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妙锦传 > 第70章 周旋

第70章 周旋


朝廷之所以会派薛岩前来和谈,是因为燕兵击败吴杰、平安后,一路南下,先后攻掠顺德、广平,屯驻于大名府后,诸郡县皆望风归降。

  除了派薛岩迷惑朱棣,延缓兵锋,朝廷必定还会调兵,与燕兵周旋,使其无暇南下,并且还会调集更多兵马北征。

  在日复一日无休止的周旋、攻守中,慢慢消耗朱棣的实力,使之无力与朝廷对抗,这就是建文帝团队的如意算盘。

  妙锦把自己的担忧统统告诉朱棣。

  朱棣在想更深一层的问题,如果直接奔袭京师,各地武将的心里怎么想,会不会导致连绵不绝的反抗?

  天下经不起长期战乱的消磨,他得尽一切可能减少战端,这需要争取武将的认同和支持,至少不反对。

  他要成为大明英主,天下百姓心之所向的千古帝王,而是只顾一己之私的权力野兽。

  他比建文帝更清楚民间疾苦,更懂得珍惜民力,他会向世人证明,他比建文帝更适合坐上那个位子。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朱棣特意多留薛岩几日,向他展现燕兵的实力,希望薛岩能把所见所闻带到京师,以期用武力威慑的方式减少战端。

  燕兵连营一百多里,旌旗招展,遮蔽天空,铠甲和兵器闪闪发亮。队伍整齐,号令严明,步兵和骑兵交错分布,喊声震天。

  朱棣令将士们相互较量、比试,个个奋勇争先,英姿勃发,如欲奔腾出笼的猛兽。

  薛岩看过后震撼不已,回到京师,如实讲述所见所闻,方孝孺担心导致军心不稳,斥责薛岩是在燕兵游说。

  然后,方孝孺的指责无法阻止薛岩内心的转变。

  大多数人都会有慕强心理,薛岩也不例外,此次赴燕之行,他的内心已被燕王彻底收服,再难更改了。

  五月,盛庸、吴杰、平安等人派兵袭击燕兵的粮饷运输通道,朱权差点儿遇险,抵达大名府后,他气急败坏地要求上书抗议,主动起草奏书,交给朱棣。

  朱棣署名后,派武胜去京师面呈建文帝。

  朝廷兵马主动挑起战端,让朱棣心里不爽。

  避免战端不能是单方面一厢情愿地让步,而是实力碾压。

  他得让建文帝尝尝燕兵的厉害。

  朱棣在奏书中气势汹汹的指责道,盛庸等人不肯罢兵,必定有幕后主使,请朝廷揪出此人,予以严惩,

  如若不然,朱棣便进京讨个说法。

  三十多万燕兵,个个如狼似虎,他们可不是吃素的。

  朱棣指责建文帝团队没有罢兵的诚意,并将战争责任全部推到建文帝身上。

  激起战端的指责太重了,建文帝收到奏书,果然吓得不轻,不知如何是好。

  方孝孺认为这是燕庶人的计策,坚决主张讲武胜下狱,“天下军马一散,即难复聚。彼或长驱犯阙,何以御之?”

  建文帝犹豫再三,采纳了方孝孺的建议。

  至此,双方和谈破裂。

  从要求罢兵、派使者和谈的低姿态,到逮捕燕使入狱的强硬做法,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建文帝团队对朱棣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建文帝团队在背后搞动作,他们找到了对付朱棣的好办法。

  妙锦担心朝廷的办法正好是她最担心的那一种,如同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那一套。

  朱棣见他如此忧心,笑着开解道:“放心吧,你男人不会着了他们的道儿,你的提议在我心里放着呢,容我再想想。”

  他舔了一下她嘴角的点心渣,打趣道,“这里的点心果然比厨房的要甜”。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先和他们周旋一番”,朱棣精神振奋。

  妙锦两眼闪亮,“你想到办法了?”

  朱棣含笑点头,“来而不往非礼也”。

  六月,朱棣派李远率六千轻骑出发,他们穿的是朝廷将士甲胄,远远看上去,跟朝廷兵马无异,只是腰上别着柳枝。

  妙锦在暗卫身上用过这一招。

  朝廷北征兵马动辄数十万,这么多人在一起,不可能每个人都彼此熟识,主要靠服装、甲胄辨别。

  这样一来,便有漏洞可钻。

  李远率兵从济宁南下,潜伏到济宁、谷亭、沙河、沛县一带,伺机行动。

  六月十五,当德州运粮兵途径沛县时,李远立刻闻风而动,放火焚烧运粮船,将数百万石付之一炬,火光冲天,河中鱼虾尽死。

  自从,德州粮草不足,陷入困境,无力袭扰燕兵。

  消息传来,京师大震。

  同时,驻扎在彰德、尾尖寨等的朝廷兵马,不停袭击燕军粮道,阻挠燕兵南下。

  建文帝团队的意图很明显,他们在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朱棣南下。

  他们怕了,怕燕军的兵锋锐不可挡。

  心虚,实力不足,才会害怕。

  对京师虚实了解最清楚的非建文帝团队莫属,既然他们如此害怕,说明京师防备力量确实不足。

  以上仅是妙锦猜测,并未得到证实。

  朱棣听了这些,回之以狠狠的亲吻,差点儿把妙锦的魂儿吸走。

  朱棣亲自带兵猛攻攻彰德,差点儿攻陷,守将赵清派人出城给燕王送信。

  赵清在信中说,“微臣今日之所为,不过尽职而已。殿下至京师日,但以二指许帖召臣,臣不敢不至,今未敢也。”

  明朝常以“帖子”指称各种公文。

  皇帝所发出的文书命令甚至圣旨,都可称为帖子。

  “二指许帖”实际上是指皇帝的旨意。

  赵清话里有话,他的表态十分值得玩味。

  只要朱棣到了京师,登上皇位,他必定唯命是从。

  这说明,他效忠的是大明皇权,而非建文帝。

  这是否代表了武将的普遍心态?

  赵清仍在督促部将固守城池。

  朱棣深深地看了眼城墙,下令撤退。

  赵清并未派人追击。

  赵清的话,令朱棣感悟颇深,心中的目标越来越明确。

  他的目标只是皇位,没必要和大明朝的武将都打上一仗。

  这些武将以后都将是他的肱骨之臣,得力臂膀,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和他们周旋上。

  朱棣一扬马鞭,疾速向前奔去。


  (https://www.02sw.net/3796_3796100/1111108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