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重生港岛之沈门崛起免费阅读 > 第306章 有所为(一)

第306章 有所为(一)


历史上,除了极个别时期之外,东洋自古都是1个官府力量强于社会的国家。

特别是从江户幕府统治时期、明治维新时期到1945年,东洋官府都是通过强大的国家权力统制国内居民。但与此同时,东洋并不缺乏市民社会与志愿者活动的历史传统。

实际上,从古代至中世(奈良时代—镰仓时代),东洋的佛教僧侣就已经开始为东洋的平民阶层,提供类似于现代社会的福利、教育、职业训练等志愿服务。部分东洋历史研究学者甚至把当时那些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的佛教僧侣、信众,视作现今东洋志愿者活动的先驱。

例如,在东洋奈良时代,师从玄奘弟子法相宗道昭的高僧行基(668—749年),自40多岁起就开始设立布施屋,救助贫困、饥饿以及感染疫病民众。并且,他还在东洋全国各地,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建造了灌溉系统、堤坝、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行基在晚年成为东洋历史上首位大僧正佛教界最高级别,接受圣武天煌皈依,协助建造东洋东大寺大佛。直至21世纪,东洋与行基有关的寺院,据传多达1200座。

还有生活在比行基稍晚时代——平安时代初期的高僧空海(774—835年),他曾作为遣唐使留学僧留学唐朝。在唐朝留学期间,空海接受了真言密宗的思想理念。回到东洋之后,空海不仅创立了真言宗,还着手进行改建满浓池(今位于东洋香川县赞岐山脉北麓的农用灌溉贮水池)等确保农业用水的各种公共设施建设,并开创了进行庶民教育的私立学校——综芸种智院,而空海的这些活动被认为是东洋现代社会的第3部门活动(公益)的原型。

到了镰仓时代,东洋的佛教僧侣依然积极开展各种类似于现代志愿者活动的无偿社会服务。例如,生活在平安时代末期镰仓时代初期的重源(1121—1206年),他除了担任东大寺重建大劝进职(为了进行寺院建设或修缮,劝说信徒或相关人士捐赠工程费用的职务)之外,还在东洋全国建立了7处被称作“别所”的福利设施(类似于现代的综合福祉中心)。这些福利设施募集了1批专业技术人员,为贫困者提供医疗服务、建造免费居住设施。镰仓时代中期的真言律宗僧侣叡尊(1201—1290年),除了建设奈良的西大寺之外,他还建造了救助麻风病患者的疗养设施“北山十8间户”,进行了桥梁与港口整修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救济事业。

进入近世之后(室町时代末期到江户时代),佛教在东洋的地位有所改变。安土桃山时代掌握国家权力的丰臣秀吉,开始强化对寺院的管制,削弱寺院的政治势力。此后,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从加强集权的角度,制定了寺院诸法度、设置寺社奉行(职衔之1,主要职责是管理寺院和神社、神官和僧侣等),企图进1步增强对寺院的控制。武士阶层全面掌握了国家正治权力,东洋的佛教势力在正治与社会方面的影响力从此逐渐弱化。随着佛教势力在东洋国内的萎缩,以僧侣及信徒为主导的志愿者慈善活动也随之减少。

在这1时期,东洋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志愿慈善组织是——江户时代后期以秋田藩御用商人那波祐生为中心,设立的民间贫民与孤儿救助组织——秋田感恩讲。

这1组织也通常被认为是东洋社区财团的原型。秋田感恩讲主要通过向町内居民募集捐款,以及接受所在藩的基金支持的方式筹集资金。在天保大饥荒(1833年)时,秋田感恩讲救助了许多穷苦贫民。伴随着明治时代民法的施行,秋田感恩讲转变为财团法人继续开展儿童保育与教育事业。2战结束后,根据《东洋社会福祉法》,这1组织成立了“社会福祉法人感恩讲儿童保育院”,直至21世纪仍在开展社会福利事业。

明治维新后,东洋红十字会成立,并开始参与国际红十字会运动。东洋红十字会开始海外活动,也被认为是东洋民间团体参与国内及国际救援动的最初契机。尽管依据《东洋红十字会法》(1952年)规定,现在的东洋红十字会在法律身份上属于官方的特殊法人,并不是纯粹由市民主导设立并运营的ngo。但是世界各国的红十字会情况各有不同,有的独立于官府之外以ngo  的身份运作,也有的像东洋红十字会这样,以官方相关团体的身份运营。

1877年2月,东洋国肥前佐贺藩(现在的佐贺县与长崎县的1部分)出生的元老院议员佐野常民、龙冈藩(现在的长野县佐久市)出生的大给恒,看到当时因西南战争伤亡的士兵惨状后,认为东洋国有必要建立像欧洲的红十字会那样的组织。

随后,佐野常民、大给恒等人向明治官府提交了请求建立救护团体“博爱社”请愿书。同年5月,经当时在熊本担任征讨总督的有栖川宫炽仁亲王许可,博爱社成立。1886年,东洋加入《日内瓦公约》,1887年,博爱社更名为东洋红十字会,佐野常民担任首届会长。

根据东洋红十字会网页内容介绍,东洋红十字会首次参与国外救援活动,是在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此后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东洋红十字会设立了临时救护部,进行国外救护活动。但是,东洋红十字会所进行的这两次海外救护活动,都是以东洋军队的随军医疗团队的身份进行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海外救援活动。东洋红十字会以民间组织身份首次海外救援活动,应该是在1914—1915年第1次世界大战期间,向欧洲战场派遣医护人员参与战争救护的工作。进入昭和前半期后,东洋红十字会先后进行了“1931年东北事变派遣临时救护班”“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开始救护活动”“1941年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救护活动”。上述记载都表明东洋红十字会的活动与战争脱不开关系。

从组织性质上来看,东洋红十字会实际上属于半官半民的官府相关组织,并非通常意义上的ngo。依据1952年东洋国会制定的《东洋红十字会法》,具有特殊法人的法律地位。

东洋红十字会历届名誉总裁都是东洋的皇后,历届名誉副总裁则由东洋皇室相关人员担任,其董事会成员也多由退休高级公务员或大公司领导层出任。截至2014年,东洋红十字会1般会计总收入高达369亿日元,且拥有960万个人会员、12万法人会员的庞大规模。

东洋红十字会的业务活动也多与东洋官府的政策相配合,“2战”前是东洋军队的随军救护组织,战后也多配合东洋政府充当第2轨道外交的渠道。例如,1950年代,东洋红十字会曾代表东洋官府,进行针对在华夏、红苏、韩国半岛滞留东洋人回国问题的谈判工作。

值得1提的是,被东洋官府与东洋红十字会联合带领回国的海外公民在2战后的东洋国内成为了1个特殊的群体,即不受本土国民的认可与接受、也无法重返原先的‘属地’,这就导致了东洋国在1946年之后的1段时期内,社会的失业人员1下子就多了起来,从而进1步孕育出‘暴力团’与‘正治权力’融合的‘怪物’——整个东洋社会都是混乱无序的!

在沈万福‘接管’3井财团的‘遗产’之前,3井家族也好、3井系企业也罢,都成立了各自的工会、慈善组织,在1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双方的矛盾,但在沈万福看来,这样的手段与目的过于粗糙——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沈万福不介意让经过皿煮化改造的3井系企业打出‘为国为民’的旗帜来做慈善、做生意,但他想着的是直接上‘高强度’!

在那1段混乱的时期内,东京城街头随处可见的黑道分子在售卖黑市的大米、衣物、油盐等各类生活必需品,沈万福与堂弟沈万仞初次来到东京城的街头时,差点也被抢走了随身携带的钱财和干粮,可随着驻日霉军的到来,这种局面得到了1定程度的遏制!

哪怕驻日霉军当时带来的‘秩序’充斥着压迫、剥削和残酷,但有‘秩序’总比没‘秩序’要好,至少当时的东洋国民大多数都只是为了1口吃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盛禾贸易公司在东京城立足脚跟后,立即成立了1家综合救助站,1应经费都是从盛禾贸易公司的账户里划拨,同时从那1个‘特殊群体’里挑选了100名相对追求稳定和平静生活的青壮年,由此组建为盛禾贸易公司的安保队,按照半军半民的训练方式展开训练,同时提供1笔对标3井系外围企业的高级干部的薪水与1个有限免费的住所。

盛禾贸易公司进入东京城已经6年了,在东京城民间的口碑与声望与日俱增,所成立的综合救助站也超过了10个,在过去6年里6续接纳了上万名难民,其中‘特殊群体’的人占比超过了7成,而出生华夏的东洋人在其中占比超过了8成——这些被救济的难民经过培训之后,6续走上了新3井系企业的各个岗位,而这些难民对新3井财团的忠诚度也是最高的,只因ta们在被救济的那段时间里,日复1日地被‘思想改造’,在价值认知里已经将新3井系财团当成了终生风险的‘落脚点’!


  (https://www.02sw.net/3373_3373498/1111084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