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过盈装配!
冷冰冰的金属零部件,充满质感的巨大炮闩,厚实且沉重的炮架结构,它静静立在那里,不声不响,不言不语,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气势。
或许,这大抵便是战争年代的军人,所需要的安全感。
给敌人送去毁灭与死亡,给战士送去胜利和希望。
“回转支承总成准备。”余华按照程序细心检查炮架结构零件,确认无误,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正声道。
回转支承,一种特殊结构的专用轴承,能够三百六十度旋转,并传动和固定,多功能多用途,首次进入世人视线正是诞生于一战期间的法制雷诺FT-17超轻型坦克,这是世界上首款安装旋转炮塔的坦克,而这款坦克可以旋转炮塔的原因,便是采用了回转支承轴承,可以随心所欲调整炮塔角度,全方位打击目标。
作为红牡丹榴弹炮作战的核心零部件,这款回转支承采用高硬度和高耐磨特性的特种钢材制造而成,工作寿命达一万小时,每八百小时加注一次润滑脂,旋转精度一角度,战斗固定精度一角分,工作温度区间为50℃——零下30℃,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战场环境的恶劣工况。
当然,如果是东三省地区的极端低温环境,则需要研制更为抗寒的特种润滑脂,以此满足东三省极寒天气的使用场景,不过对现阶段的八路军而言,进入东三省作战的事情太过遥远,当前红牡丹榴弹炮所装备的回转支承轴承各项性能指标已经够用。
经过专业培训的两名战士按照标准流程,推着重载平板运输车缓缓靠近一号装配点,运输车上面放着直径一米五重达四百多公斤的回转支承总成,整个总成已是装配完好的状态,内部充斥崭新的机械黄油,内外圈紧密连接,一个个采用耐磨钢材制成的滚珠点缀其中,构成精密且复杂的支承结构基础。
“吱!”运输车稳稳停在一号装配点待定区域。
随后,小型起重机运转,两名战士与之配合,使用吊装带绑好回转支承,将其稳稳吊起转移至装配点操作台,而后稳稳放下。
待回转支承总成准备就绪,余华点了点头,打出手势,周围待命的四名战士立即上前,使用吊装带绑好固定沉重的炮架基础,接着配合小型起重机,将炮架基础吊起,来到回转支承总成上方。
炮架基础缓缓下降,与回转支承不断靠近,四名战士辅助起重机操作员进行对接作业,确保两者之间的螺孔对接精准。
整个对接过程缓慢且小心,每个人额头渗出一层细汗,无比谨慎,生怕出现任何差错。
眼前的东西太过金贵,太过重要,他们没有资格犯错,更没有资格承担犯错的后果。
感受到大家的紧张,余华没有出声安抚,而是让其仔细体会这种紧张,进而从中学习。
搞军工生产可不是开玩笑的,生产阶段的任何差错,轻则导致集体资产遭受严重损害,重则前线部队战士作战失利甚至丢失性命。
军工人的脑子里,必须有一根紧绷且永远不能放松的弦。
对人而言,或许这很残忍,但别无他法。
待炮架基础与回转支承相距约五毫米左右,起重机悬停保持不同,四名战士前后配合细微调整两个部件之间的角度进行固定,经过余华检测确认无误,接着向起重机打出手势,随后,炮架基础缓缓落在回转支承总成表面。
三十六个螺孔精准对接。
对接完成,余华示意装配小组四名战士上螺丝,四人见状没有犹豫,立即忙碌起来,拿起扭矩扳手设置对应力矩,取出专属螺丝,按照规定进行上螺丝操作。
标准!
整个装配流程全部按照事先制定的《重炮标准装配手册》进行,严禁出现任何违反装配手册的装配操作或者个人行为。
作为后世者,余华深知标准化的重要性,老大哥传授了完整工业体系的本领,老美传授了标准化制度的秘籍,两者结合,这才成就了后世祖国的世界工厂之名,为强盛打下最为稳固的基础。
建立标准,拥有一切。
当然,这还谈不上正儿八经的标准化,余华所作所为,只为在根据地给标准化制度建立生根发芽的环境。
在余华安排之下,四名战士有条不紊紧固螺丝,将炮架基础牢牢固定于回转支承总成之上,完成这一步,整门火炮有了更为清晰的轮廓。
没有耽搁时间,余华和装配小组全体成员继续装配作业,一个又一个零部件装上红牡丹榴弹炮的身体之上,摇架,平衡机,方向机,高低机,光学火炮瞄准镜,角度表……
伴随着连接炮架底座的三角助锄和运动体总成装好,红牡丹榴弹炮的炮架完成总装,现如今,只剩最后一个核心零部件-炮身!
此时,时间已经不知过去了多久,火炮装配车间外面已是一片乌泱泱的人群,为首的正是教员和老总,一边抽烟一边聊着天,笑容满面的样子,左右是熟悉的八路军首长们,军工局负责人李强担任类似导游的工作,不断讲解火炮装配流程和每个零部件的作用。
人群热闹非凡,但却无人前来打扰余华。
所有人都明白此时此刻的重要性和意义,他们耐心等候,等候见证历史。
余华瞥了一眼外面,没有说话,目光紧紧凝视前方的红牡丹榴弹炮,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水,示意开工。
红牡丹的炮身部件较为简单,由105毫米23倍径身管、套筒和炮闩构成,并没有添加花里胡哨的火炮排烟装置和炮口制退器。
火炮排烟装置需要在炮管部位钻孔安装蓄气室,这个设计对身管质量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身管出现炸膛情况,并不适合牵引式榴弹炮。
至于炮口制退器更不需要了,这个零件的作用原理为通过降低管内膛压减少火炮后坐力,问题是红牡丹榴弹炮的双室液压制退机能够轻松抗住发射后坐力,压根不需要炮口制退器来降低膛压。
降低膛压意味着什么?
炮弹初速变小,射程缩短!
不好意思,咱要的就是大力威猛!
发射膛压越高越好,炮弹初速越高,射程越高,火力越猛!
600米每秒炮弹初速和900米每秒炮弹初速,完全是两个概念。
余华负责指挥,四名战士进行辅助操作,先将用于提高射击精度和寿命的锥形套筒小心装上炮架,由于重炮级身管自紧技术尚未突破,只能在火炮套筒这里下点功夫,将后世火炮采用的锥形套筒拿了过来。
锥形套筒的综合性能全面优于传统套筒,套筒本身从前往后逐渐变细,不仅更加轻便,同时还更为均匀的承受开火应力和热量。
炮闩之前已经装好,待安装完锥形套筒,余华来到零件台前,两米多长的火炮身管竖立固定,下方九十厘米部位放置于一个圆形金属器皿之中,直径比火炮身管略大。
整个人轻轻呼出一口气,接着打开液氮瓶,将无比昂贵的液氮倒入圆形金属器皿之中,白色极冷雾气弥漫四散,一股彻骨寒意随之传来。
大厂冻,小厂烧,路边小摊哐哐敲。
为了最大程度确保火炮身管的装配精度和质量,余华特地选择液氮冷冻装配技术,经过液氮冷冻处理的火炮身管直径会缩短几丝距离,刚好可以装进同等直径的锥形套筒,而在恢复常温后,火炮身管与锥形套筒之间实现过盈配合,这样两者之间依靠彼此接触面的弹性压力产生紧密且牢固的联接。
液氮冷冻过盈装配,后世机械大厂最为流行的装配法。
火炮身管在液氮的影响之下迅速降温,受影响部位直径略有缩短,余华站在操作台计着时间,待到达预定的冷却时间之后,立即向起重机下达指令。
低温冷冻的零部件不能过冷,一旦出现过冷,则会导致金属发脆现象。
起重机运转,垂直向上吊起沉重的火炮身管,身管下方凝华结晶的部位徐徐进入余华视线,直至离开圆形金属器皿。
微风轻抚,时间正好。
余华给出指令,四名战士辅助操作,配合起重机将炮管以最快速度吊到锥形套筒前方,而后调整角度。
炮管垂直向下,炮尾对准锥形套筒孔位。
起重机徐徐下降,经过低温冷冻处理的炮尾,不费吹灰之力便轻松进入同等直径的锥形套筒孔位之中,一点点进入,直至淹没于其中。
整个过程,润且丝滑。
看着火炮身管冷冻部位如此轻松便装好,余华脸上浮现满意且舒心的笑容,轻轻点了点头,整个人心情无比舒畅,内心紧绷的弦缓缓放松。
他,做到了。
从穿越至今历时近十个月时间,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做到了——在1937年的陕北,为部队搞出了大口径重炮。
历史改变了吗?
他不知道了。
但他知道,有了大口径重炮的根据地和八路军,将消灭更多的日军!
马克沁研发的重机枪在索姆河战役一天消灭了六万英军,卡拉什尼科夫研发的AK-47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屠杀生命,产量数以千万计,死在其枪口之下的灵魂丝毫不亚于其产量数字。
余华不奢求红牡丹榴弹炮能够消灭数百万的日军,他只希望,每一颗打出去的炮弹至少带走一个日军士兵,用日军士兵的生命安抚自己的心灵,如此便够了。
什么是成功?
每每想到战场上的日军会因为自己研发的火炮而丧命,这便是成功。
当然,这只是一种成功而已,他从没忘记当初的邱小姐之梦。
1937年10月五日下午4点08分,红牡丹105毫米原型炮于根据地柳树沟兵工厂完成总装,中华第一门自主研发的大口径榴弹炮,就此诞生。
(https://www.02sw.net/3279_3279446/79345406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