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北朝帝业最新更新 > 1297.第1295章 去芜存菁

1297.第1295章 去芜存菁


第1295章  去芜存菁

    高孝琬除了不久之前的封爵之外,还官居殿中省尚乘奉御,恰好是五品官职,因此得预朝班。

    昨夜至尊着令中书省传抄祖珽所献文书并发于诸司,高孝琬恰好留直省中,也想从旁人口中了解一下他们北齐社稷因何而亡,因此便连夜阅读一番。这一看却从中发现一桩与自身关联极深的秘事,苦苦按捺整夜,今早见到祖珽居然也参加朝会,于是便连忙上前询问。

    祖珽没想到第一个对他所作文章表现出浓厚兴趣的竟然是一个前齐宗室子弟,多多少少有点被捉贼当场的窘迫感。

    不过再尴尬的情况他也有所经历,很快便恢复如常,向着高孝琬抱拳说道:“要让高奉御失望了,下官如今新录省事、得列朝班,退朝之后便要归署述事,实在不敢滞外不归。”

    高孝琬闻言后不免大失所望,他见祖珽转身便要离开,情急之下便上前去一把拉住祖珽的衣带,并又疾声问道:“祖君虽无闲暇,但说几句话的时间总该会有。我想请问祖君书中所述先父遇难之时情景是否属实?当真是因杨遵彦、崔季舒此二贼先后弃奔,才使先父无从躲匿,遂亡贼人刀下?”

    祖珽原本还以为高孝琬是要因他书中对北齐政权与人事多有贬低,所以才要当面质问,待听其只是询问其父遇刺时的细节,这才暗暗松了一口气,但旋即又有些奇怪的说道:“大王、奉御竟然不知此事?”

    高孝琬闻言后便摇了摇头,神态黯然道:“家父遇害当年,我才只是一黄口小儿,骤闻天崩、心已纷乱,无暇有顾其他。事后许久才渐知家父乃为贼奴所害,内中隐情细则,一直无人相告。”

    很多人通常会有误解,就是越是年代相近之人,便越能知晓当时人事真相,实则不然。尤其是在涉及到统治阶级上层的人事变革,越是身处当时越是迷雾重重,容易被一叶障目。

    高澄遇害时,他的儿子们全都年幼,就连父亲的死讯都是辗转得知,至于内中的过程细节,既没有人跟他们详细讲述,他们在当时也没有去细作打听的意识。

    所以高孝琬并不太清楚父亲遇刺的细节,也是在看了祖珽对当时情况的描述之后才知道父亲遇刺时还有几人在场,而且观其行文似乎这几人还要为他父亲的死亡负上一定的责任。

    听到高孝琬这么说,祖珽便越发淡定了,于是便叹息说道:“下官旧曾事齐廷,对齐国人事所知亦深,知其衰亡之理,当时世道难容诤言,如今倒是可以不讳言之。齐之衰亡,一大缘由便在于主昏臣佞。

    令尊遇害之时,曾共陈元康、杨遵彦并崔季舒密谋室中,贼奴行刺时,杨遵彦夺门而逃,崔季舒匿于厕格,拒人再入,遂使令尊无从躲匿,虽有陈元康以身相护,终究难免身死当场。

    下官当时在直署中,因受陈元康所托入内代书后事,所以对此内情所知甚详,而今所述俱是当时所见所闻,绝无虚假。不知这番回答,有没有化解高奉御心中疑惑?”

    高澄遇刺的时候,正是高氏准备篡取东魏政权的关键时刻,尽管有高洋及时妥善的处理善后,避免了局势进一步的恶化,但高澄的死讯也是秘而不宣、过了好久才公开。包括与之一同死亡的陈元康,当时还做出将其委派出使的假象。

    祖珽当时因受陈元康委托为其书写遗书,故而算是当时为数不多第一时间便知悉内情之人。也正因为消息的隐瞒,才让他有时间从容到陈元康家中做了好几票。

    对于自己中饱私囊、辜负友人所托的丑事,祖珽自然不会多说,但是高澄遇刺的这一桩旧事却被他重新翻出来叙述一番,就是为的论证北齐亡于主昏臣佞这一点。而高澄与崔季舒,便是一个主昏臣佞的代表。

    高澄识人不明,奴仆心生杀机仍然没有察觉,竟还一直留用身边。至于崔季舒,那也是高澄一直信任有加的心腹之士,崔季舒也是极尽阿谀逢迎之能,竟然还曾奉高澄之命殴打当时的东魏皇帝孝静帝,结果等到高澄身遭刺杀的时候,居然自己弃主而逃。

    在这件事情当中,祖珽还发挥了一贯以来的风格,小小的艺术加工一下,行文暗示其实高澄也有机会躲入厕格从而避开刺杀,但是被先入的崔季舒拒之在外。

    这样的加工,无疑是让主昏臣佞的效果更加凸显出来,同样也放大了崔季舒在此事当中所负的责任。

    同时崔季舒在天保一朝一样也深受重用,由此又暗指此事与齐主高洋都脱不了干系。毕竟高洋从头到尾处理此事,必然是清楚崔季舒在事中表现,即便如此仍然还重用崔季舒,当中的缘由大家就自己思量吧。    

    所以真正的阴谋论绝不是浓墨重彩的去牵强附会、罗织各种似是而非的线索证据,行文落笔几个字词的改变,就足以给人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听完祖珽的讲述后,高孝琬眼中泪水已经是夺眶而出,口中恨恨道:“崔季舒这狗贼,多食我家禄料,竟还反噬其主,当真该死!可恨旧世不公,如此贼恶事迹竟遭遮掩,亲生骨肉犹难知晓!”

    他又想到祖珽原来也是他家臣子,结果却将此事情真相隐匿至今才肯吐露,自己兄弟也才知父亲遇刺时的全貌,于是便又狠狠瞪了祖珽一眼,旋即才擦着眼泪愤然离去。

    祖珽此时心思重点自然不在这些过气王孙身上,因见并无别人再上前交谈,于是便又往礼部官署行去。当他回到官署的时候,正逢同僚们开始进用早餐,见他到来,便也招呼他一起用餐。

    前前后后一番折腾,祖珽也是有点饿了,于是便也坐下来准备吃点食物果腹充饥。然而他这里刚刚坐定,尚书崔瞻便阔步行入进来,视线环视一周后落在祖珽身上,指了指他示意其人跟自己出来。

    祖珽见状后忙不迭又站起身来,忍着饥饿躬身跟随在崔瞻身后,崔瞻回望他一眼后说道:“祖君昨日献书为至尊下令传抄诸司,令诸司官员阅后各作评注,今早我归署浅作浏览,确是发人深思。因知祖君对齐之弊病见知甚深,恰逢日前河北诸州贡士入朝参选,便荐祖君得预贡试,品鉴故邑才流,祖君是否愿意?”

    祖珽这段时间来一直悬着一颗心,此时听到自己的前程终于有了眉目,而且似乎还是要参与到选官事宜中来,自是大喜过望,连连躬身道:“论及识鉴高明,下官实在不及崔尚书万一。幸得尚书举荐,虽力有未逮,亦必尽力而为,务求能得清正时评。”

    自河北诸州入京的贡士们被安排在了长安太学中,祖珽跟随崔瞻到来之后,便见到许多熟悉的面孔在其中,或是河北名族子弟,或是硕学鸿儒,当真才流荟萃。这当中有的人才名或者势位还在祖珽之上,不过如今都是白身贡士,等待参加朝廷将要举行的贡试以察授官职。

    不同于祖珽的毁誉参半,崔瞻在河北那可是第一等的风流才士,出身清河崔氏,本身的仪容气度与文采风流都是翘楚之选,旧年其人自河北奔逃到山南时,还不乏河北人士感慨明珠西投。

    所以这一次崔瞻作为礼部尚书代表朝廷巡抚州郡并召辟贡士,许多河北人士都纷纷响应,包括熊安生这一类的硕学儒宗,也都不辞劳远的随同入关,以备咨问。

    只是当崔瞻向众人宣布祖珽将要作为考官之一参与这一次的贡试时,在场一众贡士们不乏人便面露意外和不服气的神情。祖珽才名虽有,但德行着实不佳,众人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对于仕途也是有所期望的,一想到要让祖珽这样的人来称量自己,心中自然是有些不自在。

    虽然碍于崔瞻的面子,众人都不敢直接表示反对,但各自心思也都写在了脸上,觉得祖珽还不配考察他们。这一份轻视倒也不只是出于对祖珽品德的不屑,同样也是因其官位不高,祀部员外郎不过只是一个六品小官,让这些人感觉朝廷对这一场贡试似乎也不怎么重视。

    同样作为考官的还有中书舍人卢思道,也察觉到众人的心思,于是便开口说道:“日前祖孝徵献书朝廷,评论齐亡之鄙,至尊览后深为赞赏,只是有感所述未竟全意,是故传抄诸司以启群智,希望能有才士能更为增补。某等离乡多年,述题难免笔浅,君等皆亲历其事,若能试为增补,不患声名不达!”

    祖珽听到这话后,先是微微一愣,旋即便也不由得挺起了胸膛,他本也觉得自己先前那篇文章对于齐亡弊病论述的很深刻,却没想到至尊对他更加的欣赏,竟然将此文当作一篇衡量河北才士的范文和标尺!

    很快祖珽便也意识到,诸如赵彦深、崔季舒等一众原北齐重臣,这一次怕是免不了要遭受最为严苛的抨击了。

    因为在他文章中,主昏臣佞便是北齐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拟论之人也不能否定这一结论,只能在此结论内继续发挥,所以只能对这些重臣们所作所为进行吹毛求疵的深入剖析,由此引发一场对北齐政治和人事的全面批判。

    祖珽所想正是李泰的真实意图,由于本身不承认北齐政权,所以对于这些北齐旧臣们也不好进行一个官方的定性。如果将他们全都打入乱臣贼子的序列,无疑是不利于对河北人才的吸纳。可若是不加肃清、一味吸纳的话,无疑又会将北齐内部的一些人事弊病吸纳到大唐朝廷中来。

    所以李泰便要借祖珽此文,让河北人士们都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发的进行一场内部的甄别与批判。朝廷虽然不便直接出面去对一干北齐旧臣定性审判,可是通过道德和舆情的批判,以及他们内部的斗争,达到一个比较深层的肃清效果。

    并且在这个裁汰污垢的过程中,还能够挑选出来一批能够体察上意、迎合大唐统治的河北士流,可谓是一举两得。


  (https://www.02sw.net/3339_3339122/11432906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