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测字有道 > 第197章 历史拂尘

第197章 历史拂尘


我捧起来这本《古印度佛教文化兴衰史》

  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拉哈尔教授示意我可以坐在旁边的真皮沙发上,一边沐浴阳光,一边看书。

  我盛情难却,全身心投入这一部专业专着里面。

  拉哈尔教授还贴心嘱咐仆人,准备了上好的阿萨姆奶茶,送给我享用。

  我端过描金的茶杯,轻轻啜了一口奶茶。

  一股浓郁的红茶的馨香,充满了口腔,在喉咙里氤氲开来。

  这本书资料翔实,中文,英文,梵文,三文对照。

  让你读一本书,感受三种文化的不同之美,那种惬意的感觉,喜悦无以言表。

  这本书里面,涉及佛教在古印度的诞生、兴起、堕落和灭亡的历史: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后来不断向外传播,成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

  相传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出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这个地方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

  佛教在印度的历史大致可以分成六个阶段。

  佛教的诞生、阿育王时期、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密宗时期、佛教在古印度的消亡。

  佛教创始人悉达多,出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这个地方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

  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属于婆罗门教的刹帝利种姓。

  悉达多幼年的时候,生活富足,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

  他喜欢静坐沉思,看到身边的动物死去,就会深感悲伤。

  看到人老、病、死,就会感叹世事无常,苦难如同影子一样,使万物无法摆脱。

  他觉得只有入沙门,才能解开心中长久以来的迷惑,摆脱生而为人的各种痛苦。

  出家后,悉达多做起了云游僧人。

  一边乞食一边寻找沙门高人进行请教。

  他发现沙门的禅定既不能得到人生真理,也不能超脱生死。

  于是便独自到森林里修行,他采取的是一种自虐式的苦修。

  比如止息法,就是一直憋气,让自己处于濒死状态。

  还有绝食法,让自己处于极度饥饿状态。希望能通过这些痛苦锻炼自己的意志,从而使自己达到顿悟。

  据传说,悉达多就这样修行了  6  年,但依然没有达到顿悟,于是放弃苦修,重新沐浴进食。

  后来,悉达多独自一个人在菩提树下修禅,后来终于开悟,成为佛陀。

  悉达多顿悟的真理被称为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

  四谛真理也成为了后世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

  苦谛,简言之就是,人,生老病死,爱恨别离,世间的一切都是苦的。

  集谛,解释了人为什么会苦,人的苦皆源于人的贪、嗔、痴三毒。

  灭谛,解答如何摆脱这种苦,就是死亡。但佛家否认死亡,认为人在不死的情况下也能达到涅盘境界。

  道谛,具体的实现方法,可以总结为戒、定、慧三学。

  戒,就是佛门八戒。

  即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定,就是打坐参禅,让自己进入冥想状态,进而去思考人生哲学、领悟道理。

  慧,需要依靠经文和有经验的修行者的教导,然后自己通过禅定完成。

  通过修行,可以达到四种境界,从低到高依次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如果修行达到须陀洹这个段位,当你轮回转世的时候,下一世还会投胎做人,不会投胎成为畜生或者堕入其他恶道。

  如果达到斯陀含这个段位,意味着你只需要再轮回一次,之后就会修成正果。

  如果达到阿那含这个段位,你就能断掉一切世间烦恼,不再进入轮回,受世间之苦。

  如果达到了第四个段位,也就是最高级的阿罗汉,你就会超脱三界外,不再降生轮回,真正达到六根清净的境界。

  悉达多顿悟之后,开始在古印度地区传法。传法非常顺利,因为悉达多主张的众生平等超越了种姓。

  只要是进入佛教,所有人都没有所谓的种姓。这个理念刚好符合当时种姓制度动摇的大环境。

  很多王国的王公们纷纷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弟子进行修行。

  很多女眷也要皈依佛门,这就是最早的比丘尼,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尼姑。

  据说,在悉达多  80  岁的时候,圆寂在了拘尸那迦。

  最后教导弟子说,“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有灭的那一天,不必为他的灭而难过。

  为了获得内心的解脱,应该潜心研究佛法。自己完成自己的度化,才能修成正果”。说完悉达多入涅盘。

  佛陀入灭百余年后,此时的佛门戒律已有  250  戒,相当的严格。

  僧团内部一部分僧众认为有一些戒律确实难以执行,所以提出“十事”,要求把“十事”判定为例外。

  但是遭到了众多长老们的反对。因此僧团内部出现了宽松派和严守派。

  严守派人数比较少,但是僧人的地位比较高,被称为上座部。

  宽松派人数众多,被称为大众部。早期佛教从这里开始慢慢出现分裂,这件事被称为“十事非法之争”。

  公元前  268  年左右,阿育王继位。

  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在古印度迎来了鼎盛时代。

  佛教提出的很多内容,比如慈悲、戒杀生、邪恶会下地狱等理念,非常有助于稳定人心、稳定统治。

  阿育王自己也开始了潜心修行。对于臣民,他提出要忠于职守,忠于国王,这样死后才能升入天界,反之就要下地狱受苦。

  他把佛教的因果报应教义和统治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以达到维护政权的目的。

  另外,阿育王还劝导人们多行布施。

  不仅包括金钱的布施,还有佛法教诲的布施,也就是鼓励大家去宣扬佛法,从而积功德。

  阿育王为了把自己的法广布全国,还固定的派出自己的法治大臣,到全国各地巡回说法。

  阿育王虽然皈依佛教,但是对待其他宗教他也是非常宽容,平等的看待。

  阿育王曾专门到佛陀的诞生地蓝毗尼?

  佛陀的悟道地菩提伽耶、佛陀的初传法轮之地鹿野苑以及佛陀的圆寂之地拘尸那迦进行朝礼。

  并建立了很多佛塔。

  相传佛陀入灭后,人们对他的遗体进行了火化,残存的遗骨舍利被中印度的八个部落所分。

  部落首领们各自建舍利塔供养,这件事就是有名的“八王分骨”。

  后来阿育王专门找到这些舍利塔,命人打开并取出遗骨,重新分成了  份,分布于全国各地,并建造相同数目的佛塔进行供养。

  阿育王后期,佛教不仅遍布全国,甚至还影响到了地中海东部的一些国家。

  北到克什米尔、白沙瓦,南到斯里兰卡,都有佛教的普及。

  从此,佛教也开始分成两条路线进行传播。以斯里兰卡为基地并向东南亚传播的,被称为南传佛教。

  从克什米尔、白沙瓦继而向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以及中国境内传播。

  此后以中国为中心,向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地传播的,被称为北传佛教。

  这本书读到这里,我再结合我上次写的那本书,发现和我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

  我忽然想起来一个和佛教有关分析问题,我想请教下拉哈尔教授……


  (https://www.02sw.net/3603_3603731/1111095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