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明,从空印案开始一江东月 > 第111章 新学!真理!

第111章 新学!真理!


儒学?新学?

    朱元璋知道什么是儒学,但并不知道什么是新学。

    所以他不解的看着苏闲,实在想不到,你能给咱说出个什么新学?

    “小子,单说科举,那也是经过了很多朝代的兴衰灭亡,所以才在儒学的基础上改进过来的。”

    “你说的新学?是凭空跳出来的?还是你自己准备给咱挖掘出来?”

    说到这里,朱元璋感受着这平和的东宫,却是连他自己都有些好笑了。

    太子妃无事,国朝不用将重点放在什么选新的太子妃身上,自己也不用看着标儿失魂落魄,内心压抑,所以才能和苏闲在这里侃侃而谈。

    况且对方说的,有些确实有道理,但这种大言不惭,嘴巴一张就是“新学”的语气,他还是觉得有些荒诞。

    而苏闲则抬头,新学?

    他不可能用后世的理解和眼光,去给这位洪武皇帝去解释。

    所以,唯一的答案,也就只有切合实际以及当下了。

    “陛下想要解决什么?然后因此得到的答案,就是新学!”

    朱元璋被这个答案都有些绕晕了。

    索性苏闲并不卖关子,而是继续道:

    “诚如刚才所言,大明要选仕,要公平的让大明的每一个百姓,都能认知到,自己有朝上走的通道。”

    “科举的本质,是朝廷将四方的良才,收归朝廷。然后再利用他们治理地方,清查贪吏,造福一方百姓。”

    “所以,没有科举,再重新找一条,同样能到达这个目的的新路……就是新学!”

    苏闲简单的解释之后,旋即话锋一转。

    “而固化户籍,限制一地,看似能在短时间内稳固地方,但长久呢?历史洪流向来是朝前走的,没见过往后倒的。”

    “百姓的身份也同样如此,越是固化,就会腐朽。人才不能到达中枢,就会在地方坐大。”

    “或者说,大明需要的人才,没办法让他们一展所学。那么各地的贪官污吏、豪绅地主,就没有人去监察检举!”

    “久而久之,腐朽滋生一切罪恶,固化的环境并没有让大明的百姓真正稳定,反而是在加剧祸害!甚至会成为天下动乱的根源。”

    说到这里,苏闲话语一顿,继续道:

    “陛下生在元末,大元的制度陛下再清楚不过,只要地方官府能给大元朝廷缴纳税粮,那地方怎么治理全然不管。”

    “而祸端,也就越埋越大,到最后一眼望去,天下不安,百姓怨声载道!有人登高一呼,便是红巾遍山!”

    唰!

    朱元璋面色一肃,刚刚还悠闲的他,现在却是猛地站了起来。

    “小子,你哪来这么多唬人的大话?”

    说完这句后,朱元璋却明显陷入深思。

    这一次,这小子是真的“不忘初心”,说来说去,怎么还是那户籍?四民?

    是不是和他爹商量好了,专门在这件事情上套咱?

    可话又说回来。

    其所说的也有道理,大明确实需要一个公平的人才选拔方法。

    原本,从洪武三年后。

    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元末之后的第一次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外强中干,实在不忍直视。

    到最后他是为了让朝局稳定也好,让百姓尽快恢复耕种也罢,不得不捏着鼻子,任用一些元庭旧臣。

    而荐举,经过一次改制后,选出来的人才在他看来的确可用,就是确实有结党营私的风险。可话又说回来,难道科举就不会结党营私?师生、同僚关系,甚至有时候比荐举的关系更要复杂。

    起码荐举制度,谁给朝廷推上来的官员,一旦出问题,自己就能立马锁定他的同党,然后一网打尽!

    而现在,朝廷之上,关于选仕的风云,却已然到了不得不动的时候了。

    下面的臣子举动,他都看在眼里,今日所谓的官员选拔只在一人之手,这个一人又是谁?他更是清楚!

    想到这里,他就不由得想骂一个人。

    汪广洋!

    此人治理百姓的本事着实不错,可一到中书省,便把自己给他的“期望”全然抛在脑后。

    自己不仅给他右相的职位,还让他兼任右御史大夫!

    这么大的权力,让他干什么?

    不就是和胡惟庸打擂台?

    结果呢?其整日沉迷声色,酗酒睡大觉!

    以至于这朝政混乱,似乎又要逼自己下场?

    好哇!

    尔等逼得太急,到最后咱真要下场,可别后悔?

    朱元璋这一次沉思的有点久,苏闲甚至看到了他攥紧了手掌。

    他有些奇怪,该不会自己说到了这位皇爷的痛心之处了吧?

    不过很快,苏闲就觉得自己多想了。

    “你别给咱说这么多,咱现在就摆明了告诉你。”

    “军户是咱大明的根本,眼下还需要大明将士征战四方,决不可动!你也趁早死了这条心。”

    “至于农户、匠户、商户。”

    “哼!农户是大明的基石,正如你之前所说,如果人人都不愿意去开荒、耕种土地。看到商贾赚钱就去行商,那这天下也迟早玩完了。”

    “可咱大明又需要商贾,所以很简单……”

    “商贾之辈见利忘义,甚至出卖国祚也在所不惜,元末之乱,朱门酒肉臭!大部分都是此类人!其与豪绅狼狈为奸,祸害百姓!简直该死!”

    朱元璋又想到了自己的惨痛回忆,毫不犹豫道:“此类人就该设为最下等,他们想人前显贵,咱就偏偏不如他们的愿!嘿,咱下令就让他们穿不得丝绸,人前光鲜绝不可能!”

    “咱还让他们不得科举,喜欢赚钱,就别来咱这大明朝堂!”

    “咱还要永世的将他们镇住,一人从商,全族也别进入朝堂,否则又是个蛇鼠一窝!”

    “至于农户和匠户……辛勤耕种,营造利器!这才是大明的基石,咱大明也需要给这些人上升的通道。”

    朱元璋越说越流畅,最后看向苏闲,“想来想去,好像又只有科举,伱也别给咱卖关子,姑且说说你认为的那个新学。”

    苏闲就知道,仅仅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口述,让这位陛下放弃限制户籍?简直痴人说梦。

    不过……

    “陛下以为限制了商贾,难不成就没有剥削百姓的人了?”

    “若是商贾投身士绅,与其联合。商贾借着士绅的权势,士绅让商贾给他敛财……”

    “这才是狼狈为奸,到时候侵吞百姓财产,甚至逼得他们卖田卖粮,无非又是一个历史循环……”

    朱元璋喝道:“所以才需要吏治!所以咱才要举起屠刀!”

    “但凡敢有此行为的,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杀一双,情形严重的,一个犯事,全族遭殃!”

    “贪污六十两银子,不论官职大小,一经核实,即刻处斩,这是铁律!”

    “更何况,这种事情是人之私欲,就算取消户籍限制,也干涉不了半分。”

    “小子,你还太小,刚才说的这些就暴露了你,只是空谈之法,却并没有世事之论。”

    “这天下没有完美的举措,只靠规矩,只能限制规矩人!”

    “而唯一对所有人有用的,只能是高高举起的屠刀!”

    朱元璋言罢,便大袖一挥,似乎是将刚才的谈话终止。

    而苏闲无奈一叹。

    正如朱元璋说的,再往下延伸,就非常大了。这就不是什么简单的条例能够限制的。

    不过话说回来,正是因为说了这么些,所以新学出现的条件,也已经充分了。

    想到这里,苏闲便道:

    “其实陛下刚才说的,所顾忌、所要权衡的,甚至要两全的,刚好就是新学出现的必要条件。”

    “嗯?”朱元璋不解。

    苏闲则总结道:

    “一、以‘四书五经’为本的科举,是要这分散了数百年的南北百姓、民心归附!”

    “二、军户是军户,现在不可废除。但是也没说必须限制他们不能高升,应该有一套除却军功之外的另类办法。毕竟……大明永远都不可能处于无休止的征战之中。”

    此话一出,朱元璋缓缓点头,朱标和马皇后也是默默认可。

    苏闲看出来,军户是朱元璋的底线,这里面涉及的东西非常多,除却行军打仗之外,其实更多的还是,能最快速度召及能征善战的军卒。

    而军户制度,在这大明之初,无疑是最适应当下的。

    但再过个十年二十年,就不一定了。

    所以苏闲也不准备,挑这个霉头。

    而他又继续道:

    “三、农户、匠户,是天下的基石,也不能贸然废除,需要他们开垦土地,锻造工具,耕种粮食,提高效率。但同样,也不能将他们固化,限制他们往上的通道。”

    “对!咱正是这个意思。”朱元璋点头。

    “四、商贾……。”

    苏闲明显感觉到,自己在说这些的时候,朱元璋脸都皱了起来,但他还是继续道:

    “商贾不能入朝为官,这是铁律!但是也没说他们不能行走四方,让大明的市场繁荣,提供税收!”

    “实际上,此次钱庄一旦落定,和西番的交易之事,官商顾及不到的,还需要民间商人前去。因为只有民商,才能最大的挖掘潜力!”

    这一点不需要苏闲多说。

    因为朱元璋也清楚这一点,官商诸如盐运使、茶课司等等,是给官府办事,他们拿捏权威,作威作福,势必不可能尽心尽力。

    只有给自己赚钱的私人商贩,才能豁出去一切。

    而这也是他最看不起的,因为正是这些人,才会利益大于一一切,必要时候甚至能为了一己私利,私通外敌!

    可话又说回来,官员又何尝不是?

    苏闲则不知道朱元璋的想法,而是继续道:

    “综合以上四种条件,全都统合一出,那么新学的出现,就跃然纸上了!”

    朱元璋诧异转头,索性将刚才的繁杂思绪全部抛弃。

    毕竟那些是多余的枝蔓,这选材之法,才是此次说的主干!

    “你说的是?”

    这一刻,就连朱标和马皇后也不由得好奇看来。

    “别卖关子!”朱元璋语气急促,摆明等不及了。

    “不再务求什么之乎者也、微言大义的虚名。”

    “而要务实,虚实结合……百工技艺,未免不能造福于民!”

    看着几人越发惊讶,甚至已经有些明悟的眼神。

    苏闲继续道:

    “《礼记·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稍微一顿,最后几个字已经是脱口而出。

    “格物致知!”

    “格物学!”

    此三字一出,朱元璋当即愣在原地。

    朱标和马皇后更是满脸哑然。

    包括吕氏在内,眼神呆滞,可紧接着她似乎想到了什么,差点一声嗤笑脱口而出!

    “格物?”

    这时,朱元璋也反映过来。

    “你的意思是……让那些工匠不通过科举?谁的技术好?就能入朝为官?”

    还没等苏闲说话,朱元璋就当即摆手。

    “绝不可能!”

    朱标也是摇头。

    马皇后则叹道:

    “你要知道,自己说的东西,在挑战什么?”

    “诚如你之前所言,几千年来的士农工商,早已经深入人心。”

    “这人心不只是我等,还有在朝的百官,传承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儒学经义,甚至在宫中教你们的夫子!”

    “甚至还有,全天下正在社学和官学,学习的学子。”

    马皇后说完。

    朱标也道:“纵然是父皇施行的荐举制度,所选拔的人才,其实也大多是在这些儒学弟子这种选拔而出。”

    “而依你所言,动摇的却是士农工商的传统地位。”

    “天下人怎么会依从?”

    朱元璋更是说道:“治国之道,不是靠几个人的好手艺就能管理好百姓的!”

    “咱不同意裁撤户籍,你就说了这个格物新学?”

    “此新学一立!咱的限定户籍,不是名存实亡?”

    “可是……”苏闲没想到,他们反对的这么快。

    看他们之前的样子,不是还挺期待吗?

    而且,自己所说的,虽然不说细致入微,但也足够全面。

    能将那四点全部顾忌到。

    “这当朝百官都是读书人,哪怕是你父亲,也有个秀才功名!”

    “至于近期入朝为官,不是各地官学推选出来的,就是从国子学走出来的学子清流!”

    “咱要是突然来个格物……那不就是,之前还在打铁的铁匠,就能进入工部担任官员了?”

    “之前还在耕种的农夫,摇身一变,不用学习,就能成为站在这些学子的前头,是不是还能入户部为官?”

    “对!再说军户,按照你说的格物,如果不是凭借战功,格物怎么让军卒信服?”

    “还有最重要的……你信不信,咱只要稍微透漏这个格物一丝丝苗头,当朝百官就能给咱来一次轮番死谏!”

    苏闲知道他们想错了。

    旋即再度解释道:“我所说的并不一定非要是入朝为官,既然是国朝选仕!不应该是选择各种人才?”

    “陛下限定户籍,铁匠的儿子只能是铁匠,万一其对铁匠不感兴趣,却喜欢水利呢?石匠的儿子也不想天天和石头打交道,万一他想对杀鸡宰牛有兴趣,难道就不能成为一个屠户?”

    “至于学习经义的学子,依旧可以有入朝为官的可能。”

    “朝廷再度广开门路,天下有才德者,不再仅仅局限只是会读书,其他人也可以称之为人才!”

    看着苏闲争论样子。

    朱元璋却再度拒绝。

    “咱从一介草民成为大明皇帝之后,又何曾不知道,民间也有大才?”

    “但你说的那些,还是让咱的户籍混乱,这又如何管理天下?”

    “还有,咱大明虽然没有东华门唱名者,才为好汉的例子,但一定也是读书为贵.”

    “此例,绝不可改!”

    眼看着苏闲还要要说下去。

    此刻,连马皇后也开口了,“你还太小,刚才说的这些,一旦真的施行,那就不是简单的选仕了,而是动摇国本!”

    刹那间,动摇国本四个字一出,此地的气氛也变得寂静下来。

    还是朱标打破寂静,“你知不知道这些话说出去,第一个要反对的就是大本堂的那些先生……”

    朱标的话出口,似乎提醒了朱元璋。

    他的语气甚至有些揶揄,“正巧,他们这段时间,还让咱重启科举,和你父都一唱一和起来。”

    “朝堂上公然放言!这几乎是已经唱响了打擂的号角,另一方也不会善罢甘休,你父也要卷入这个旋涡,你也要来,那就先过了你的先生们这一关。”

    朱元璋说着,又道:“这几个夫子在仕林之中,那都是大有来头,振臂一呼,学生千百!”

    “朝堂上的清流势力,要真的认真起来,就连咱都头疼。”

    说到这里,朱元璋自己似乎都有些期待起来。

    他让汪广洋和某人打擂台,限制一下某人的行径,结果后者沉迷声色犬马?

    反倒是一直以来,在大本堂本本分分教书的宋濂等人,在朝堂直接硬怼“国朝选仕不可在一人之手”!

    甚至连苏贵渊都借此发挥。

    苏闲今日甚至也说了这么多。

    “也好,既然都如此热心,还阻扰了咱北伐的信心。哼!索性咱就亲自给你们搭好舞台。”

    正如此想着的时候,却见此刻,苏闲已经望来,似乎应战。

    “是不是说,要让他们心服口服?”

    朱标也似乎想到什么,道:“虽说君子可欺之以方,宋夫子、刘夫子、李先生、品性孤高,视作儒学为正统,但他们怎么可能向百工技艺低头?”

    他本想继续说下去,却见苏闲似乎真的认真起来。

    只是喝道:“格物致知,也是儒学,更是必定要蔓延后世的真理!我若持真理……谁言儒学,不能向真理低头?”

    顿了顿,苏闲又道:

    “我就欺欺这些君子!”

    (本章完)


  (https://www.02sw.net/3382_3382319/1111104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