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诡异事件记事簿 > 第15章 卧谈会 第一节

第15章 卧谈会 第一节


第一节

  X市是一座不大的城市,但是却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支持,因为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在抗战年代,这个少数民族的领头人带着寨子里所有的壮年族人,扛着自制的土枪,从大山里走了出来,配合着大部队消灭了一拨又一拨的侵略者。

  这个民族当年参战的青壮死伤过半,但是他们并没有怨言,因此,这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城市,更是英雄的城市。

  当年的寨子坐落在群山当中,解放后,周围的群山被逐渐推平,从外界源源不断的送来基建材料,从寨子中央开始建设,逐渐辐射四周。

  渐渐的,这座城市修建了烈士陵园,修建了民族纪念馆,修建了万人体育场,修建了铁路和方圆五百公里以内最大的火车站,还在郊区修建了小型机场。

  铁路旁的山脚下,是本市北郊最肥沃的农耕土地,于是这里被规划成了这个自治州最大的农业高校。

  X市的另一端,与农校遥遥相望的南郊,当年放羊的湖泊被保护起来,经过规划,和湖泊旁的山体被围成了景点。

  在景点旁,修建了师范高校,考虑到少数民族的身体情况特点,在师范高校的旁边又建立了体育高校。

  同时,在X市的东郊,又建立了综合性最强的高校LS州大学。

  自此,这座城市成为了这个自治州名副其实的州府,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民走出大山,融入大众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些少数民族除了当年参战的民族,还有其他人数更加稀少的民族,他们不再排外,使这座城市几十年之内真的做到了民族大团结。

  发展至今,这座城市已经不输于任何其他的同等级城市,甚至更加繁华,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在这里吃一碗面跟省会城市一个价。

  高海云的高考成绩一般,但是也算是拼尽了全力,对她来说,历史和政治实在是太难背了,就算背下来了,她也做不对那些论证题,所以高二分班的时候,她选择了理科。

  但是高海云忽略了,数理化并不是只背下公式就能考好的科目,她只是单纯的觉得理科不用背书。

  痛苦的高考终于结束,这个年代的志愿是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前就要填好上交的。

  高海云对自己的成绩水平心里非常有数,结合家里的经济条件,她选择了离家稍远且学费相对较低的X市高校。

  X市四所高校,首先体校她去不了,体育成绩从来都不及格的高海云对自己的体力非常有数。

  南郊的师范学校也放弃了,因为高海云的社恐属性基本是满值,教书是不可能教书的。

  听说东郊的LS州大学里少数民族学生最多,社恐的高海云非常担心自己没办法与同学友好相处,于是也放弃了。

  最后只剩下北郊的农大,在众多专业中,高海云挨个扒拉了一遍。

  首先她并不想种地,放弃了农学相关专业,她对自己的长相也非常有数,于是也放弃了经管相关专业。

  就在高海云大笔刷刷挥下在高校指南手册上杠掉被她放弃的专业时,母亲洪惠芬在一边眼皮直跳,怒气值直线上升。

  高海云家是在L市下辖的W区Q镇,L市就有高校,从家到L市高校坐汽车只需要一个半小时,但高海云不愿意离家太近,洪惠芬忍了,X市的学校是高海云自己选的,洪惠芬也忍了,坐火车八个小时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X市四所高校,被高海云杠得只剩最后一排字,洪惠芬忍不了了。

  挥手就拍向又要再次下笔的高海云,虎目圆瞪。

  高海云缩缩脖子,仔细一看,这座城市的高校介绍整整两页,没被她杠掉的文字已经所剩无几。

  高海云放下笔,讨好的看向母亲,指着最后一排工程系专业介绍,问哪个合适。

  洪惠芬几乎已经到达了爆发的边缘,垂眼一瞟,气不打一处来,工程系,这个数理化全废的女儿能学啥,但是为了填志愿,洪惠芬已经请了两天假在家耗着了,今天必须要有结果。

  忍着怒火,让女儿赶紧选,反正在洪惠芬看来,学哪个专业都没区别。

  高海云敏锐的感觉到自己大概也许可能险险的躲过了一顿打,埋下头自己在工程系的专业介绍里又扒拉起来。

  心里却在嘀咕,她的理想专业其实是玄学,她对这种事可感兴趣了,连家属区有几只阿飘她都知道。

  但是她找遍了高校指南手册,都没见到这个专业,听同学说,台湾和香港的大学才设置有玄学专业,好可惜。

  心不在焉的盯着那一排字,猛然感觉到洪惠芬的怒气值又有飙升的趋势,高海云果断的在“建筑规划与管理”专业下重重的划上了两条杠,看着满页纸的杠,她又在这几个字周围画上了圈。

  然后满眼星光的抬头看向母亲。另外几个专业:计算机、水利水电,呃,还有什么来着,不记得,反正看起来不像是自己能学会的。

  洪惠芬见终于有了结果,也不纠结,她们这代人经历了当年的动荡,普遍学历都只有初中,对现在这些高校选择也没有概念。

  于是对女儿郑重的交代,总归是她自己的选择,不管以后咋样都要努力的学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家里是普通工人家庭,没有任何背景和人脉关系可用,一切都得靠孩子自己打拼,作为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供孩子上大学,至少以后毕业出来打工,不至于和自己这辈人一样进厂打螺丝都要拼得头破血流才有名额。

  关于学费,洪惠芬叹口气,丈夫高山已经出门两天了,自从海云高考完以后回来说分数能上线就收拾了两件衣服回了农村老家,想跟家里开口借钱,孩子第一年的学费总得先凑出来。

  但是洪惠芬对丈夫此行并不看好,高海云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孩子,还是个女儿,为此,这些年她在婆家没少被明里暗里挤兑,老家的人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

  但是洪惠芬不能让女儿走自己这辈人的老路,无论如何都要读个大学出来,才有机会实现阶级的跨越。说句难听的,高中生和大学生,能找的婆家都不在一个档次,这是一个母亲最朴实无华的想法。

  女儿在选择高校的时候首先排除的都是学费高的那些,洪惠芬心里是非常酸涩的,但凡家里条件好点,女儿也不至于去到那么远的地方读书。

  收敛了情绪,洪惠芬让女儿把手册收起来,既然已经选好了就别再纠结了,省得一会又变卦,这两天真是够够的。

  高海云闻言立刻开心的收起了桌上的东西,忙不迭的推着洪惠芬到厨房要帮忙煮饭。

  女儿的懂事贴心,瞬间抚慰了洪惠芬乱糟糟的心情。

  明天就要去学校填志愿,今天娘俩终于吃了一顿不那么糟心的晚饭。

  高山还是没有回来,洪惠芬晚上又独自发起愁来。

  女儿一年的学费是两千八,相对其他高校动辄四千、五千的费用来说已经非常实惠,算上女儿每个月的生活费,就算再节省一个月最少得三百块,虽然学校里消费不高,但是姑娘家每个月还有不少卫生用品也是需要花钱的。

  一天前洪惠芬就打听过X市的消费水平,比这边高不少,女儿出门在外不比在家,穿带补丁的袜子也没关系。

  报名的时候除了学费还有一些杂费、押金和学习用具,再加第一个月的生活费,怎么也得三千五往上,女儿第一次出远门,家里得有一个家长去送,火车票单边全票是一百三十块,来回就是二百六,女儿用录取通知书可以买半票,车费就得三百二十五,路上得有食宿,省一点,路费准备四百。

  所以开学前至少得准备三千九,洪惠芬和高山都是厂里的工人,高山在机械车间,工资一个月四百八,她在检验组,工资一个月三百九。

  但是丈夫是家中长子,当年为了这个工作,公婆倾尽了家里的所有,导致丈夫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早早就没有再读书,弟弟在家务农,妹妹嫁人特别早。

  因此丈夫愧对老家的亲人,结婚前,高山工资只有每个月二十二块,每个月留下五块钱,其他全都交回了家里,结婚后每个月也依然会拿出三分之一寄回去,过年过节单独买的节礼和红包也是另算。

  虽然工资这些年在涨,但是消费水平也在涨,寄回去的钱还是按比例算的。

  结婚十九年,家里基本攒不下存款,高山剩下的三分之二工资用做家庭开销的话,节约点是够了,本来洪惠芬的工资是可以存下的,但是高山老家总有这样那样的事,不是老人病了需要出来看病住在家里,就是需要买药寄回去,再不然就是弟弟妹妹穿得破破烂烂的自己跑来家里。

  每当家里存下的钱差不多有两三百块,老家总会出点事,瞬间就把存款清空。

  洪惠芬都怀疑他们都是算好的。

  洪惠芬是家中幺女,她结婚的时候哥哥姐姐们都已经成家,对她都很宠溺,经常多多少少都会给自己塞钱,所以她的日子还算过得去,反而是结婚后,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哥哥姐姐们也没有再像以前那样经常给自己零花,导致洪惠芬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想起高山那穷得叮当响的死样子,洪惠芬再次叹口气,若不是为了他那副皮囊,哪至于如此。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洪惠芬和高山的颜值都不低,不然当年也不会被对方的美色迷惑不顾家人反对直接裸婚了,但是女儿高海云完美避开了所有优点,长出了两人的颜值下限,为此,洪惠芬没少被家人暗地里嘲笑。

  别以为她不知道嫂子那带笑的眼神里藏着什么,洪惠芬忿忿的想,当年嫂子想把她介绍给她娘家堂哥,那个家庭在当地菜市做着杀猪卖肉的营生,不太体面,但非常赚钱,一眼就看中了她,可惜那位堂哥长相实在不在她的审美点上,被她一口拒绝了。

  自那之后,每次回娘家,嫂子都会拿那种“看你倒是找了个皮相好的,但是穷成这样,啧啧啧”的眼神看着自己,导致洪惠芬越来越不爱回去。

  这些年来,一家人连一年一套新衣服都做不到,女儿高海云时常看着同学的衣服露出羡慕的神色,洪惠芬也当看不到,别人吃水果的时候,洪惠芬算了又算也不敢在菜市场买,自己跑去农村找到人家果农家里用最便宜的价格自己去树上摘卖相最差的果子只图便宜量大。

  为此,洪惠芬成了整个机械厂家属区最会过日子的女人,只有她自己心里知道苦,还不能向外吐苦水,得顾全高山的面子。

  高山老家的弟弟妹妹全都成家有了孩子之后,本来洪惠芬以为日子能好过点,哪知道事更多了,每次一大家子拖家带口的来之前也不打招呼,她和高山总要到厂里走得近的人家想办法给他们找住的地方,这家塞一个,那家塞一个,事后挨个还人情,没完没了。

  孩子还个个穿的跟叫花子有的拼,高山也是要面子的,让洪惠芬去扯布给侄儿侄女做身衣服,不然去同事家里借住看起来太寒酸了不像话,为此还特地买了缝纫机。

  这年代虽然已经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买布还要票,但要钱啊。

  连自家人都穿不上新衣服,老家的人每年轮番的出来,她就得挨个轮番给做新衣服,连婆婆的四角裤都没放过。

  洪惠芬只得节衣缩食省了又省,好多时候,她都想挖了自己这双眼睛,为了高山那副皮囊,真心吃了不少苦。

  就是这样一分钱掰成两瓣花,这些年也只存下不到两千块,丈夫想回老家借两千块,洪惠芬觉得他是在想屁吃,不劝着高山把女儿嫁出去都算他们善良。

  第二天一大早,洪惠芬骑着自行车把高海云送去了学校就自己转身进了厂门。

  高山是晚上回到家的,一身的风尘仆仆,脸色黑得能滴出墨汁,洪惠芬没有开口问情况,而是做好热腾腾的饭菜,比昨天还多了一道荤菜。

  高山吃完饭总算脸色好看了不少,高海云收拾了碗筷麻溜躲进了厨房洗涮起来,一边还竖起耳朵听外间的动静。

  家属楼的房子并不隔音,父母的谈话声清晰传来。

  钱没借到,高家老娘又生病了,高山身上带着的一百块钱被掏了个干净,连带出去的两件衣服都没带回来。

  这下可好,缺口不是两千,是两千一。


  (https://www.02sw.net/3797_3797270/1111106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