,但是后来发现这样透支政治信誉划不来,就大改了,几乎重写。

        本来这一章最后结尾是高澄在刺史府杀得血流成河,府外是彭城人安排的幼童在传唱歌颂他的童谣。

        感谢书友金泰耎的果达的打赏。

        明天两点前第一更,下午六点第二更,晚上十二点第三更


  (https://www.02sw.net/3158_3158377/11639531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