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重生之实业大亨小说阅读 > 第496章 另辟蹊径

第496章 另辟蹊径


  在九十年代,棉花收割机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俄罗斯。

  这倒不是因为德国或者日本没有生产棉花收割机的技术,而是因为欧洲和日本都不是棉花的产地,欧洲和日本的农机企业自然就不会去研发棉花收割机。

  以当时的世界工业格局,除了美国、欧洲和日本之外,其他地区的工业水平,很难去研发棉花收割机这种工业机械产品。

  农业领域当中,有两种大宗农作物,比较晚才进入到机械化耕种收割的时代,一种是菜籽,另一种就是棉花。因为这两种农作物都不太适合粗旷的收割方法。

  棉花是美国立国初期最重要的农作物,美国前一百年的历史,基本上就是种植棉花的血泪史。

  所以早在1850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美国人开始尝试用机械收割棉花。

  然而棉花的特点,也注定了机械收割的难度比较大。美国人整整研究了七十多年,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发明了商用的摘棉机器,只不过效率实在是不敢令人恭维。

  早期的采棉机,工作效率还不如人工采棉,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能节约人力。

  之后美国人又研究了五十年,终于做出了高效率的机械采棉机,到了1975年,美国人才实现了棉花收获的机械化。

  而当时正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都在较劲,既然美国人开始用棉花收割机了,那么苏联人也不能落后,于是苏联也加快了棉花收割机的研发,并且在1980年,也开始大规模推广和使用棉花收割机。

  但是那个时代的棉花收割机有两个缺点,一是出棉率低,大概只有七成左右;二就是含杂率高,因此会降低棉花的品质。

  大规模机械农业一直有个缺点,那就是产后损耗比较高。

  机器毕竟不是人的双手,在使用大型收割机的时候,必不可少的会损失一些损耗,粮食作物的损失会少一些,水果蔬菜的损失会大一些。

  后世的棉花收割机,出棉率能到90%以上,也就是损耗可以控制在10%以内,而在七八十年代棉花收割机刚刚出现的时候,损耗都是还在30%左右的。

  美国和苏联的耕地面积比较大,不夸张的说,人家地多的根本种不过来,损耗一点农产品,也觉得无所谓。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这种超过10%以上的损耗,绝对是农民伯伯承受不起的。

  另外机器收摘棉花,会造成大量的铃壳、断枝还有碎叶掺杂其中。所以当时机械化收割棉花,必须要再投资一大笔钱,配备棉花清理厂,去掉棉花里的各种杂质。

  美国人财大气粗可以这么玩,而中国人连棉花收割机都用不起,更别说再建一个棉花清理厂了。

  所以在八九十年代,棉花收割机并没有在中国推广使用。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的人力成本低。

  既然花钱可以雇人去采摘,出棉率高,还没有杂质,干嘛要去买昂贵的棉花收割机!

  每当九月份棉花收获的季节,全国各地前方新疆的列车上,都会挤满了彩棉大军,辛苦彩棉一个月,能赚到平时小半年的收入。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棉花收割机也变得越来越先进,不仅彩棉率提高,杂质率也大幅度降低,中国也开始使用起了棉花收割机。

  有些地方甚至是无人的棉花收割机,北斗卫星一定位,棉农用手指按几下手机,就能完成收割。

  未来生产棉花收割机的,也主要是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这三个国家。

  其中俄罗斯的棉花收割机,传承于苏联。苏联时期地域广袤,当时苏联所控制的中亚地区,是棉花的重要产地,苏联也有研发棉花收割机的必要性。

  后来苏联解体以后,单靠俄罗斯的产棉就比较少了,而且俄罗斯的棉花品质不高,还不如石化纤维,所以俄罗斯的棉花收割机就陷入到了停滞阶段。

  与之相比中国的棉花产量连年增加,对于棉花收割机的研发也开足了马力。

  中国国产的棉花收割机,跟美国的棉花收割机是有差异的。

  世界各地所耕种的棉花种类是不一样的,美国种的是比马棉、非洲种的是非洲棉,南美种的则是巴西棉,不同种类的棉花,采摘特性是不一样的。

  即便是同一品种的棉花,由于土壤、光照、雨水程度不同,长出来的也是有区别的。

  所以美国的那种大型棉花收割机,未必适合中国棉花的采摘。

  中国的棉花收割机,也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所研发的。

  国产棉花收割机使用的调解机械刀片,可以将各种棉桃中的籽棉彻底的分离出来,即便是棉桃没有完全成熟,或者棉桃水分含量不同,也没有问题。

  而且分离后的籽棉不会被打散,可以基本保持原状。

  在棉壳分离的过程当中,国产棉花收割机使用的并不是美国那种传统的分离传动结构,所以结构也要更加简单一些。

  机械设备当中,所使用的复杂结构越少,机械的稳定性就越高,也就越不容易出故障,因此国产棉花收割机的稳定性也要更高一些。

  国产棉花收割机,在后世已经是国家级的发明专利,专利权自然是国家的农机研究院所有。李卫东所看上的,也是这一套专利技术。

  九十年代的中国,棉花收割机还是一种冷门农业机械,没有农机企业生产,也没有农机企业研发。只有农机研究局这种公立性质的科研机构,才会关注这种产品。

  这也就意味着,李卫东想要做棉花收割机的话,没有人会跟李卫东竞争,这也算是另辟蹊径分大饼。

  趁着其他农机企业都没有意识到棉花收割机的市场前景,李卫东先把这个项目拿下来,等到以后其他企业发现棉花收割机能赚钱的时候,富康农机早就掌握了了核心技术。

  到时候随随便便申请几个专利,就能形成专利壁垒,去卡别人脖子。

  而且李卫东还不担心其他农机企业会做山寨,因为这是从农机研究院里得到的项目,国内的农机企业,要是敢去山寨农机研究院的科研成果,估计连产品都没法上市。

  ……

  李卫东提起棉花收割机的时候,对面的何大伯却是微微一皱眉头。

  “卫东,你说的这个棉花收割机,应该是个偏小众的农机吧?”何大伯开口问道。

  “何止是小众,国内压根就没有人在用这东西!目前使用棉花收割机的,主要是美国,其他几个棉花种植大国,基本上还是靠人力采摘棉花。”李卫东笑着答道。

  “是因为机器采摘的成本比较高么?”何大伯开口问。

  “外国的机器设备,卖的肯定死贵,不过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还有一点就是机器采摘的出棉率和品质率,都不如人工采摘。”李卫东开口答道。

  何大伯对这方面不太了解,反倒是旁边的何伯母开口说道:“我年轻的时候下乡插队,曾经中国棉花,这个棉花的采摘,的确跟有很大的讲究的……”

  何伯母介绍了一番后,何大伯终于明白了机械采摘棉花的难处。

  “照这么说,机械采摘棉花,浪费又多,又会降低品质,这种农机产品好像并不适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吧?”何大伯开口问道。

  “现在不适合,不代表以后不适合,而且棉花采摘就是那么一个月的时间,若是没有那么多人力的话,最终还是得依靠机器嘛!”李卫东开口答道。

  何大伯则回应道:“这样吧,一会吃完饭,我先帮你问问,看看农机研究院中有没有棉花收割机的相关研究。”

  中国曾经有一个农业机械工业部,专门负责国内的农机发展,这足以证明国家对于农机行业的重视。

  后来这个农机工业部,改名为第八机械工业部,再后来并入到第一机械工业部,也就是当时的农业机械总局。

  到了七十年中期,国家又成立了新的第八机械工业部,负责导弹工程。所以中国实际上是有过两个第八机械工业部

  到了七十年代末,农业机械总局也从第一机械工业部中独立出来,恢复了农业机械部的建制。

  直到八十年代,农业机械部再次与第一机械工业部合并,组建成为了机械工业部。

  何大伯作为机械工业部的领导,一个电话就问道了棉花收割机的研究情况。

  “行,我知道了。”何大伯放下电话,开口说道:“农机研究院那边,还真有一个项目组,在做棉花收割机的研发,据说负责这个项目的,还是个年轻的博士后。”

  “那研发的进程怎么样了?”李卫东开口问道。

  “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毕竟我对棉花收割机这种东西不太了解。”何大伯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不过我觉得,研发进度应该不会太顺利。

  我刚才说过,负责这个项目的是个年轻的博士后,农机研究院里申请科研经费,多少也是会排资论辈的,年轻人得到的经费应该不会太多。

  另外棉花收割机产生的浪费比较大,不太适合我们现在的国情,我估计这个项目的研发,应该也不会得到太多的支持。”

  李卫东点了点头:“这个能够理解,国家毕竟是资源有限,好钢得用在刃上!”

  “所以卫东啊,你要是想做棉花收割机的这个项目,可是得三思而后行啊!虽说这个项目没有人跟你争,但这个项目也没啥利润。”何大伯说着拿起一块水果,塞到嘴里品味了一番。

  “我倒是觉得棉花收割机的前景非常的广阔,只要能提高出棉率,然后解决杂质过多的问题,就能够替代人工收割。”李卫东回答道。

  “但这需要后续大量的研发和投入。”何大伯一脸严肃接着说道;“你这些年也搞出过不少的新产品,知道研发这种事情是没个准数的,很可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都得不到结果。”

  “我明白,如果做这个项目的话,我自己还得贴不少的钱。”李卫东开口答道。

  “那你还愿意接下这个项目?你可别忘了,你这次是来分饼的,说白了是来拿好处的,闹了半天自己还得掏钱,而且结果也不一定能成功,这可是一笔赔本生意。你们资本家什么时候改做赔本生意了?”何大伯略带调侃的说道。

  李卫东则一脸正色的回答道:“咱们国家不可能一直穷下去,也不可能一直使用人力去采摘棉花,棉花使用大规模的机械采摘,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如果咱们自己不去做的话,以后被外国人抢了先,到时候这个市场又成了外国人的了!事关咱们国家十几亿老百姓穿衣服,可不能去依靠外国人!”

  ……

  中国的农业机械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而当时成立的,还有一个农业科学院农机研究所。

  后来两院合并,成立了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八十年代末,国家队科研体制进行改革,农机研究院便是试点单位,开始由单纯的科研院所,向科研经营型院所进行转变。

  以当时的国情,做科研根本就赚不到钱,一个科研院所,要是没有财政拨款,根本就活不下去。

  好在国家将农机局质量检验中心,放在了农机研究院,也就是说各个厂家的农机,如果想要投放到市场上去,就必须得经过农机研究院的检验,这也使得农机研究院有了经费来源。

  只不过科研这种东西,从来就没有嫌钱多的时候,通过农机质量检验获得的经费,显然不能满足各个科研项目的需求,于是科研经费紧张,也成了常态化。

  未来国家还会进行一些列的改革,农机研究院下属会有7家全资子公司、12家控股子公司和5家直属单位,外加是十二个基地和一个农机物流园,一年营收近百亿。

  这也使得农机研究院的科研经费变得富裕起来,农机研究院也变成了集科研开发与装备制造于一体的企业。

  九十年代农机研究院,显然没有这么财大气粗,经过几轮经费缩减后,各个项目都缺钱。

  倪贵林作为农机研究所的一个博士后,此时正惴惴不安的站在院长办公室的门前。

  此时的倪贵林,心中已然泛起一种大事不妙的感觉,他能够猜测到,自己所负责的项目,马上就要被砍掉了。

  倪贵林所负责的,正是棉花采摘设备的研发。

  这个项目刚刚被提出来的时候,就没有获得很广泛的认可,因为在领导看来,棉花收割机这种东西,并不是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有那么多人,根本用不着用机器来摘棉花。

  以当时的技术,美国的棉花收割机,采棉率虽然能够到达九成左右,但是杂质率偏高,却始终无法解决,就算是倪贵林延发出了跟美国一样的棉花收割机,但还得再建一个棉花清洗工厂才行。

  也正是因为这个项目不被看好,所以项目得到的资金非常有限,钱给的少,研发进度就比较慢,研发进度慢,钱给的就少,于是乎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近一段时间,研究院又开始缩减资金,倪贵林觉得,自己的这个项目,已经在劫难逃了!

  而在不久之前,倪贵林接到了院长的电话,让他去一趟院长办公室。

  倪贵林瞬间意识到,死刑的宣判终于来了!

  


  (https://www.02sw.net/3261_3261077/66733854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