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玉楸枰之冷子大结局 > 第十二章:大明(3)

第十二章:大明(3)


  

【土木之变】

老朱好读书,特别是历史书,对于汉唐灭亡的原因深有感触,深知宦官之乱对于朝廷的影响。洪武十七年颁布了《皇明祖训》,严禁宦官干政。特意在宫内置高三尺的铁碑,上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并规定宦官不得任文武官,文武官员也不得与宦官有文件往来,宦官官位不能超过四品,并不准其读书识字。如果真能实行下去,大明会是另一番情景。

而老朱家的遗传病却是不相信任何大臣,特别是朱老四,因为杀戮太多大臣而让皇帝自己吃不消朝政的复杂和艰辛,一方面建立了内阁,另一方面启用了一些宦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朱朱们认为宦官没儿没女,没有欲望,自然会听命于皇上,自然可以委以重任。传说五代十国有个南汉皇帝就是这样,但凡想在朝廷为官的,一定要阉割了自己。有时想想朝堂上一群没有胡子,说话声音怪怪的人们,商量着国家大事,也是很搞笑的。

宣德皇帝留下了三杨开泰(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内阁,辅佐儿子英宗的同时,也开启了大明宦官参与朝政的开始。王振是个蹩脚的读书人,科举之路他是搞不定的,但他忽然有一天想进朝廷,就阉了自己,果然如愿进来宫。因为通晓文字,深得宣宗喜爱,让他伺候太子。

王振知道太子意味着什么,曲意奉承,深得太子倚重。宣宗走得早,十年仁宣之治,留下一个富庶的大明,也留下了动荡的危机。太子即位,是为英宗,王振自然是最受宠的司礼监太监。因为三杨和太黄太后的存在,他不敢越大格,待太皇太后归西后,三杨病的病,退的退,英宗开始对他言听计从,尊称其为先生。他便悄悄地把太祖的铁牌子弄走,完全把握了朝政。对于朝臣的反抗,他最大办法就是肢解那些反对者,锦衣卫听命于王振,任意屠戮大臣。王振另一个本事就是喜欢挑起边境战事,幸运的是,他打赢了许多战争。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逐渐接受南北朝的现实,开始和大明来往,几经辗转,瓦剌出了一位太师也先,野心勃勃,一直期望能重新恢复元朝的丰功伟绩,所以,他总在寻找着机会。他每年都进贡马匹给大明,换取茶叶等。原本相安无事,但这一年,也先派出庞大的进贡队伍进京,期望换取更多的赏赐。王振似乎看出了端倪,压低了马价。瓦剌使者愤怒而去,秋七月,也先大举入侵,边关告急,而英宗却兴奋起来,因为,王振决定皇上亲征,郕王监国。廷臣纷纷谏阻,大明太平日久,现在的军队根本没有经过训练,皇上不听,他的血液里流淌着祖先的勇武,势必御驾亲征。强悍的旨意,不容置疑的出兵,大军很快到了宣府,却赶上大风雨,可谓狼狈不堪。又有人进谏,王振更加狂怒。成国公朱勇等人向他请示汇报,都膝行而前。尚书邝聎、王佐触怒王振,被罚跪草中。他的党羽钦天监正彭德清借天象劝谏,王振也不听从,甚至说天命如此,即使灭亡,也要前进。八月己酉,皇上驻跸大同,王振更想北上。这时,镇守太监郭敬逃了回来,告诉他说敌势很强,王振这才害怕了。马上回师,到达双寨,雨很大。王振最初想取道紫荆关,经蔚州邀请皇上幸临他的家乡,又恐怕人马践踏家乡的庄稼,便又改道宣府。看来王振是想在老家留个好名声。但士兵们迂回奔走,壬戌日才到达土木堡,而且没有水源。瓦剌骑兵追了上来,假意讲和,却又乘着明军不备,突然袭击,官军大败。而且英宗被俘,王振竟被乱军所杀,是为土木之变。败报传到朝廷,京师震动,百官先是抱头恸哭,接下来都御史陈镒等人在朝廷上奏告王振的罪行,愤怒的朝臣当场打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和毛、王这两名宦官。郕王命将王山押往市场碎尸,并诛杀王振的其他党羽,王振家族不分老少全部斩首。王振专权七年,抄没他的家时,获得金银六十余库,玉盘一百只,高六七尺的珊瑚二十余株,其他珍玩无数。这是景泰朝最正经的说法。

【京师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于谦、陈循、王直坚决反对,北京是为天下根本,刚刚由行在转为国都,不能轻易放弃,主张保卫京师。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朱祁钰九月六日即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也先挟明英宗要挟明廷之计不逞,遂于十月率大军进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

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佯装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被潜伏在民居内的明军火枪手阻击,死伤无数,不得推进。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以及源源不断而来的勤王之师,也先害怕被围歼,遂退军,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

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大明王朝转危为安。

【夺门之变】

瓦剌攻打京师失败,灰溜溜回到了蒙古大草原。英宗便显得有些多余,是杀是留成了烫手的山芋。最终,为了缓和和大明的关系,同时也是为了恶心大明,瓦剌决定将英宗送回去。毕竟,一年的光阴,英宗成了许多蒙古人的朋友。权力面前无父子,何况是异母兄弟?景泰帝不愿接回英宗,他担心自己的皇位。而于谦说了句“天命已定”,才使得英宗能够回到北京。兄弟二人在宫门口寒暄几句,互相谦让皇位,几个回合后,英宗便被送入南宫静养。锦衣卫自然严加防范,表面是保护太上皇的安全,实际是监视英宗,甚至南宫里的树木都被砍伐一空,吃穿用度都不够,钱皇后还得做些针线送出卖掉贴补家用。至于儿子的太子之位早就被废掉。人说皇权无亲情,看来是有几分道理的。

景泰做了八年皇帝,儿子却死得很早,自己身体也不好,幸亏有于谦等人在,大明依旧向前发展。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景泰生儿子的愿望越来越远,大臣们自然希望景泰能够恢复英宗儿子的太子之位,景泰一直说自己还年轻,还可以有儿子,直到大病不起,才下令增加前太子的供奉,并决定第二天早朝,当众宣布。朝廷上下多少明白,若皇帝不测,前太子会继位。经常被训斥的徐有贞、曹吉祥、石亨却想做出非常事,他们深知自己半斤八两,与于谦等人的距离越来越大,一旦新皇登基,自己依旧靠边站,他们瞄准景泰卧床不起,带人进入南宫,迎回英宗。英宗皇帝隔着门听了他们的计划,他再看看自己蜗居八年的南宫,与其老死于此,不如放手一搏,他义无反顾地答应下来。

急促的景阳钟敲起,大臣们原本以为景泰同意恢复英宗儿子的太子之位。当于谦等人踏入朝堂,太监高呼:“叩拜皇帝!”待抬起头来,正中坐着的却是英宗皇帝。一切都晚了,于谦等人只得承认英宗复辟。景泰正在病中,听得钟声,问:“是于谦吗?”这位皇帝竟然想到是于谦要篡位,可悲呀!当得知是英宗复辟,只得说:“好!”

英宗一面犒赏拥护自己复辟的朝臣,一面杀了于谦等大臣。“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就这样走上了刑场,天下冤之,却又无可奈何。于谦心系大明安危,平日里专门研究兵事,甚至四处派出爪牙,却对曹吉祥等人的密谋充耳不闻,仓促之间大势已去,确实很可惜。只是太多疑点,惹得后人揣测。许多事情于谦应该是知道的,只是他不想做别的罢了。

英宗当时是不想杀于谦等人的,他知道这些人是大明的栋梁,而曹吉祥等人说,不杀这些人,就意味着英宗复辟是错的。英宗只得应允,后来还是后悔杀于谦,对于拥立他复位的人开始甄别使用,最终除掉了那几个害群之马,出于同病相怜,解除了建文帝儿子的软禁,但大明开始走向衰败。他是一位奇怪的皇帝,当了二十二年皇帝,八年囚徒,临死时最大的功劳就是,废除嫔妃殉葬的先例!


  (https://www.02sw.net/3207_3207715/5166869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