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南北之敌
第129章 南北之敌
高澄被高欢推出来当恶人,但他的手中还握着崔暹这面挡箭牌。
任他漫天箭雨,统统射向崔暹便是,小高王自是岿然不动。
了解了高澄的心意,崔季舒离开渤海王府的时候,整个人都是飘的。
老侄子崔暹跃居考功曹郎中的那点不满,也早就烟消云散。
世子的一番话,言犹在耳:宰辅不党,却不能没有人望。
得罪人的事当然不能让他崔季舒去做。
而崔暹最先得罪的不是高党勋贵,而是考功曹吏员。
考功曹设立之初的目的是考核政绩,以作升贬。
但随着停年格的推行,哪还需要这么麻烦,径直将官员名录翻开,按照资历升迁便是。
也是这个原因,原本吏部六曹中最紧要的考功曹,反而最是清闲,又因为职权关系,油水也够。
这么多年养尊处优,早就是人浮于事的状态。
而崔暹任职考功曹郎中,第一项命令便是让吏员们整理官吏过往政绩,习惯了舒适圈的众人顿时遭了难,背后对他也多有议论。
若光只是议论便也罢了,高澄就从来不惧人言,但偏偏还有人消极怠工磨蹭事。
见微知著,高澄对于因停年格颁行多年来,元魏官场所形成的懒政风气,深感忧虑。
当即授意崔暹在考功曹中狠抓典型,不用担心缺了人手。
高澄往邺城一行,河北大小豪族塞给他的青年才俊数不胜数,身边并不缺能用之人。
崔暹得到高澄吩咐,大力整顿考功曹风气,抓出几人将其开革,又有高澄派来的河北士人填补空缺,一番杀鸡儆猴后,众吏也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在随意可被替换的危险下,考功曹上下一改往日惫懒作风,个个满怀高度的热情,为大魏燃烧自己的光芒。
通过对官员政绩整理,既有了往后官员升降依据,又严肃了考功曹内部作风。
高澄很满意崔暹的作为,但这注定只是前菜,真正的考验还在正式推出新的官吏升迁标准。
就在高澄为指定新的升迁标准而整日与幕僚商议的时候,来自晋阳的指示让他暂时放下了吏部,转而过问起外交。
高欢授意由高澄组建使团,出使萧梁、柔然,分别与他们议和。
先后铲除阻隔在山西与关东之间的纥豆陵伊利、以及刘蠡升势力,保障了粮道安全,高欢也开始着手他统一北地的进程。
一个魏国,怎么能有两个朝廷。
大魏忠良贺六浑绝不允许有野心家妄图分裂自己的祖国。
而在此之前,自然要解决梁人与柔然的后顾之忧。
其实在高澄看来,派遣使团结盟议和,并没有多少用处。
柔然无信,寻利而来,得利而去。
而对于南梁来说,萧衍太老了,暮气沉沉的他痴迷佛教,早就没了早年的锐意进取的心气。
无论北方打成什么样,对他来说派去小股部队摸奖,复刻陈庆之奇迹当然最好不过,纵使失败,也无伤筋骨。
用曹操的话来形容就是冢中枯骨。
更何况自从目睹高欢崛起的经过,至少高澄是不再相信盟约这种事情。
就算东魏与南梁成功议和,一旦高欢势如破竹,萧衍有心阻止高氏一统北方,也能够轻易毁约背盟。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政治信誉都向高欢看齐,高澄虽然不抱多少希望,但也姑且一试。
关于出使南梁使团的人选,他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幕僚温子昇。
温子昇有一个优点,萧衍十分推崇他的文采,甚至将他比作曹植、陆机。
想来,有他在,使团在南梁也能顺利许多,关键也是高澄不相信萧衍能干出扣留使节这种不要脸面的事情。
其实高澄也想去看看江南人、物,可他的身份注定要么饮马长江南岸,要么败亡之后,或囚、或逃,才能走进建康城。
把温子昇唤来,高澄告知道:
“父王起意派遣使团南下与梁人议和,梁主素爱你的文采,鹏举可愿为我往建康一行?”
话一出口,高澄就感觉各种怪异,六百年后,有一个岳鹏举,反对议和,力主抗金。
而如今温子昇顶着鹏举的表字去议和,未免辱没了鹏举两个字。
“仆并非能言善辩之士,唯恐误了高王与世子的大事。”
温子昇推辞道。
高澄却不容他拒绝:
“襄阳片石,遍传江南,上至高门名士,下至贩夫走卒,无一不盼能一睹鹏举风采,此行非你不可。”
所谓襄阳片石,是当初高澄初见温子昇,命他作《记襄阳破陈庆之》一文,于襄阳刻碑立石,记录自己的文治武功。
文章传至江南,被江南文士争相传颂,誉为襄阳片石,昆山片玉。
哪怕只是一块石头,因其所记载的文章,也能堪比美玉。
这件事情被高欢知道后,特意从晋阳派来信使,命温子昇作文,纪念自己在韩陵以弱胜强,大破尔朱氏的丰功伟绩,并同样在韩陵山下刻碑立石,还美其名曰:韩陵片石。
这不要脸的模样,两父子是凑到一块了。
见高澄态度坚决,温子昇只能被动地欣然领命。
高澄又问道:
“梁主问起江北人物,鹏举应该如何言语?”
温子昇当即奉承道:
“江北多英雄,首推高王与世子。”
出乎温子昇预料的是,高澄居然摇头否定道:
“父子两代英雄,恐梁人疑虑,不愿与我和好。”
这下温子昇可不敢自作聪明地贸然作答,而是询问高澄道:
“仆愚钝,还请世子明示。”
高澄沉吟后,说道:
“你且记住,但凡梁人问起江北人物,便要夸赞父王,旁人问及澄,伱需要神色间带上几分轻视,却不能作答。
“期间假作醉酒,与人密语:‘鲜卑小儿,仰仗其父得以身居高位,贤士辅佐才能稍建功勋。
“‘领军征伐,军务皆由慕容绍宗主持,安定地方,政事交由幕僚处置,高子惠却窃以为己功。
“‘其人居功而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却轻贤,封赏随心,身侧多有幸臣。’
“‘如段韶、斛律光等辈,皆酒囊饭袋,以谄媚事人,却得领大军。’
“‘仅是劝谏他亲贤臣、远小人,却被他所厌,日渐疏远,命为使者,远派江南,只恨误听误信,所投非人。’”
这一番话听得温子昇两股颤颤,伏拜道:
“仆岂敢如此诋毁世子,还请世子三思,仆宁死也不愿辱及世子声誉。”
高澄一把将温子昇伏起,笑道:
“自古使者交往敌国,都要宣扬君主之威,鹏举盛赞父王,再暗贬于澄,梁人必然轻我。”
过去表现得太耀眼,也不知道现在扮猪吃老虎还来不来得及。
但高欢的继承人是英雄,还是脓包,对南梁君臣来说,区别很大。
若是英雄,萧衍自己老了,便要防着将来以北统南。
若是脓包,则大家一起歌舞升平,开心比烂。
随侍在侧的记室参军张师齐,也将高澄为国不计声誉的行为如实记载。
这一次真是如实记载。
温子昇领命而退,既然出使南梁的主使已经决定,其余人员随便从鸿胪寺与客曹中,挑上一些人便是。
高澄也转而寻找出使柔然的主使。
不同于南梁,高澄这次不敢用自己的幕僚为主使,南梁要脸面,不代表胡人也要。
真发生扣留使者的事情,苏武的气节固然值得敬佩,但高澄不想让自己的亲信体验苏武曾受过的苦难,当然,他们也受不住。
就在高澄纠结人选的时候,侍中李元忠举荐安乐王元昂为主使,出使柔然。
元昂闻听消息,大为惶恐,因妻子李祖猗是赵郡李氏嫡系,便带妻子拜会李元忠,想要询问原因。
李元忠笑道:
“柔然尝为大魏之臣,素来倾服本朝,大王北上又有何惧。”
一番安抚,仔细分析此行只不过是一场观光,回来便能受到重用,元昂欣然接受。
重不重用,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借此能成为高氏党羽,逃脱将来宗室被屠的命运才是他北上的动力。
高澄闻听元昂愿往,亲自接见了他。
虽然自己对与柔然结盟这件事,并不看好,但也不能儿戏。
元昂为了引起高澄的重视,早有准备,在他面前行止得体,谈吐有分寸。
高澄见元昂宗王的身份也足够贵重,也就任命他为主使,温子昇职位卑微,却能受重任,当然是因为他的文名。
至于高澄之所以对于柔然结盟不抱希望,自然是他了解柔然可汗阿那瓌的行事作风:利益在前,信义全然不顾。
如今东强西弱的局面,阿那瓌就算让人回复要助关东攻关西,高澄一个脚指头也不会信。
柔然与北魏算得上是世仇,对于北魏的君主来说,南方可以和谈,柔然不能不打。
经过历代君主,尤其是太武帝拓跋焘亲征打击,使得柔然由盛转衰。
正光元年(520年),柔然爆发内乱,可汗丑奴被其母与大臣所杀,其弟阿那瓌(音同归)继任汗位,族兄示发举兵,驱逐阿那瓌,阿那瓌因此投奔北魏,受封朔方郡公,蠕蠕王。
所谓蠕蠕,是魏人对柔然人的蔑称,形容他们是没有脑子的虫子。
示发得到汗位不久,正光二年,被兄弟婆罗门击败,死于部众之手。
同年七月,新任可汗婆罗门被高车人偷袭,狼狈率领十个部落南奔凉州,投降北魏,册封西海郡王。
至此,柔然彻底沦为北魏附庸。
北魏朝堂为了制衡崛起中的高车人,于是决定大力扶持百年仇敌柔然,送阿那瓌北上统领柔然部众,赠以各种兵器、衣物、马、驼、牛、羊无数以及二十万石粟米。
也算是下了血本。
正光三年,婆罗门叛逃,被北魏军队所擒,送往洛阳,同时又赠阿那瓌一万石种子。
原本一切都计划得很好,但正光四年,北疆大旱,阿那瓌领部民南下,向他慷慨的北魏老父亲乞食。
北魏也做出应对,派出使者赈灾,然后随着在六镇之间聚集的柔然部民越来越多,最终达到三十万之巨,阿那瓌决定自己从北魏父亲兜里拿,大肆劫掠北疆。
老尚书李崇七旬年纪领兵北上,驱逐或者说礼送阿那瓌出境。
也就在这一年,遭受奴役压迫,又被柔然人劫掠,同时看清了北魏虚实的六镇鲜卑再也压抑不住怒火,六镇起义由此爆发。
北魏无力镇压,命柔然可汗阿那瓌领兵平叛。
阿那瓌领十万人镇压六镇起义,顺带再次劫掠北疆,并且将北魏用来防御柔然所建的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尽数焚毁。
也使得北魏朝堂不得不将六镇之民迁往河北就食。
不止人走霉运,喝凉水也塞牙,一个国家同样如此。
六镇部民刚到河北,河北就遭逢水旱之灾,由此引发六镇河北大起义,河北流民迫于无奈,南下青州,又爆发河北流民青州大起义。
北魏能落到今天被撕裂的下场,大孝子阿那瓌居功甚伟。
说回柔然,通过两次劫掠北疆,尤其是第二次,柔然回了一大波血,而高车也因内乱,被柔然所败,进而走向衰落。
慷慨老父亲重归一统,不可能是大孝子阿那瓌所希望见到的。
高澄明白这一点,只是派了一个宗王北上,尽人事而已。
高欢也知道这一点,只抱了万一的侥幸心思,试一试嘛,没成也没多大损失。
身处长安的宇文泰同样清楚这一点,不同于高家父子敷衍的态度,他在积极谋划拉拢柔然作为助力。
为此不惜让自己的心腹于谨北上。
于谨当初跟随尔朱天光东出,在韩陵战败,尔朱天光虽死,他却侥幸逃入关中,宇文泰任夏州刺史期间,任于谨为夏州长史。
这可比高澄不敢拿亲信冒险强多了,当然也与两人清楚阿那瓌的态度有关。
洛阳城一南一北,两支使团背道而行。
温子昇自然是春风得意,此去江南听风雨,去是晴,归亦晴。
元昂也神色轻松,他特意将妻子打发回河北娘家,解决了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长安也有一支使团向北而行。
今天就这一更了,明天要考的第一科就在上午,晚上要早睡,欠的一更还有之前的三千字,27号考完之后补上。
这一章有不少篇幅在介绍柔然,是因为柔然即将出场,相对于南梁来说,历史上柔然才是东西魏之间的搅屎棍,考虑到有不少读者不了解南北朝,所以做了一定背景介绍,真要水,我不可能三十万字就写到了东西魏分立。
九月份开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更新会上万。
感谢书友邓彬怡的打赏。
(https://www.02sw.net/3158_3158391/11639529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