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蛊士小说最新章节 > 第14章盟友之人

第14章盟友之人


  

周简王四年(前582年)年的年底,因为晋景公扣押了前往新田朝见自己的郑国国君郑成公,又不听解释、杀了郑国派来的‘请和使者’伯蠲,所以已经和郑国有了私下‘互通往来约定’的楚国立即做出了反应——不能对此事坐视不管,要出兵向晋国示威,警告晋国不得肆意行事。

当然,楚军出兵的目的,并不是要直接和晋国干一架,那样事情就闹大了;楚共王的意思,是让楚国命令尹子重率军出征,去攻打晋国的盟友陈国、莒国,以此来警告和威胁晋国,迫使晋景公释放被扣押的郑成公;至于楚军的出战有没有实际效果,晋国会不会释放郑成公,那楚共王可就管不着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正好以这个借口继续出兵北上‘争霸’。

就在楚军北上伐陈、莒两国,向晋国示威的同时,晋景公在视察国都的储有军需物资的官仓(军府)时,无意之中与两年之前(周简王二年,即前584年)在楚、郑‘汜地之战’中被郑军所俘获、后来又被郑国转交给晋国关押的楚国将领、‘郧公’钟仪偶然相遇,并由此引出了两人之间的对话。

在与身为‘晋囚’的钟仪的交谈中,晋景公对他的风度和学识很钦佩,又赞赏钟仪的‘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态度,谈话的过程很是愉快;当时,晋景公已经有意与楚国缓和关系,暂时中止‘争霸战争’,于是就准备释放钟仪,让他作为使者,回国去和楚共王汇报此事。

于是,在和钟仪结束了谈话之后,晋景公在命人重新安排钟仪的居所、饮食待遇,不将其视为囚徒看待后,又马上召见了上军将士燮,把自己和钟仪的对话原原本本地转告给了士燮,想听听士燮对此事的看法。

了解到国君和钟仪的谈话内容后,士燮也很赞扬钟仪的风度学识,认为他是一个有品德、忠君爱国的君子;之后士燮还主动迎合晋景公的想法,劝国君将钟仪释放回国,用他来作为两国之间的‘和谈联系’使者,以促成晋、楚两国之间的缓和关系,重新开展晋楚之间的正常交往。

晋景公本来就是这个意思,在士燮再次做出‘与楚和议’的建议后,晋景公便在不久后释放了钟仪,请他作为‘和谈使者’返回楚国,充当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和议沟通人。

钟仪从晋国返回楚国之后,就立即向楚共王奏报了晋景公有意与楚国缓和关系、两国就此休兵、恢复正常关系的愿望;楚共王自然是求之不得,于是委派楚太宰子商(公子辰)作为使者前往晋国,参见晋景公并商议具体的‘休兵讲和’计划。

但晋楚即将和谈的时候,楚军主力还在令尹子重的带领下,远在北方进行作战;因为当时的条件落后,信息的传递速度也过于缓慢,因此当钟仪被晋景公释放回国、向楚共王汇报晋国有意进行和议、而楚共王也响应晋景公的提议、派出太宰子商出使晋国时,率军出征讨伐陈、莒两国的楚令尹子重并没有及时收到‘楚、晋即将和议’的消息,还在按原计划攻伐陈国。

但楚军的伐陈之役进展缓慢,很久都没能取得实际战果;为了尽快落实此次出征的既定目标,子重自行改变了楚军进攻的方向,从陈国撤军,转道向莒国发起了进攻,首攻渠丘城(山东日照莒县)。

直到楚军气势汹汹地杀来之时,毫无防备的莒国国君莒渠丘公这才想起来一年多前,晋国大夫巫臣(楚国叛臣、此时已经带着老婆夏姬改投了晋国)路过莒国时,曾对自己说过的“城防太破,需要修缮”的好心建议了。

可当时的莒渠丘公,非但对巫臣的好心建议不予重视,还满不在乎地反驳巫臣说——自己的国家地处偏僻的蛮夷之地,没有谁会把莒国作为觊觎和攻击的目标,您太过虑了;可此时,远道而来的楚军却偏偏杀到了莒国这个‘偏僻蛮荒之地’,兵临渠丘城下;面对如此危急糟糕的局面,莒渠丘公悔之晚矣!

因为莒国长期疏于防备、且城池都是破旧不堪,所以莒渠丘公目前所居住的渠丘城被远道而来的楚军一战而攻破,莒渠丘公只得狼狈地逃往莒国国都莒城(也在莒县境内)避难。

可楚军在攻打渠丘城时,也遭遇了不小的损失——不但攻城的士卒多有伤亡,就连楚军前锋将领公子平也因为轻敌冒进、一时不慎,在攻城时被守城的莒军所俘获;后来,莒渠丘公撤离渠丘城时,被俘的公子平也被一并带往莒城关押。

此后,楚军主帅子重率军继续追击,赶到了莒城之外;因为担心公子平的安危,子重便特地派使者进入了莒城,给莒渠丘公送信说:

“请您不要杀死公子平,我愿意归还在渠丘俘获的莒人,以此作为交换。”

但还在被楚军追杀的莒渠丘公,此时的脑子恐怕进了水,不知为何偏偏不听子重的建议,还赌气将公子平给公开处死了;这一下,颜面尽失的子重被彻底激怒了,大怒之下率军对莒城发动了更猛烈的攻击。

莒城和渠丘城一样,城墙也是破旧不堪、防备工事极不齐整,因此城中的莒军抵挡不住楚军的猛攻,不久之后莒城也宣告陷落;莒渠丘公在无奈之下,只好又率残部逃离了莒城,躲到郓城(山东菏泽恽城县),以避开楚军的继续追击。

莒渠丘公从莒城逃跑之后,愤怒的子重依旧不肯罢休,继续率军尾随追击,一直追到了郓城;然后,子重又马不停蹄地发起了攻城;郓城和渠丘、莒城一样,也是城池不修、工事不备,所以毫无例外地被楚军给顺利攻克;就这样,仅仅十二天之内,莒国的三座最重要的城池都被远道而来的楚军所攻克。

郓城失陷之后,倒霉的莒渠丘公只得再次弃城逃亡;不过,这时候的莒国已经没有值得坚守的城邑了(莒国也只有郓城、渠丘、莒城这三座称得上‘城’的城邑,其他的大都是‘土围子’一类的简易居民点)。

因此,失去了所有倚仗的莒渠丘公,只能带着寥寥无几的随从,在漫无目的的野外四处流浪,处境狼狈落魄得很(也不知这时候的莒渠丘公,会不会想起当年巫臣过莒时,对他的建议和忠告。)

对此次楚军伐莒之经过,左丘明在《左传.成公九年》一篇中,发表了饱含深意的评价——“只有简陋的城防却不设防备,这是罪中的大罪;提高警惕防备意外,这是善中的大善。莒国就是因为依仗它简陋的城防而不修缮城郭,这才导致在十二天内就被楚军攻克了三个城邑,这都是由于没有做好防备的缘故!

《诗经》中说‘虽然有了丝、麻这样的好原料,也不要丢掉菅蒯这样的杂草(这些材料都可以编织鞋履);虽然有了姬、姜两姓的绝色美人,也不要放弃容颜平常的女子;即使是品德高尚、见识过人的君子,也有缺此少彼的时候。’这说的就是充足的防备永远不能停止。”

《左传.成公九年》——君子曰:“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浃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无备也夫!《诗》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匮。’言备之不可以已也。”

两千年前先贤们的见识,不是后人所能轻易超越和臧否的,在此谨记谨记!

后续故事——虽然子重率军顺利地夺取了莒国三城,还赶走了脑袋进水的莒渠丘公,莒国的宗庙社稷基本上可以说已经被楚军给灭了,莒国实际上已经亡国。

但莒国的位置,距离楚国本土实在是太远了,楚人要想长久地掌握距离这么远的土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且,楚军灭莒、占据此地之后,非常容易遭到临近的诸侯大国——齐国、鲁国的忌惮和反对,甚至会直接出兵干预;那样的话,楚军灭莒可就得不偿失了。

并且,就在子重攻伐莒国、赶走了莒渠丘公的同时,在晋国当了两囚徒的钟仪已经被晋景公释放、返回了楚国,并在随后向楚共王奏报了晋国有意缓和晋、楚关系的消息;经过一段时间的传递,这个消息终于传到了子重的军中。

而为了配合国君与晋国和议行动,子重便就坡下驴、顺势放了流亡在外的莒渠丘公一马,宣布楚军将从渠丘、莒城、郓城三城撤军,将这三座城邑还给了已经失国的莒人。随后,子重便从莒国撤军回国了(当然,大量从莒国搜刮来的战利品,子重可不会留给莒渠丘公的)。

而直到楚军撤离三城后多日,流亡避难在外、狼狈不堪的莒渠丘公这才战战兢兢地从野地里返回了国都莒城,重新修筑、恢复了莒国的宗庙和社稷;就是不知道回到莒城的莒渠丘公,以后还会不会再重蹈覆辙、麻痹大意,把修筑城池、完善工事这些国家防卫之事不放在心上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特别的莒国番外知识告诉大家————此时的莒国国君,其称呼为“渠丘公”(身后的称呼,这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直接引用了),与其国家中的城池名‘渠丘城’一致,而与中原其他诸侯国、以及楚国这样的南方国家的国君名号不太一样;中原诸国和楚国的国君,都是(在身后)称‘谥号’,比如文公、武公、庄公、献公、桓公;当然,楚国则是自称某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当初,莒渠丘公在和晋国使臣巫臣交谈时,自己都说明了这其中的原因——“敝国是地处偏僻简陋的蛮夷之国”,也就是莒国都自认是蛮夷国家了(莒国不是华夏国家,而是东夷民族所建立;其国君是嬴、己两姓)。

因此,莒国与中原诸夏国家的礼仪、风俗制度都不一样,其国君身后不加中原国家所惯有的‘谥号’,而是以国内地名为去世后的国君的称号。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莒国历代国君身后的称呼,都是以国内的地名为其称号,如在这之前的兹丕公,此时在位的渠丘公,后来继位的犂比公、著丘公、郊公、共公,等等(‘郊’、‘共’也是莒国的地名,虽然和中原诸侯国君的身后谥号有些相像,但完全不是一回事)。

晋楚争霸过程中的莒国番外篇讲完了,下一篇将继续为大家讲述晋国和楚国在和议进行中和达成后的故事(而郤氏和伯宗之间的轶事,还要往后再推一推)。周简王四年(前582年)年的年底,因为晋景公扣押了前往新田朝见自己的郑国国君郑成公,又不听解释、杀了郑国派来的‘请和使者’伯蠲,所以已经和郑国有了私下‘互通往来约定’的楚国立即做出了反应——不能对此事坐视不管,要出兵向晋国示威,警告晋国不得肆意行事。

当然,楚军出兵的目的,并不是要直接和晋国干一架,那样事情就闹大了;楚共王的意思,是让楚国命令尹子重率军出征,去攻打晋国的盟友陈国、莒国,以此来警告和威胁晋国,迫使晋景公释放被扣押的郑成公;至于楚军的出战有没有实际效果,晋国会不会释放郑成公,那楚共王可就管不着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正好以这个借口继续出兵北上‘争霸’。

就在楚军北上伐陈、莒两国,向晋国示威的同时,晋景公在视察国都的储有军需物资的官仓(军府)时,无意之中与两年之前(周简王二年,即前584年)在楚、郑‘汜地之战’中被郑军所俘获、后来又被郑国转交给晋国关押的楚国将领、‘郧公’钟仪偶然相遇,并由此引出了两人之间的对话。

在与身为‘晋囚’的钟仪的交谈中,晋景公对他的风度和学识很钦佩,又赞赏钟仪的‘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态度,谈话的过程很是愉快;当时,晋景公已经有意与楚国缓和关系,暂时中止‘争霸战争’,于是就准备释放钟仪,让他作为使者,回国去和楚共王汇报此事。

于是,在和钟仪结束了谈话之后,晋景公在命人重新安排钟仪的居所、饮食待遇,不将其视为囚徒看待后,又马上召见了上军将士燮,把自己和钟仪的对话原原本本地转告给了士燮,想听听士燮对此事的看法。

了解到国君和钟仪的谈话内容后,士燮也很赞扬钟仪的风度学识,认为他是一个有品德、忠君爱国的君子;之后士燮还主动迎合晋景公的想法,劝国君将钟仪释放回国,用他来作为两国之间的‘和谈联系’使者,以促成晋、楚两国之间的缓和关系,重新开展晋楚之间的正常交往。

晋景公本来就是这个意思,在士燮再次做出‘与楚和议’的建议后,晋景公便在不久后释放了钟仪,请他作为‘和谈使者’返回楚国,充当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和议沟通人。

钟仪从晋国返回楚国之后,就立即向楚共王奏报了晋景公有意与楚国缓和关系、两国就此休兵、恢复正常关系的愿望;楚共王自然是求之不得,于是委派楚太宰子商(公子辰)作为使者前往晋国,参见晋景公并商议具体的‘休兵讲和’计划。

但晋楚即将和谈的时候,楚军主力还在令尹子重的带领下,远在北方进行作战;因为当时的条件落后,信息的传递速度也过于缓慢,因此当钟仪被晋景公释放回国、向楚共王汇报晋国有意进行和议、而楚共王也响应晋景公的提议、派出太宰子商出使晋国时,率军出征讨伐陈、莒两国的楚令尹子重并没有及时收到‘楚、晋即将和议’的消息,还在按原计划攻伐陈国。

但楚军的伐陈之役进展缓慢,很久都没能取得实际战果;为了尽快落实此次出征的既定目标,子重自行改变了楚军进攻的方向,从陈国撤军,转道向莒国发起了进攻,首攻渠丘城(山东日照莒县)。

直到楚军气势汹汹地杀来之时,毫无防备的莒国国君莒渠丘公这才想起来一年多前,晋国大夫巫臣(楚国叛臣、此时已经带着老婆夏姬改投了晋国)路过莒国时,曾对自己说过的“城防太破,需要修缮”的好心建议了。

可当时的莒渠丘公,非但对巫臣的好心建议不予重视,还满不在乎地反驳巫臣说——自己的国家地处偏僻的蛮夷之地,没有谁会把莒国作为觊觎和攻击的目标,您太过虑了;可此时,远道而来的楚军却偏偏杀到了莒国这个‘偏僻蛮荒之地’,兵临渠丘城下;面对如此危急糟糕的局面,莒渠丘公悔之晚矣!

因为莒国长期疏于防备、且城池都是破旧不堪,所以莒渠丘公目前所居住的渠丘城被远道而来的楚军一战而攻破,莒渠丘公只得狼狈地逃往莒国国都莒城(也在莒县境内)避难。

可楚军在攻打渠丘城时,也遭遇了不小的损失——不但攻城的士卒多有伤亡,就连楚军前锋将领公子平也因为轻敌冒进、一时不慎,在攻城时被守城的莒军所俘获;后来,莒渠丘公撤离渠丘城时,被俘的公子平也被一并带往莒城关押。

此后,楚军主帅子重率军继续追击,赶到了莒城之外;因为担心公子平的安危,子重便特地派使者进入了莒城,给莒渠丘公送信说:

“请您不要杀死公子平,我愿意归还在渠丘俘获的莒人,以此作为交换。”

但还在被楚军追杀的莒渠丘公,此时的脑子恐怕进了水,不知为何偏偏不听子重的建议,还赌气将公子平给公开处死了;这一下,颜面尽失的子重被彻底激怒了,大怒之下率军对莒城发动了更猛烈的攻击。

莒城和渠丘城一样,城墙也是破旧不堪、防备工事极不齐整,因此城中的莒军抵挡不住楚军的猛攻,不久之后莒城也宣告陷落;莒渠丘公在无奈之下,只好又率残部逃离了莒城,躲到郓城(山东菏泽恽城县),以避开楚军的继续追击。

莒渠丘公从莒城逃跑之后,愤怒的子重依旧不肯罢休,继续率军尾随追击,一直追到了郓城;然后,子重又马不停蹄地发起了攻城;郓城和渠丘、莒城一样,也是城池不修、工事不备,所以毫无例外地被楚军给顺利攻克;就这样,仅仅十二天之内,莒国的三座最重要的城池都被远道而来的楚军所攻克。

郓城失陷之后,倒霉的莒渠丘公只得再次弃城逃亡;不过,这时候的莒国已经没有值得坚守的城邑了(莒国也只有郓城、渠丘、莒城这三座称得上‘城’的城邑,其他的大都是‘土围子’一类的简易居民点)。

因此,失去了所有倚仗的莒渠丘公,只能带着寥寥无几的随从,在漫无目的的野外四处流浪,处境狼狈落魄得很(也不知这时候的莒渠丘公,会不会想起当年巫臣过莒时,对他的建议和忠告。)

对此次楚军伐莒之经过,左丘明在《左传.成公九年》一篇中,发表了饱含深意的评价——“只有简陋的城防却不设防备,这是罪中的大罪;提高警惕防备意外,这是善中的大善。莒国就是因为依仗它简陋的城防而不修缮城郭,这才导致在十二天内就被楚军攻克了三个城邑,这都是由于没有做好防备的缘故!

《诗经》中说‘虽然有了丝、麻这样的好原料,也不要丢掉菅蒯这样的杂草(这些材料都可以编织鞋履);虽然有了姬、姜两姓的绝色美人,也不要放弃容颜平常的女子;即使是品德高尚、见识过人的君子,也有缺此少彼的时候。’这说的就是充足的防备永远不能停止。”

《左传.成公九年》——君子曰:“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浃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无备也夫!《诗》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匮。’言备之不可以已也。”

两千年前先贤们的见识,不是后人所能轻易超越和臧否的,在此谨记谨记!

后续故事——虽然子重率军顺利地夺取了莒国三城,还赶走了脑袋进水的莒渠丘公,莒国的宗庙社稷基本上可以说已经被楚军给灭了,莒国实际上已经亡国。

但莒国的位置,距离楚国本土实在是太远了,楚人要想长久地掌握距离这么远的土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且,楚军灭莒、占据此地之后,非常容易遭到临近的诸侯大国——齐国、鲁国的忌惮和反对,甚至会直接出兵干预;那样的话,楚军灭莒可就得不偿失了。

并且,就在子重攻伐莒国、赶走了莒渠丘公的同时,在晋国当了两囚徒的钟仪已经被晋景公释放、返回了楚国,并在随后向楚共王奏报了晋国有意缓和晋、楚关系的消息;经过一段时间的传递,这个消息终于传到了子重的军中。

而为了配合国君与晋国和议行动,子重便就坡下驴、顺势放了流亡在外的莒渠丘公一马,宣布楚军将从渠丘、莒城、郓城三城撤军,将这三座城邑还给了已经失国的莒人。随后,子重便从莒国撤军回国了(当然,大量从莒国搜刮来的战利品,子重可不会留给莒渠丘公的)。

而直到楚军撤离三城后多日,流亡避难在外、狼狈不堪的莒渠丘公这才战战兢兢地从野地里返回了国都莒城,重新修筑、恢复了莒国的宗庙和社稷;就是不知道回到莒城的莒渠丘公,以后还会不会再重蹈覆辙、麻痹大意,把修筑城池、完善工事这些国家防卫之事不放在心上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特别的莒国番外知识告诉大家————此时的莒国国君,其称呼为“渠丘公”(身后的称呼,这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直接引用了),与其国家中的城池名‘渠丘城’一致,而与中原其他诸侯国、以及楚国这样的南方国家的国君名号不太一样;中原诸国和楚国的国君,都是(在身后)称‘谥号’,比如文公、武公、庄公、献公、桓公;当然,楚国则是自称某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当初,莒渠丘公在和晋国使臣巫臣交谈时,自己都说明了这其中的原因——“敝国是地处偏僻简陋的蛮夷之国”,也就是莒国都自认是蛮夷国家了(莒国不是华夏国家,而是东夷民族所建立;其国君是嬴、己两姓)。

因此,莒国与中原诸夏国家的礼仪、风俗制度都不一样,其国君身后不加中原国家所惯有的‘谥号’,而是以国内地名为去世后的国君的称号。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莒国历代国君身后的称呼,都是以国内的地名为其称号,如在这之前的兹丕公,此时在位的渠丘公,后来继位的犂比公、著丘公、郊公、共公,等等(‘郊’、‘共’也是莒国的地名,虽然和中原诸侯国君的身后谥号有些相像,但完全不是一回事)。

晋楚争霸过程中的莒国番外篇讲完了,下一篇将继续为大家讲述晋国和楚国在和议进行中和达成后的故事(而郤氏和伯宗之间的轶事,还要往后再推一推)。


  (https://www.02sw.net/3222_3222721/5164266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