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地煞之主在线 > 第133章 开写

第133章 开写


第133章  开写

        为了立言,为了积攒文气神韵,陈晋着实花费了许多心思,他连风月文都写,就差去勾栏体验生活了。

        兜兜转转,蓦然回首,竟发现了一条康庄大道。

        文庙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铺,有着许多书籍出售,但这些书,要么是经义正史;要么是散文杂记和禁书;还有一小部分,则为诗词合集。

        至于科举文章,确实罕见,即使有,也是滥竽充数之作,没多少参考学习的价值。

        这意味着什么?

        就好比现代书店里只卖教科书和课外书,偏偏没有测验模拟试题……

        众所周知,任何的考试形式,想要取得优异成绩,做题都是不二法门。

        题海战术,所向披靡,无往不利。

        而在乾朝,在科举考试的框架范畴内,做题就是做文章。

        和做题一样,做文章也得讲究方法、讲究套路、讲究窍门……这些宝贵经验可不易获取,进学之际,学府的老师也许会讲述一二,但未必管用。

        一方面老学究们思维容易固化,传授的那一套可能已不合时宜,他们本身,大都是没有金榜题名的;

        另一方面,人心自私,又喜欢藏私,不肯轻易倾囊相授。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思想,不仅仅在工匠行业存在,在教育行业也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即使考到了秀才,正式进学了,在学府中,也得耗费心思来求学,才可能学到真正的东西。

        程门立雪,求的就是一个机会。

        学识门阀,早形成壁垒,普通人想要突破,晋身阶层,简直难比登天。

        常言说的“寒门出贵子”,却不知“寒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门槛了。

        陈晋现在想来做的,便是把这门槛给砍低下去。

        这件事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而且可行,只要写出的文章有一定水平,就必将受到狂热的欢迎。

        甚至比《无边风月箫箫下》还要受欢迎。

        在书籍市场上,教辅类的书永远热销,不愁卖,因为它代表着锦绣前程。

        当然,陈晋并非自己闷头写,他还拥有一个巨大的优势:

        老师苏孝文!

        苏孝文是二甲进士出身,别小看二甲,那可是实打实的金榜题名,等于名牌重点大学的资历了。

        其学富五车,更擅于教学,毕竟在高州府教书育人那么多年了。

        所以,在这方面,苏孝文属于名师。

        有名师指导出题,再对每一篇文章进行评点分析讲学。

        齐活了!

        陈晋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不写一百篇,也不写九十九篇,只写三十三篇,然后汇集成册,作为“第一辑”发行推广出去。

        之所以定三十三的篇目,有个出处:三十三天,青云直上。

        算是取个好寓意了。

        褚秀才见他突然走神,司空见惯,却也不感惊诧,拿上四篇文章,赶紧到一旁抄录去。

        另外还有一篇,无奈被小倩抓在手里看。

        少女看得秀眉紧锁,一手托香腮,湿润的红唇撅起来,显得颇为苦恼。

        褚秀才很想说声“小倩姑娘,既然看不进去就别看了”,但始终不敢说出来。

        对于陈晋身边的这位侍女,褚秀才莫名敬畏,平时无意间,一旦接近些,顿时会感到毛骨悚然,只想躲得远远的。

        陈晋坐在柜台内闭目养神,其实已经进入内景观,找老师商量去了。

        听完他的讲述,苏孝文拍手叫好:“守恒,此事若成,功德无量。”

        陈晋倒不觉得这是多了不起的事,对于自己,主要是为了立言,顺便多写文章,磨砺笔头,至于别人买去看后,能学到什么,那是他们的际遇。

        苏孝文接着感叹道:“普通人求学难,进学更难,我当初开学堂,不拘一格收学子,但学堂再大,又能容纳几人?远不如你这般构思想法,印书百千本,就能让百千学子受益,广为流传,破除了诸多限制。好,真得好!”

        他越说越是兴奋。

        在这时代,大儒士子大都有著书立说的远大理想,擅于诗词文赋的,更喜欢到处酬和题诗,自我表达之余,也张扬了名声。

        然而那些发表出去的内容,却极少有科举文章,即使有,也只得寥寥无几的篇幅。

        不是写不出,而是下意识地不愿去写。

        在门第观念里,功名应试的心得经验,与武功道法一样,乃是亲传法门,绝不能随便传授出去。写成之后,基本只在族内流通,交给子侄们来学。

        两人商议完毕,当即开始。

        苏孝文负责出题,以及分析评讲,这些内容,到时都会放在每篇文章的末尾处。

        这般操作,在乾朝已经是一种很大的创新之举了。

        从没有人做过的。

        陈晋则是主笔,写好每一篇小作文。

        最多千来个字的篇幅,对他而言,的确算是小作文,写起来,并不吃力。

        而今既然写的是科举文章,不是禁书之流,就可以找正式的工坊进行印刷了,不再用效率低下的人工手抄。

        不过暂时才写得那么几篇,印刷的事不必操之过急,过几天再说。

        ……

        王家巷,王氏主宅。

        十多名年轻的王氏子弟汇聚一堂,显得热闹。

        王氏年青一辈的俊彦,基本都在这里了。

        家主王之向坐在上首,目光扫过,没有看到儿子王于俊的身影,心中莫名烦躁,喝道:“于俊还没找到吗?”

        “来了!”

        “俊少爷回来了……”

        叫喊声中,一人身形跌跌撞撞地走入大厅。他身量颇高,穿一领月白襕衫,束发不整,有几缕发丝散落在额头,醉眼朦胧,看上去,颇有几分不羁的桀骜之意。

        “孩儿拜见父亲大人,不知着急唤我回来,为了何事?”

        王之向皱起眉头:“一大早又去哪里喝酒了,成何体统?”

        王于俊坦然道:“籍此文庙庙会之际,金陵各大春楼要评选出新的十二金钗,邀请孩儿去做评判,我便去了。”

        王之向:“……”

        说起这“金陵十二钗”,那可是传承百年的经典名目了,与“秦淮八艳”相提并论,乃是勾栏界的一大盛事,影响力深远。

        想当年,王老爷子年轻时,也曾去当过评委。

        犹记“风月欢娱多娇娆,落花流水是人间……”

        下方一名族老干咳一声:“家主,且说正事吧。”

        王之向醒过神来,面容一正:“大家静一静,老夫有大事宣布,此事与王氏命脉息息相关,尔等务必要听得仔细。”

        当即把文庙异宝出世的事情说了出来。

        众人听着,没人感到惊诧。

        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外面早传得沸沸扬扬。这些时日来,那么多人去文庙祭拜,不都怀着那点小心思,希望幸运儿是自己吗?

        王之向接着道出机缘触发的规律可能性,倒引起他们的一些兴趣,但转念一想,同样渺茫。

        整件事本就真假难辨,扑朔迷离,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念头,凑个热闹而已。

        “大伯的意思,是让我们尽可能收拢身怀诗才文采的人,聚在一起,以增加触发几率?”

        说话者长相文弱,身子稍显单薄,正是另一位读书种子“王于宝”。

        王之向赞道:“正是此意。”

        这不是什么阴谋算计,而是堂正的阳谋,并不怕被人知悉。站在王氏的立场上,只要把异宝给引出,其他都好说。

        在江州之地,王氏与内厂联手,谁人敢来虎口夺食?只要异宝现身,必将是囊中之物。

        王之向又道:“宝儿,你不是在操办庙会诗会吗?今年的会,你尽量搞大了去,外面有相识的,小有名气的文人士子,便都邀请过来参加。所需花费,一切用度,全部挂在账房上,无需伱担心。”

        王于宝说:“只是时间紧迫,明日便开始了,侄儿担心赶不及。”

        “这倒是个问题,不过还有一天功夫,能多找几人是几人。族中人手,你尽可调遣来帮忙。”

        王之向很大方地说。

        王于俊横瞥一眼,忽道:“何须这么麻烦?”

        闻言,王之向连忙问:“你有什么办法?快说出来。”

        王于俊道:“与其找人请人,不如让别人主动参与进来。”

        “说具体点。”

        “咱们王氏诗社一向执牛耳,声名卓越,那就干脆以诗社之名,并与其他诗社合作联办,举办一届诗文竞赛,夺魁者可扬名金陵,更能得重金奖赏,其余优胜者若干名,同样有赏。正所谓重赏之下有勇夫,但凡有些诗才文采的人,都会忍不住要来参加了。”

        他说的这个模式,其实与金陵十二钗的比试套路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评判之一,从中得到灵感,是很合理的事。

        王于宝立刻道:“大堂哥此法甚妙,各大团社,几乎把江州具备诗才文采的人囊括殆尽了,他们能参加,便再无遗漏。”

        江南各州笔墨鼎盛,多名士骚客,相互之间,因为各种因素,或师承,或文风,或出身,或性格脾气等,于是纷纷联结起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社团,名目繁多,起码有数十个。

        众多社团并非一团和气,有些关系好的,有些关系差的,隐隐间,都有争强好胜的心气,特别在重要的佳节期间,比如中秋、重阳等,更是以社员们写出的作品作为武器,一较长短优劣,没少打口水仗。

        但所有社团联合一起举办诗文竞赛的事,前所未过。

        王之向听完儿子的建议,眉头扬起,颇为欣慰。自家儿子的才华毋庸置疑,能文能武,年少成名。只是性情疏狂,不够稳重,需要多加磨砺敲打。

        于是一拍手:“便用此策,以俊儿和宝儿为首,其他人听你们调遣,尽快把诗文竞赛操办起来。老夫要一夜之间,全城皆知。”

        王于俊笑道:“此等盛事,安能缺少风月助兴?我去找各大春楼的金钗们,她们定然会点头答应。有了这些佳人助阵,定能事半功倍。”

        说着,一拱手,又摇摇晃晃地出去了。

        王之向:“……”

        知子莫若父,如何不知此子想的是什么?

        不过其所说的,的确有几分道理。诗词歌赋,离不开风花雪月,两者结合,才是真正的雅事。

        至于儿子流连勾栏场所,也算不上什么事。

        人不风流枉少年,饱经沧海,方能识破水之本性。

        况且人物交际,更离不开那般地方。

        于是态度和蔼地对王于宝道:“宝儿,你堂哥去联络金钗花魁了,与社团交际的事,就劳烦你去做。”

        王于宝道:“大伯放心,我一定会办得妥妥当当。”

        “大善,如宝儿者,才是吾王氏好男儿。”

        ……

        八月二十七,黄昏,云层更密,但风雨仍未来。

        柜台内,陈晋放下手中毛笔,左手侧厚厚一叠手稿,文章多达十余篇,其中包括先前完成的五篇。

        一天的辛苦写作,距离完成既定目标,已接近过半数。

        一下子写了那么多,脑袋有点发木了,有一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最后那两三篇,水平明显有所下降。

        他及时停下来,放松放松。

        今天店铺的生意算是可以的,基本都由褚秀才接待,忙里忙外,却没注意到陈晋后面又写了好几篇文章。

        陈晋也没有交给他抄录的意思,现在写出来的,只是半成品,还要交给老师过目,进行批改润色,以及分析点评等。

        打烊收拾之际,褚秀才忽问道:“公子,你可有参加庙会诗会的打算?”

        对于这些诗会,陈晋有所耳闻:“又没人来请我。”

        褚秀才道:“其实可以自荐的,把诗作写出来,递交给人审阅,水平好的,便能获得邀请。你有兴趣的话,我可以代劳。”

        陈晋笑了笑:“算了吧,不去凑那个热闹了。”

        诗会之上,其实也是个扬名立万的路子,以前他曾认真考虑过。但那些活动属于圈子文化,外来人员很难参加进来,玩不到一块去,甚至会遭受排斥。

        而今的他,只想快点把三十三篇命题作文写完,然后集结成册,印刷出来,从而达到立言的目的。

        关好店门,返回宅院,吃过晚饭,当即进入内景观,去看《立言篇》,一篇篇文章果然已经形成镜像,出现在空白页上了。


  (https://www.02sw.net/3191_3191203/11743092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