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第二茬水稻收割了
第412章 第二茬水稻收割了
二拜结束,又新一轮的着钗冠换衣,而后朝北三拜国君。
接着再敬酒,正宾念诵。
苏锦笙向天地祭酒,便进入最后一轮。
正宾再念祝词:“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朝槿悑。”
苏锦笙作揖,“朝槿虽不敏,敢不夙夜祗奉。”
老院长抚须含笑颔首,而后转身回座。
苏锦笙转身走到阮重明跟前,跪坐下来,轻声道;“儿请愿聆听父言。”
阮重明含笑抚须,念诵言章。
念完,才起身上前扶她起身,便是礼成。
苏锦笙搭着他宽厚的手心站起,突然退后两步,朝他一揖,“爹爹教诲,锦笙定铭记于心。”
阮重明先因她的突然举动愣住,下一刻又为她的话惊住。
他有些错愕的看向她。
却见苏锦笙已经抬头,目光清明的与她对视,面上挂着清浅的笑意。
那一丝笑,仿佛是解开枷锁后的轻松从容。
阮家众人也都因为她这声爹爹而错愕。
其中最为惊愕的便是苏锦辰了。
之前他们一直都恪守礼节,喊阮重明义父。
义父和爹爹意义可是不同。
阮昭愣怔两秒后,突然也舒展眉心,笑起来。
宾客之中,除了苏锦笙几位闺中密友,其余并没察觉异常。
因为阮重明反应很快,只是愣怔几秒后,也露出越发慈爱的笑意。
他上前拉过苏锦笙的手,笑着点头,随后转身朝宾客作揖。
说完一番结束感谢语,待宾客含笑拱手回礼后。
至此及笄礼便成了。
礼成之后,一行人便先退场,转移到前园饮宴。
苏锦笙还需回屋换衣服,抬头却见李清雅和阮昭牵着龙凤胎走过来,表情微顿。
随后露出有些不太好意思的羞赧笑容,也迎上前,顿了下,道:“大嫂,三姐。”
这一声,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
李清雅和阮昭对视一眼,笑意更浓了。
李清雅笑着拍拍她的肩膀,“以后就是大姑娘了。”
阮昭也笑道:“倒没想到竟开窍了。”
她说话向来直接。
以前苏锦笙只觉得这是她的性格,也是她的底气。
如今站的角度不同,看的也不同。
三姐并非一直如此直接,似乎对亲近的人,才会如此直来直往。
她不好意思的笑笑,“以前是我着相了,劳大嫂和三姐费心。”
李清雅哈哈一笑,“没事,能想通就行,今天果真是吉日,走。”
说着揽着她的肩膀,往东屋走。
阮昭也牵着孩子,跟着转身。
只是转身之际,余光扫向某处,眼底闪过一丝若有所思的光芒。
不远处,目送苏锦笙几人离开,梁炳轩遗憾的转身也离开。
一场及笄礼结束后,潼关城开始刮起深秋冷风。
今年天气虽比去年还要好一些,但依然改不不了提前降温。
不过这次降温,却一点都降不了百姓们的热情。
十月中旬,第二茬水稻也终于可以收割了。
第二茬水稻真的能长出,早在之前已经轰动过一次。
如今所有人着重关注的是,第二茬水稻能亩产多少。
之前本想着有一半就足够惊喜。
但之后每天看着水稻长成,看着稻穗越来越沉。
到最后看着与第一茬几乎相差无几的稻穗,一个个已经只剩下激动的份。
现在衙门一公布可以开始收割,一个个都飞快冲入田里。
最后收下来,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
这便相当于全年种植一次水稻,便可以每亩收成2200斤左右。
这个结果一出来,几乎全民振奋欢呼,包括没有参与种植的赵国其他百姓。
错过今年这次机会已经成为既定事实,该懊悔和遗憾,早就有过了。
因此现在大家更多的是惊喜和期盼。
因为之前朝廷已经公布,明年将会选适合种水稻的地区,发放水稻稻种。
至于选哪些地方,暂未公布。
但朝廷也说了,不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福惠郡主和司农部也根据土壤和气候研究出对应的高产作物,会尽量保证全民皆可高产。
因此现在没人遗憾,只有嫌弃今年过得太慢。
恨不得立刻就到明年三月,开始春耕。
潼关城的百姓今年无疑是最快乐的。
种植水稻的人就不用说,哪怕一亩,也挣了60余两银子。
那些种植多亩的就更不用说,跟暴富没两样,这里指路青山村。
所以这段时间青山村随处可见在盖新房,每个人都喜气洋洋。
而没有种植水稻的人家,不少也因为在城里做些小生意,也挣了不少银子。
连之前的难民们,凡是能安稳下来的,生活也都过得不错。
可以说,今年潼关城的百姓们,将会过一个欢乐的大肥年。
不过秋收过后,大家还有得忙。
因为阮昭推出新种了。
关于大棚蔬菜的项目也通过都尉府全城通知。
第一批大棚材料大部分都到潼关城,百姓可以前往都尉府进行登记购买。
虽然大棚材料都不便宜,一亩下来光大棚材料投入就要5两银子。
不过这些材料都是可以重复利用。
最重要的是,这次阮昭推出来的新种,是一种叫土豆的作物,和玉米一样可以作为主食,且亩产非常高。
成长期两个月,亩产8000斤,市场收粮价一斤5文。
这样算下来每亩能挣40两,减去材料等投入,至少能挣三十多两。
虽然不如水稻,但这可是冬天额外能挣到的银钱,都不知道外地多少百姓得知消息后不断上书朝廷,求雨露均沾。
可惜朝廷给出的回应非常无情,表示大棚材料有限,今年暂时无法普及。
至于为什么潼关城能优先获得,那还需要问吗。
研制出大棚蔬菜的郡主就在潼关城。
只能说潼关城的百姓简直祖上烧高香了,完全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范。
许多百姓捶胸顿足,为什么当初郡主不来他们的郡府。
而最苦不堪言的,还要属兆临郡的九县百姓。
其余五城已经种好甜菜,布置好大棚,就只等明年收钱了。
而他们却依然只能揪心的看着别人风光。
(https://www.02sw.net/3199_3199295/1111074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