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测字有道免费 > 第198章 感慨万千

第198章 感慨万千


我看到了佛教

  在阿育王时期,如此辉煌

  我就问拉哈尔教授:

  “为什么在后来,佛教却在印度变得晦暗,最后在印度本土,成了不入流的宗教了呢?”

  拉哈尔教授听完,略微沉思。

  他翻开我面前的书本,翻到新的一页:

  “钱先生,请你再继续阅读下面篇章,你会收获你最想要的答案。”

  我接过拉哈尔教授递过来的页码,带着疑问,继续读下去:

  根据史料记载,一般认为佛教真正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时期。

  公元  67  年,两位僧人随着东汉使者一同来到洛阳,并用白马驮来了佛经和佛像。

  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建立一座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两位高僧在这里翻译出了《四十二章经》,这是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白马寺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中国、朝鲜、日本、越南以及欧美等国家的释教发源地,被佛门弟子尊为“释源”。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也失去了权势。不久之后,古印度重新分裂为众多小国。

  随着孔雀王朝的灭亡,佛教的上座部和大众部彻底分裂。

  此后又形成了很多宗派,佛教史上称为“枝末分裂”。

  这段时期到大真佛教兴起的阶段就是布派佛教时期。

  这段时期到大乘佛教兴起的阶段,就是“部派佛教”时期。

  小乘佛教,就是“部派佛教”时期

  在部派佛教时期,大众部、上座部、说一些有部和正量部势力最大。

  其他的各个部派被之后的大乘佛教称为小乘佛教。

  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可以粗略的概括为,小乘佛法度己,大乘佛法度己度人度众生。

  佛教分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在佛教的世界中,以须弥山为中心,把世界分为四大部洲。

  分别是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南瞻部洲和北俱芦洲。

  孙悟空的出生地就是东胜神州的傲来国。

  四大部洲之外是海洋,海洋的外面被山脉包围,称为小铁围山。

  小铁围山之外还有山和海,总共有九山八海。最外侧被大铁围山包围。

  这整片大地都漂浮在虚空之中。

  大地以下分别是地轮、金轮、水轮和风轮。

  大地之上分别有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和无色界四天。

  色在佛教中的概念是有形、有相、有物质的意思。

  那一句着名的经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意思是说世间一些存在的物质,其本质都是虚空的。

  以上三界加上日月星辰,称为一个小世界。

  一千个小世界被称为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被称为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大千世界。

  在以上的世界里,众生会反复生死,这个过程一般被称为五道轮回。

  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和天道。

  不过有些部派增加了一条说法,就是阿修罗道,因此就有了六道轮回之说。

  阿修罗是一种非神、非人、非鬼的存在。

  佛教对于生死,认为轮回到某一道称为生,离开某一道称为死。

  决定轮回到哪一道,是你的业力所决定的。

  业一般是指行为、言语、思想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力量。

  比如杀人会留下恶业。不同的业力对人命运的影响也不同。

  业是由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也就意味着个人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变业力的。

  而业力又和果报相联系。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也就相当于改变了自己的果报。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佛教是承认个人的自由意志的,并不是宿命论。

  佛教不认为世界上有创世神,认为世界是法的世界。

  人是法自身,如果有所谓的神,那也要基于法才能存在,或者和人一样,作为一种法而存在。

  小乘佛教时期,最关心的是人生及其解脱的问题,是一种向内的哲学。

  探讨的重点是人,所以佛教里面有很多关于烦恼、解脱以及人心理的研究

  大乘佛教的思潮在早期佛教中就已经出现,但一直被攻击为“外道”、“魔说”。

  大乘佛教形成自己的体系后,贬斥部派佛教为“小乘”,“小道”,大乘小乘的称呼由此而来。

  大乘佛教宣扬的同体大悲,普度众生的思想,非常符合底层人民的需要。

  大乘佛教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兴起的。

  大乘佛教是吸收了部派佛教的内容,又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改造,而形成的新教派。

  同时期,产生了大批大乘经典,如《般若经类》、《华严经类》、《法华经类》、《净土经类》等等。

  大乘佛教把空作为研究的重点,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实在的自性,即性空。

  这种一切皆空的思想一反部派佛教时期的悲观思想,为此后的大乘佛教提倡深入世俗社会,深入众生生活,提供了理论支持。

  使得早期佛教那种严厉的禁欲主义和悲观厌世主义得到了改造,扩大了佛教的影响力。

  大乘佛教宣扬普度众生,批判部派佛教自私逃世、太过保守,从而使得大乘思想深入世俗社会,开启了大乘佛教的辉煌。

  大乘佛教提出涅盘并不是修行的目的,而是主张菩萨行,即以普度众生为修行目的。

  自利利他,在世间广积福德,才能最终成佛。这种思想也成为大乘佛教的基本理念。

  大乘佛教在古印度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后期反而走向了和秘密佛教合流的境地。

  继而慢慢衰落,失去了大乘佛教的主流地位,秘密佛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密宗。

  密宗之所以称为密,是因为它相较于之前的佛教派别,有五大秘密特性。

  第一,修行方法秘密。口诵真言、手结印契、心作观想,整体让人觉得非常的神秘。

  第二,教义秘密。密宗称自己的教义是佛陀最神秘、最深奥、最根本的教义。

  第三,执行秘密。修行活动、教派仪式等都是秘密进行。

  第四,传承秘密。基本是师徒秘传秘授。

  第五,着作秘密。着作不受外人。

  密宗起源于大乘佛教,而且是大乘佛教修行的最高和最圆满阶段。

  公元  3  世纪末期,口诵咒语、手结印契成为了早期密宗的修行方式。

  口诵咒语即口密,手结印契即身密。

  并把印契即佛教早期的“释迦五印”体系化。

  “释迦五印”就是说法印、施无畏印、禅定印、降魔印与愿印。

  说法印,就是佛说法时候做的手势,具体姿势是拇指与中指、食指或者无名指相粘,其余各指自然舒展。

  施无畏印,手掌向外举到胸前,手指自然舒展。这个手势象征向大家布施无畏,让大家安心,不要惊慌惧怕。

  禅定印,就是静坐禅思时候的手势。双手放在腹部,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掌向上,两手拇指指尖相接。

  降魔印,传说悉达多悟道前,有魔王来骚扰,当时悉达多用这个手势驱散了魔王。

  具体姿势是右手放在右膝上,手掌向内,手指触地。

  与愿印,也叫施愿印。

  具体姿势是,手自然放下,手掌向外,指尖下垂。

  表示大家许多愿望都会被实现,象征一种慈悲。

  早期密宗形成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曼荼罗法的发达。

  曼荼罗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场,最初其实是一种祭坛形式,后来被引入到佛教中。

  公元  7  世纪左右,《大日经》的出现,被认定为密宗独立的标志。

  《大日经》全称是《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披毗卢遮那,又叫大日如来。

  《大日经》的出现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从此开始,古印度佛教迅速朝着秘密化方向发展,密宗正式成立。

  密宗后期,密宗引入了很多和传统佛教那种严格戒律相悖的内容,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双修。

  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派别是父续流派和母续流派。

  就这样,古印度的密宗发展到后来,由最初的神秘主义走向了肉欲主义。

  逐渐趋同于印度教的某些派别,可以说基本上被印度教给同化了。

  到公元  12  至  13  世纪,伊斯兰势力进入古印度。

  随着一些代表性佛教寺院被毁,佛教在古印度灭亡。

  公元  962  年,信奉伊斯兰教的萨曼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突厥总督。

  阿勒普特勤带领部下,开始不断侵扰古印度西北地区。

  当时这帮伊斯兰化的突厥人为了得到财宝,经常毁坏佛像,把寺院夷为平地,临走的时候还不忘放火焚烧。

  佛教在这个时候遭受了巨大打击。

  随着外族侵略而来的还有外来宗教的进入,很多印度教徒和佛教徒被逼迫改信伊斯兰教。

  公元  1197  年,着名的佛教寺院飞行寺被破坏,数千名僧人被杀。

  公元  1202  年到  1203  年,另外两座着名寺院那烂陀寺和超戒寺也相继被毁,僧人或被杀,或四处逃亡。

  史学界一般认为,这起事件标志着佛教在古印度正式消亡。

  之后的  600  多年的时间里,印度一直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佛教再无复兴的条件。

  看到这里,我禁不住掩卷沉思,是什么样的历史风云,让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如此曲折的变幻。

  又是什么样子契机,让佛教在东方,又焕发了新的生命……


  (https://www.02sw.net/3603_3603830/1111095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