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蛊士全文免费阅读小说 > 第16章称霸诸侯

第16章称霸诸侯


  

周简王五年(前581年)六月,诸侯霸主、晋国国君晋景公去世(具体去世过程,以后再详细介绍),晋太子州蒲继位,即晋国第二十七任晋侯——晋厉公;晋国的历史进程进入到了新的一章。

晋景公在位时,非常重用和信任为自己出谋划策、屡献妙计的大夫伯宗;而得到国君重用的伯宗也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毫无保留地全部贡献出来,为晋国、为晋景公谏言忠谋、排忧解难。

现在,欣赏伯宗的晋景公突然去世了,晋太子州蒲在首席执政卿士——中军将兼执政大夫栾书和次卿、中军佐荀庚(中行庚)的拥戴下,顺利地继承了晋国国君之位,晋国有了新的国君,之前在朝堂上风光无限的伯宗,可就没有那么‘意气风发’了。

新君晋厉公和伯宗并没有多少私人交情,也就是普通的君臣关系而已;因此晋厉公继位后,老臣伯宗在晋国朝堂上的地位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和冷落;但此时的晋厉公,以及其他侈卿家族的关注重点还在外部的强敌——秦国、楚国身上,对于一个半过气的老臣(伯宗),说实话晋厉公和侈卿们还真没有多少在意、重视的态度。

一般情况下,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伯宗就应该识相知趣,自己主动告老算了(或者收敛锋芒、低调做人);但伯宗过去的仕途实在是太顺利、平坦了,心中的这个‘自得、自傲’之气还是没能及时转过弯来;晋厉公继位后的伯宗,管不住自己那张‘伶牙俐齿’的嘴,在物是人非的朝堂上依旧凭借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眼界、见识’,不断地对晋国诸多的内政外交军事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又不识君臣等级身份,对新君晋厉公多次进谏劝告,让他着重注意某些‘位高权重’的侈卿家族(就是在暗郤氏家族)。

这么不知道低调、收敛的做法和态度,让晋厉公越来越讨厌伯宗;最后,伯宗终于因此倒了大霉,连带着命都丢掉了,其家族也从晋国的朝堂上消失不见(还好,他儿子流亡出外,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出仕,并给晋国造成了莫大的麻烦)。

而让伯宗倒霉丧命的直接原因,就是晋国目前的盟友郑国在没得到盟主的同意下悍然出兵伐许、因此引起了南方霸主楚国的干涉,楚共王出兵伐郑;之后,晋国朝堂上君臣商议、争论是否马上出兵援郑时,参会的伯宗故态萌发,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惹得晋厉公和其他卿士怒火冲天。

另外,在此前后的时间内,伯宗还有意无意地再三劝告晋厉公,要国君小心提防手握大权的同族(也就是郤氏),结果对伯宗心怀不满的晋厉公却将这些话故意在私下告诉了郤氏;‘三郤’在恼怒愤恨之下,出面诬陷伯宗有‘通楚’嫌疑,外加藐视国君、诽谤朝政、诋毁重臣。

最终,伯宗被晋厉公联手‘三郤’给逮捕下狱、多加羞辱;伯宗不甘受辱,在超强自尊心的驱使下,主动自杀在狱中,晋国伯氏从此退出了母国(晋国)的政治舞台(当然,伯宗的子孙得以流亡、幸存,后来还在其他的国家翻云覆雨、大显身手,这都是后话了)。

伯宗后续的故事,暂时放到一边,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导致他最终被杀的‘郑、许两国交恶’之事的缘由。其过程其实是这样的————当初,晋、楚两国在宋国正卿华元的斡旋调解下,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年)五月在宋都商丘达成了(第一次)‘弭兵之会’,双方都派出代表参与了这次盟誓,宣布两国之间正式停战,共同维护诸侯之间的友好关系。

与楚国‘弭兵’停战,这是晋厉公为了腾出手来对付西边的秦国,所采取的暂时稳住楚国手段;因此,晋厉公对晋楚‘休兵盟约’一事非常地重视,在两国达成盟誓后,还曾特地宣召鲁、郑、卫等盟友的国君在琐泽(河北邯郸大名县)进行会面,亲自向他们宣读了晋楚‘弭兵之会’的盟辞,又特别告诫他们务必要遵守这个盟约;而另一方的楚国也将‘弭兵之会’的结果转告给了自己的盟友,即蔡、许、陈等诸侯国,一样要求他们遵守‘弭兵盟约’。

但晋、楚两个霸主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暂时选择休战以恢复国力,以图日后再行争霸,可他们的盟友(小弟)们却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个盟约;就在(第一次)‘晋、楚弭兵之会’结束之后不到两年,晋国的盟友郑国就以当年发生的‘公子班作乱’之事为借口,于周简王八年(前578年)八月两次出兵讨伐楚国的盟友许国,再次挑起了两个阵营之间的战争。

而郑国伐许之事,都是由两国间当年的一桩旧怨所引起的——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年)六月,因为相互生怨、互相提防,所以发生了‘郑、许争讼’之事,许国国君许灵公跑到楚国郢都,向盟主楚共王告发了郑国国君郑悼公;而这桩诸侯之间的‘告黑状事件’,不但让郑悼公受到了楚共王的斥责和羞辱,就连随自己一起去楚国进行分辨解释的郑大夫皇戌和司马子国(即公子发,郑国七穆之一,郑悼公的叔父)都被楚国给扣押在郢都了,郑国的颜面因此丧尽。所以,被许国打了脸的郑悼公才在一气之下,由归附楚国而改投了晋国。

而根据其他史书的记载,当时的郑国公子、现任的郑国国君(指周简王八年时在位的郑国国君)——郑悼公之弟郑成公‘睔’,在许灵公前往楚国控告郑国时,曾受兄长郑悼公的委派,作为‘争辩’使者前往楚国,去向楚共王进行申辩和争讼;不过,和《左传》中记载的是由皇戌、子国出面争讼的结果一样,公子睔的申辩还是没有成功,楚共王相信了许灵公之说,囚禁了郑国公弟‘睔’。

后来,经过郑国君臣的不懈努力、和大量的金帛进献说合之后,公子睔才被从楚国放了回来;虽然是楚人软禁的自己,但楚国势大,且将来或许还有结盟的可能,因此公子睔不敢也不能去忌恨楚人;但那个打小报告、告黑状的许灵公,公子睔可是记得牢牢地,将来有机会的话,公子睔一定要向许国施加报复、报仇雪恨。

但郑、许两国的交恶,究其最初的原因,其实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当初,在‘春秋小霸’郑庄公在位时期,因为垂涎临近的国家——许国的田地、领民,所以郑庄公故意找了一个借口,以许国不听天子号令为理由,联合了鲁隐公、齐僖公攻打许国。

许国势单力薄,打不过三国联军,因此毫无意外地战败了;败阵之后,许国国君许庄公只得弃国逃到了卫国去躲避,后来许庄公也死在了卫国,许国的国土几乎都处于被郑国军队占领的状态,实际上已经濒临灭国的边缘了。

幸好在这不久之后,准备强行吞并许国的郑庄公因病去世了,许国总算逃过一劫;而郑庄公刚死,郑国很快就陷入了诸公子内讧争位的混乱局面中,许国的继任国君许穆公在齐国的帮助下,趁机返回国内,驱逐了占领国家的郑军,恢复了许国社稷。

但许国虽然成功复国,可之后的历任郑国国君都对许国不死心,总想着再次出兵吞并许国;就这样,两国之间的仇恨一代代的结了下来,最终也就有了后面许灵公到楚共王面前‘告黑状’、指责郑悼公的‘攻讦’之举;倒霉的郑悼公也因此被盟主楚共王加斥责、并囚禁了他身边的大夫作为惩罚(也有一说,楚共王是囚禁了郑悼公的弟弟公子睔——也就是后来的郑成公)。

周简王元年(前585年)六月,在位两年的郑悼公去世;因为郑悼公无后,所以他的弟弟‘公子睔’继承了兄长的郑伯之位,这就是郑国第十三位、第十五任国君——郑成公。

郑成公继位之后,一心想要对付‘告密者’许灵公,出兵伐许、为国家和自己‘讨还公道’;但此时的郑国已经归附于晋国联盟中(就是和楚国绝盟了),所以自认为丢了面子的楚国深恨于郑国的背盟,两年之中年年出兵攻郑,每一次郑国都是靠着晋军的南下救援来为自己解围;所以,郑成公目前确实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和许国再打一次擂台。

后来,晋景公迁都新田,并与栾氏、中行氏设计诛灭了晋国权臣赵氏(大宗);而盟主的国内出了这样大的乱子,让郑成公的心思马上就活络起来;趁着晋国发生内讧、顾不上对外控制的时机,郑成公于周简王四年(前582年)二月,偷偷地前往邓地(河南漯河偃城县),和楚共王的代表:楚国公子成举行会面,恢复了两国之间的交往。不过,郑成公当时还是留了一个心眼,没有与楚国的代表立即进行盟誓,而是仅仅在口头上应诺,两国先期互通往来、分享消息而已。

郑成公这种背着盟主(大哥),偷偷地在私下里与楚国接触的‘叛盟’之事,很快就被晋景公所得知;对郑成公这种反复骑墙、吃里扒外的背叛行为,晋景公自然是勃然大怒,厌恶叛徒(郑成公)之心至极,因此晋景公决心寻找一个机会,找郑成公好好地算一算账。

周简王四年(前582年)秋,郑成公因事要前往晋国朝觐盟主晋景公,于是率亲信近臣等离开了国都新郑,向晋都新田进发;而郑成公才才刚刚离开郑国,抵达晋国的铜鞮(山西长治沁县)时,早有准备的晋景公就派出军队直接将郑成公就地擒拿,并押回新田,关在监室之中;郑国因此暂时失去了国君。

将郑成公扣押下狱之后,余怒未消的晋景公马上派中军将栾书率军伐郑,借此来警告、敲打其他的盟国(小弟)——背叛盟主的下场,就是郑国这个样子。

此时,郑国执政的卿士子良、子罕(都是七穆成员之一,郑成公的叔父)等人为了向晋国赔罪、并请求晋景公释放国君,于是派郑国大夫伯蠲前往晋国,向晋景公当面道歉和请和,请求盟主能原谅郑国的过错,放郑成公回国;假如盟主原谅了郑国的话,那么郑国保证将断绝和楚国的私下来往,继续留在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盟之中。

怒气不减的晋景公并没有接受伯蠲的道歉,且有故意将事态闹大,以此来威胁、震慑挖自己墙脚的楚国的意思;于是,晋景公不顾当时的外交礼仪,下令将前来请和的郑国使者伯蠲給处死,以此来惩罚郑国的背叛盟主行为。

而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基本上重新拉拢到郑国归附的楚国,得知晋国扣押了郑成公、又杀了郑国的请和使者之后,当然不能坐视此事不管(郑国国君被晋国扣押、使者被诛杀,这就是楚国和晋国开战的借口);因此,楚国就准备出兵干涉、和晋国再打一架。但楚共王为人比较‘憨厚’(或者说迂腐),不想因为自己的‘偷偷挖墙脚’这种上不了台面的做法,和晋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那样的话,楚国所自我标榜的‘大国风度’可就被公开打脸了。

于是,周简王四年(前582年)年底,楚共王楚国命令尹子重率军出征,先后入侵了晋国的盟友陈国、莒国,以此警告、威胁晋国,让郑成公得以被释放(至于这么做有没有效果、郑成公会不会被释放,楚共王可就不管了,反正‘援郑’的态度已经表现出来了)。

就在楚军伐陈、莒两国之时,晋景公在某次视察国都新田的储存军需物资的官仓(军府)中,无意中与关押在此的楚国‘郧公’钟仪相遇,由此引出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两年之前、也就是周简王二年(前584年),楚国在出兵伐郑时(那时郑国刚刚归附于晋国,所以楚国要伐郑),被郑国大夫共仲和侯羽率军击败,而在汜地为全军后卫、掩护全军撤退的的楚军将领、‘郧公’钟仪也被郑军俘获,然后被当做了‘战利品’,由郑成公进献给了率军前来救郑的盟主晋景公;而之后晋军在撤军时,也将钟仪一并带回了国都新田,并囚禁在军府的仓库内,至此已经当了整整两年的‘晋囚’。

在遇见钟仪、并与他进行交谈中,晋景公十分欣赏他的风度和学识,因此谈话过程很愉快;而此时的晋景公,已经有意与楚国缓和关系了。

于是,在和钟仪结束谈话之后,晋景公便召见了上军将士燮,并把自己和钟仪的对话转告给了士燮,想听听士燮对此事的看法。

听完国君的转述之后,士燮也很是赞扬钟仪的风度,说他是个有品德的高尚君子,还劝晋景公就此将他释放回楚国,让他作为两国间的使者,来促成晋楚之间的缓和重新开展友好交往。

晋景公听从了士燮的建议,不久后便释放了钟仪,让他返回楚国,充当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和议谈判使者。

钟仪返回楚国之后,向楚共王原原本本地奏报了晋景公有意与楚国缓和关系、相互之间休兵的愿望;楚共王求之不得,因此委派楚太宰子商(公子辰)前往晋国,响应晋景公的休兵建议。周简王五年(前581年)六月,诸侯霸主、晋国国君晋景公去世(具体去世过程,以后再详细介绍),晋太子州蒲继位,即晋国第二十七任晋侯——晋厉公;晋国的历史进程进入到了新的一章。

晋景公在位时,非常重用和信任为自己出谋划策、屡献妙计的大夫伯宗;而得到国君重用的伯宗也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毫无保留地全部贡献出来,为晋国、为晋景公谏言忠谋、排忧解难。

现在,欣赏伯宗的晋景公突然去世了,晋太子州蒲在首席执政卿士——中军将兼执政大夫栾书和次卿、中军佐荀庚(中行庚)的拥戴下,顺利地继承了晋国国君之位,晋国有了新的国君,之前在朝堂上风光无限的伯宗,可就没有那么‘意气风发’了。

新君晋厉公和伯宗并没有多少私人交情,也就是普通的君臣关系而已;因此晋厉公继位后,老臣伯宗在晋国朝堂上的地位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和冷落;但此时的晋厉公,以及其他侈卿家族的关注重点还在外部的强敌——秦国、楚国身上,对于一个半过气的老臣(伯宗),说实话晋厉公和侈卿们还真没有多少在意、重视的态度。

一般情况下,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伯宗就应该识相知趣,自己主动告老算了(或者收敛锋芒、低调做人);但伯宗过去的仕途实在是太顺利、平坦了,心中的这个‘自得、自傲’之气还是没能及时转过弯来;晋厉公继位后的伯宗,管不住自己那张‘伶牙俐齿’的嘴,在物是人非的朝堂上依旧凭借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眼界、见识’,不断地对晋国诸多的内政外交军事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又不识君臣等级身份,对新君晋厉公多次进谏劝告,让他着重注意某些‘位高权重’的侈卿家族(就是在暗郤氏家族)。

这么不知道低调、收敛的做法和态度,让晋厉公越来越讨厌伯宗;最后,伯宗终于因此倒了大霉,连带着命都丢掉了,其家族也从晋国的朝堂上消失不见(还好,他儿子流亡出外,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出仕,并给晋国造成了莫大的麻烦)。

而让伯宗倒霉丧命的直接原因,就是晋国目前的盟友郑国在没得到盟主的同意下悍然出兵伐许、因此引起了南方霸主楚国的干涉,楚共王出兵伐郑;之后,晋国朝堂上君臣商议、争论是否马上出兵援郑时,参会的伯宗故态萌发,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惹得晋厉公和其他卿士怒火冲天。

另外,在此前后的时间内,伯宗还有意无意地再三劝告晋厉公,要国君小心提防手握大权的同族(也就是郤氏),结果对伯宗心怀不满的晋厉公却将这些话故意在私下告诉了郤氏;‘三郤’在恼怒愤恨之下,出面诬陷伯宗有‘通楚’嫌疑,外加藐视国君、诽谤朝政、诋毁重臣。

最终,伯宗被晋厉公联手‘三郤’给逮捕下狱、多加羞辱;伯宗不甘受辱,在超强自尊心的驱使下,主动自杀在狱中,晋国伯氏从此退出了母国(晋国)的政治舞台(当然,伯宗的子孙得以流亡、幸存,后来还在其他的国家翻云覆雨、大显身手,这都是后话了)。

伯宗后续的故事,暂时放到一边,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导致他最终被杀的‘郑、许两国交恶’之事的缘由。其过程其实是这样的————当初,晋、楚两国在宋国正卿华元的斡旋调解下,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年)五月在宋都商丘达成了(第一次)‘弭兵之会’,双方都派出代表参与了这次盟誓,宣布两国之间正式停战,共同维护诸侯之间的友好关系。

与楚国‘弭兵’停战,这是晋厉公为了腾出手来对付西边的秦国,所采取的暂时稳住楚国手段;因此,晋厉公对晋楚‘休兵盟约’一事非常地重视,在两国达成盟誓后,还曾特地宣召鲁、郑、卫等盟友的国君在琐泽(河北邯郸大名县)进行会面,亲自向他们宣读了晋楚‘弭兵之会’的盟辞,又特别告诫他们务必要遵守这个盟约;而另一方的楚国也将‘弭兵之会’的结果转告给了自己的盟友,即蔡、许、陈等诸侯国,一样要求他们遵守‘弭兵盟约’。

但晋、楚两个霸主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暂时选择休战以恢复国力,以图日后再行争霸,可他们的盟友(小弟)们却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个盟约;就在(第一次)‘晋、楚弭兵之会’结束之后不到两年,晋国的盟友郑国就以当年发生的‘公子班作乱’之事为借口,于周简王八年(前578年)八月两次出兵讨伐楚国的盟友许国,再次挑起了两个阵营之间的战争。

而郑国伐许之事,都是由两国间当年的一桩旧怨所引起的——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年)六月,因为相互生怨、互相提防,所以发生了‘郑、许争讼’之事,许国国君许灵公跑到楚国郢都,向盟主楚共王告发了郑国国君郑悼公;而这桩诸侯之间的‘告黑状事件’,不但让郑悼公受到了楚共王的斥责和羞辱,就连随自己一起去楚国进行分辨解释的郑大夫皇戌和司马子国(即公子发,郑国七穆之一,郑悼公的叔父)都被楚国给扣押在郢都了,郑国的颜面因此丧尽。所以,被许国打了脸的郑悼公才在一气之下,由归附楚国而改投了晋国。

而根据其他史书的记载,当时的郑国公子、现任的郑国国君(指周简王八年时在位的郑国国君)——郑悼公之弟郑成公‘睔’,在许灵公前往楚国控告郑国时,曾受兄长郑悼公的委派,作为‘争辩’使者前往楚国,去向楚共王进行申辩和争讼;不过,和《左传》中记载的是由皇戌、子国出面争讼的结果一样,公子睔的申辩还是没有成功,楚共王相信了许灵公之说,囚禁了郑国公弟‘睔’。

后来,经过郑国君臣的不懈努力、和大量的金帛进献说合之后,公子睔才被从楚国放了回来;虽然是楚人软禁的自己,但楚国势大,且将来或许还有结盟的可能,因此公子睔不敢也不能去忌恨楚人;但那个打小报告、告黑状的许灵公,公子睔可是记得牢牢地,将来有机会的话,公子睔一定要向许国施加报复、报仇雪恨。

但郑、许两国的交恶,究其最初的原因,其实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当初,在‘春秋小霸’郑庄公在位时期,因为垂涎临近的国家——许国的田地、领民,所以郑庄公故意找了一个借口,以许国不听天子号令为理由,联合了鲁隐公、齐僖公攻打许国。

许国势单力薄,打不过三国联军,因此毫无意外地战败了;败阵之后,许国国君许庄公只得弃国逃到了卫国去躲避,后来许庄公也死在了卫国,许国的国土几乎都处于被郑国军队占领的状态,实际上已经濒临灭国的边缘了。

幸好在这不久之后,准备强行吞并许国的郑庄公因病去世了,许国总算逃过一劫;而郑庄公刚死,郑国很快就陷入了诸公子内讧争位的混乱局面中,许国的继任国君许穆公在齐国的帮助下,趁机返回国内,驱逐了占领国家的郑军,恢复了许国社稷。

但许国虽然成功复国,可之后的历任郑国国君都对许国不死心,总想着再次出兵吞并许国;就这样,两国之间的仇恨一代代的结了下来,最终也就有了后面许灵公到楚共王面前‘告黑状’、指责郑悼公的‘攻讦’之举;倒霉的郑悼公也因此被盟主楚共王加斥责、并囚禁了他身边的大夫作为惩罚(也有一说,楚共王是囚禁了郑悼公的弟弟公子睔——也就是后来的郑成公)。

周简王元年(前585年)六月,在位两年的郑悼公去世;因为郑悼公无后,所以他的弟弟‘公子睔’继承了兄长的郑伯之位,这就是郑国第十三位、第十五任国君——郑成公。

郑成公继位之后,一心想要对付‘告密者’许灵公,出兵伐许、为国家和自己‘讨还公道’;但此时的郑国已经归附于晋国联盟中(就是和楚国绝盟了),所以自认为丢了面子的楚国深恨于郑国的背盟,两年之中年年出兵攻郑,每一次郑国都是靠着晋军的南下救援来为自己解围;所以,郑成公目前确实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和许国再打一次擂台。

后来,晋景公迁都新田,并与栾氏、中行氏设计诛灭了晋国权臣赵氏(大宗);而盟主的国内出了这样大的乱子,让郑成公的心思马上就活络起来;趁着晋国发生内讧、顾不上对外控制的时机,郑成公于周简王四年(前582年)二月,偷偷地前往邓地(河南漯河偃城县),和楚共王的代表:楚国公子成举行会面,恢复了两国之间的交往。不过,郑成公当时还是留了一个心眼,没有与楚国的代表立即进行盟誓,而是仅仅在口头上应诺,两国先期互通往来、分享消息而已。

郑成公这种背着盟主(大哥),偷偷地在私下里与楚国接触的‘叛盟’之事,很快就被晋景公所得知;对郑成公这种反复骑墙、吃里扒外的背叛行为,晋景公自然是勃然大怒,厌恶叛徒(郑成公)之心至极,因此晋景公决心寻找一个机会,找郑成公好好地算一算账。

周简王四年(前582年)秋,郑成公因事要前往晋国朝觐盟主晋景公,于是率亲信近臣等离开了国都新郑,向晋都新田进发;而郑成公才才刚刚离开郑国,抵达晋国的铜鞮(山西长治沁县)时,早有准备的晋景公就派出军队直接将郑成公就地擒拿,并押回新田,关在监室之中;郑国因此暂时失去了国君。

将郑成公扣押下狱之后,余怒未消的晋景公马上派中军将栾书率军伐郑,借此来警告、敲打其他的盟国(小弟)——背叛盟主的下场,就是郑国这个样子。

此时,郑国执政的卿士子良、子罕(都是七穆成员之一,郑成公的叔父)等人为了向晋国赔罪、并请求晋景公释放国君,于是派郑国大夫伯蠲前往晋国,向晋景公当面道歉和请和,请求盟主能原谅郑国的过错,放郑成公回国;假如盟主原谅了郑国的话,那么郑国保证将断绝和楚国的私下来往,继续留在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盟之中。

怒气不减的晋景公并没有接受伯蠲的道歉,且有故意将事态闹大,以此来威胁、震慑挖自己墙脚的楚国的意思;于是,晋景公不顾当时的外交礼仪,下令将前来请和的郑国使者伯蠲給处死,以此来惩罚郑国的背叛盟主行为。

而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基本上重新拉拢到郑国归附的楚国,得知晋国扣押了郑成公、又杀了郑国的请和使者之后,当然不能坐视此事不管(郑国国君被晋国扣押、使者被诛杀,这就是楚国和晋国开战的借口);因此,楚国就准备出兵干涉、和晋国再打一架。但楚共王为人比较‘憨厚’(或者说迂腐),不想因为自己的‘偷偷挖墙脚’这种上不了台面的做法,和晋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那样的话,楚国所自我标榜的‘大国风度’可就被公开打脸了。

于是,周简王四年(前582年)年底,楚共王楚国命令尹子重率军出征,先后入侵了晋国的盟友陈国、莒国,以此警告、威胁晋国,让郑成公得以被释放(至于这么做有没有效果、郑成公会不会被释放,楚共王可就不管了,反正‘援郑’的态度已经表现出来了)。

就在楚军伐陈、莒两国之时,晋景公在某次视察国都新田的储存军需物资的官仓(军府)中,无意中与关押在此的楚国‘郧公’钟仪相遇,由此引出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两年之前、也就是周简王二年(前584年),楚国在出兵伐郑时(那时郑国刚刚归附于晋国,所以楚国要伐郑),被郑国大夫共仲和侯羽率军击败,而在汜地为全军后卫、掩护全军撤退的的楚军将领、‘郧公’钟仪也被郑军俘获,然后被当做了‘战利品’,由郑成公进献给了率军前来救郑的盟主晋景公;而之后晋军在撤军时,也将钟仪一并带回了国都新田,并囚禁在军府的仓库内,至此已经当了整整两年的‘晋囚’。

在遇见钟仪、并与他进行交谈中,晋景公十分欣赏他的风度和学识,因此谈话过程很愉快;而此时的晋景公,已经有意与楚国缓和关系了。

于是,在和钟仪结束谈话之后,晋景公便召见了上军将士燮,并把自己和钟仪的对话转告给了士燮,想听听士燮对此事的看法。

听完国君的转述之后,士燮也很是赞扬钟仪的风度,说他是个有品德的高尚君子,还劝晋景公就此将他释放回楚国,让他作为两国间的使者,来促成晋楚之间的缓和重新开展友好交往。

晋景公听从了士燮的建议,不久后便释放了钟仪,让他返回楚国,充当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和议谈判使者。

钟仪返回楚国之后,向楚共王原原本本地奏报了晋景公有意与楚国缓和关系、相互之间休兵的愿望;楚共王求之不得,因此委派楚太宰子商(公子辰)前往晋国,响应晋景公的休兵建议。


  (https://www.02sw.net/3222_3222719/5163877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