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直播通古代:我带古人逛吃华夏! > 第171章 苏轼2

第171章 苏轼2


俞悦继续说道:“那两年,他相继失去了母亲和两个女儿,然后应乡试举人失败后,才明白自己的人生再荒废就彻底沉沦了。

  所以我们前面说的三字经里写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就是说的苏洵。”

  俞悦已经是第二次提到这个《三字经》了,不少老师们都憋不住了,这《三字经》听来通俗易懂,像是启蒙读物。

  唐—某国子监祭酒:敢问悦娘子,这《三字经》可是蒙童读本一类的书籍?

  春秋—孔子:如果是的话,可否请悦娘子或者其他小友交易与丘?

  战国—孟子:或者再多些片段,轲可自行改编一二。

  唐—韩愈:韩某听来也是通俗易懂,想来小儿开蒙再好不过。

  北宋—范仲淹:范某也想拜读一二,还望小友们成全。

  俞悦:“嘶,我有点晕老师了,九州老师快上!”

  九州一色的霜:难道我就不晕吗!

  九州一色的霜:大大们别急,什么交易不交易的,我直接把全文发动态。

  明月松间照:《三字经》上来就是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哦,别说给古代小孩开蒙还真合适。

  看完九州发的《三字经》全文后,孟子觉得明月说的很对,这本《三字经》确实非常适合幼儿开蒙。

  他也知道,后世人所认为的cosplay其实都是跟他一样货真价实的古人,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无书可读。

  战国—孟子:待轲研读一番《三字经》后,会在每日卯时讲课,有意者随时可以来听。

  南北朝—颜之推:颜某也来班门弄斧,吾在辰时授课。

  唐—韩愈:韩某在申时。

  宋—李清照:老公不在家,我勉为其难地教教你们后世女子写词吧。

  唐—杨玉环:反正我都快死在马嵬驿了,那我临死前教你们怎么化妆穿搭吧。

  ......

  明月松间照:有没有庄子讲课啊,到时候我跪着听。

  九州一色的霜:+1,求求大佬们也给我们不用开蒙的200多个月的宝宝们一点关爱吧呜呜呜。

  就要芋泥波波:那理科大佬们能不能也开课啊,我都想听!

  始皇大大的狗:时间上也可以重复啊,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听就好了。

  俞悦:“好家伙,什么百家讲坛。”

  古代底层百姓们则是无法形容自己内心的震撼,他们竟然也可以读书了吗,感觉好像在做梦一样。

  春秋—于:多谢各位大贤,于叩谢!

  秦—思:多谢各位大贤,于叩谢!

  西汉—陈荣:多谢各位大贤,于叩谢!

  东汉—沈明月:多谢李娘子!

  三国/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多谢各位大贤/各位娘子!(没有说女性不是大贤的意思,只是为了区分男女。)

  俞悦:“好好好,等你们搞成了我24小时蹲大佬们的频道不挪窝,现在我们继续说苏东坡。

  苏轼的弟弟苏辙比他小三岁,兄弟俩从小在眉山的田野山川中奔走。

  他们曾在夏夜繁星下。听老尼姑吟诵过蜀后主孟昶的《洞仙歌》,也曾在乡野石壁读过残诗绝句。

  童年时代,父亲苏洵常常游学在外,因此,苏轼和苏辙的启蒙教育就落在了母亲程夫人的身上。

  程夫人温良慈爱,满腹诗书,给了他们一个充满快乐以及诗书趣味的童年,也影响了兄弟二人一生。

  庆历二年,已经三次科举不中的苏洵回家专心读起了书,并把希望和精力放在了修炼两个小号上。

  他开始督促起了苏轼和苏辙的学业,童年的苏轼兄弟俩是被泡在先秦两汉和韩愈的文章中的。

  并且苏洵还强制苏轼手抄一百二十卷的《汉书》和《庄子》,既加深记忆,还练习书法。

  而庄子博大高远,汪洋恣肆的自由境界,从小就铺满了苏轼的思想底色,对他以后坎坷动荡的一生裨益匪浅。

  苏洵对苏轼地狱级的文学性训练成效很快。十岁出头,苏轼写的命题作文《夏侯太初论》就已经初露锋芒。

  我读一段,你们感受一下人:人能碎千金之壁,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趸。’

  意思就是一个勇敢如蔺相如一样的人,面对暴君强敌,敢持和氏璧以死相逼,却也会因为瓦罐的猝然破裂而失声惊呼;

  同样一个敢和猛虎搏击的人,也可能突然面对野蜂毒蝎时惨然失色。

  苏轼的这种随机生发,翻空出奇的雄辩才情,让老父亲苏洵笑得合不拢嘴。

  苏洵也时常和苏轼兄弟讲述自己早年四处游历的见闻,曾讲到在虔州城附近,天竺寺的寺壁,保留着白居易的亲笔题诗。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元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这些见闻,都让苏轼对眉山之外的那座天下万分期待,其实后来苏轼宦游四海,寻幽揽胜,就是深受苏洵的影响。”

  九州一色的霜:就算听了他们一家人的故事这么久,我还是会羡慕这种家庭氛围。

  草莓奶糖:就是也不是说自己的父母不好,但还是会想要是我的父母也这样就好了。

  俞悦:“好了可以了,再说该e了,拒绝emo,从我做起。

  时间来到庆历三年,也就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前一年,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主导的庆历新政颁行全国。

  时年八岁哦苏轼,听着老师张意简,讲述着这些时代的人杰,仰望着辽阔的长天,那些漫天云彩,被疾风搅动。

  于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如此山河,当有他苏轼的一席之地。

  嘉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四十七岁的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八岁的苏辙,终于要走出眉山这座新手村了。

  苏轼兄弟俩最不舍的,就是母亲程夫人了,程夫人抚摸着兄弟俩的脸颊,轻声说着‘雁行千里,终有归期’,

  只是大多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们母子这一别,世上便再无程夫人了。

  我时常会很惋惜。那个站在名垂万世的三苏背后的奇女子,史书上就吝啬得就只有姓没有名。

  而程夫人三个又何其单薄。”

  九州一色的霜:唉,青史未曾留名的女性又何止程夫人一个。

  始皇大大的狗:比如史上唯一一个以军礼下葬的公主,李二的姐姐——平阳昭公主,也是只有封号没有名字。

  草莓奶糖:不是叫李秀宁吗。

  就要芋泥波波:这是后人想象着她的形象杜撰的名字,其实我们只知道她姓李。

  明月松间照:还有长孙皇后、马皇后、徐皇后、太平公主,连皇后公主都不配有自己的名字,更别说其他人了。

  咪咪是只小猫:好像古代女子比较注重这个吧,闺名不能让外人知道。

  俞悦:“真的好可惜,希望考古学家们再接再厉,从更多的史料里发掘更多的女性姓名吧,她们值得。”


  (https://www.02sw.net/3712_3712935/1111098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