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测字有道 > 第98章 连环诡事

第98章 连环诡事


话接上篇

  杜先生见我对这个酸梅汤很感兴趣。

  他就引我到茶室的书案,提笔写下了古法酸梅汤的配方:

  山楂片40克、乌梅40克、桑葚30克、炙甘草3片、洛神花30克、陈皮1片、薄荷8叶、细盐3克、老冰糖150克,桂花5克,丁香10克。

  写完后,杜先生递给我说道:“酸梅汤生津回甘的秘诀,就是把一般甘草换成了炙甘草,还有就是加入了丁香和桂花。

  药材之间,相互激发了彼此的药性,更加润喉清肺,加上略微冰镇,酸爽可口。”

  “本方用乌梅、山楂生津消食,用陈皮、丁香行气温中,冰糖调味,使敛中有散,酸中有甜,用于暑热伤津之口渴、心烦、暑夹寒湿之口渴、食少、脘痞、吐泻等症。”

  乌梅、山楂、丁香对多种胃肠道易感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故本方也可作肠炎、痢疾患者的饮料。”

  “另外,煮制时候,注意将乌梅、山楂择选洗净后,逐个拍破,同陈皮、丁香一道装入纱布袋中扎口。

  将洁净锅放火上,注入清水约ml,把药包投入水中,用旺火烧沸,再转用小火熬约30分钟,除去药包。

  离火后,静置沉淀约15分钟,滤出汤汁,加入老冰糖溶化,过滤后,冰镇即成为可口解酒消食之饮。”

  我听完杜先生所述,接话说道:“我说呢,平常我喝的酸梅汤主要是酸,但是咱们的酸梅汤,明显喝完后嗓子还有回甘,原来是炙甘草和桂花,丁香的奇效,煮制的手法竟然也有如此讲究。”

  我一边接过药方,一边细细审视这些药物配伍,不禁感叹虽然都是常用药材,但是经过这么微调,其中药效竟然会有如此美妙提升。

  感叹祖国医学的伟大之外,也为杜先生的娴熟精炼的用药神法感觉赞叹!

  宴会过后,杜先生安排我和三舅住在后山的厢房里,这里背靠青山,有各种香花野草的清香,还有潺潺流水的声音。

  我对三舅说道:“这杜先生可真是会选地方,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吃的又是自家种的无污染蔬菜,喝的也是自己酿制的佳酿美酒,本身大山里空气就很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

  “没事了爬爬山,听听泉,采采药,喝喝茶,既强身健体,又愉悦身心,真是神仙之所啊。”

  “所以看到杜先生,现在这个年纪了,还能须发浓密,健步如飞,声如洪钟,器宇轩昂。”

  三舅听完我的发言,呵呵一笑道:“这就是杜先生的高明之处,远离尘世凡俗,专注治病救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古代的名医,都可以颐养天年,达到高寿。”

  因为杜先生每天的预约病患比较多,我们也不便于再此久住叨扰。

  第二天一早,我们起床用过早餐。

  我和三舅就向杜先生告别,自然少不了一番热情的挽留之类的话。

  我们也表达了对杜先生热情款待的感谢,也谢谢他分享的医道秘方,相约有时间邀请他和家人去洛城相会。

  我和三舅上车,由我继续驾车返回洛城,一路青山绿水,微风拂面,倒也惬意。

  到了洛城,三舅回归真堂有事,我就自己也回我的栖云堂调整休息了下。

  翌日,我想起来了我们去杜先生家拜访时候,老曹给我打的电话,当时车上事发突然,不便于细说,我就给老曹打了个电话问问情况。

  老曹说:“那钱仙师方便,可以晚上来舍下一聚,见面详谈吧。”

  我说:“好的,有什么事情,见面详聊吧。”

  我当天又把这几天预约的一些客户,让秘书贾晶文通知了下,当天都处理了一下,多是一些择日,动土,取名,寻物,简单疗疾之类的工作。

  所以处理起来倒也很快,俗话说:‘熟能生巧’,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任何事情,你专注干的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熟练,慢慢可以上升到‘道’的层面。

  就像咱们的邻居,小日子,把中国的书法艺术学到他们国家后,上升为‘书道’;

  把咱们国家的茶文化,原封不动学习到他们国家后,再勤加练习和改进,形成‘茶道’。

  咱们国家的唐朝时期武术,唐手,最初传到琉球,再经过小日子学习以后,不断研习改版,最后形成‘空手道’。

  大道至简!

  任何行业都是如此,证道很难,路程唯坚,可是一旦有一天你积累量变达到了质变,就可以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了!

  通过这次拜访杜先生,我才深刻领悟了过去三舅教我的心法:

  第一就是:  修道养德,内功外行。

  修道为内在修养,即内功;养德为外在行持,即外行。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修炼的进步,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高尚的德行,同样也会带来功修的精进。反之,若德行不足,则与道无缘。

  昔秦皇、汉武贵为天子,毕生求仙终不可得;而陈抟老祖成道之前,不过是一平民百姓。可知修炼之道,不在贫富贵贱,关键看一个人有没有德。故“道不妄传”。

  第二就是:道无经不传  经无师不明。

  玄门以“道、经、师”为三宝,认为“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道,即修道,指以自身修炼,参悟大道。经,即读经,阅读祖师着作,印证已修。师,即师传,须要真师传授,点明道要。

  真师指有真正实修功夫的老师,所谓“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以上三者,是对个人内修而言。平时做功德,仍不可少。

  第三就是:道法自然  静者得之.

  修炼之道,师法自然。“自然”之义约有两层:

  其一,自然而然,不假人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强加个人意志,反害功修。故要顺天行事,天人合发,《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方合道体。

  其二,因人而异,效验不一。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悟性(即理解能力)各异,即使师传相同,其内修之效验也不会完全一致。如何才能合乎自然,要妙在于一个字—静,《阴符经》云:“自然之道静,故静者得之。

  第四就是:  自行修炼  无量度人。

  道家修炼,主张“自度度人”。首先要求个人潜心修炼,功成道备之后,就要显迹于世,广度有缘。一人行修,众生受益。否则徒作“自了汉”,带道飞升,于世无功,天界不收。

  《道藏》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所谓“无量度人”,就是最大程度地、无私地度化与道有缘的人。

  昔钟离老祖度化吕祖之时曾问:尔欲何日成道?吕祖答云:吾欲度尽众生,而后成道!此等胸怀,方是修炼家风。

  第五就是:至道不繁  守中为要。

  大道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黄庭经》云:“至道不繁”。

  繁杂无绪,皆为道末,令人不得要领,故尔道家不取。修炼之学,是质而精的东西,以少胜多,直指大道。

  《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盖愈趋简易,愈近大道。司马讨论道家要旨说:“指约而易操,事少功多。颇合修炼宗旨。

  修炼以“守中”为要,《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大过不及,阴阳偏盛,”均易伤丹,故守中为要,这就是真火候。

  我又把三舅教我的心法,温习一遍,越来越感觉到修行的真谛,广大无边。

  老曹到底要找我聊什么呢?

  我思忖着......


  (https://www.02sw.net/3603_3603731/1111105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