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节 产业升级
英国是第一个摆脱经济危机的国家,依靠对外倾销,压榨殖民地两大方式,英国的生产再次恢复增长。
美国是第二个摆脱经济危机的国家,英国经济恢复之后,美国北方的粮食,南方的棉花再次大规模向英国出口,同时在中国商业势力开发黑海石油的动力下,美国的石油工业也起步了,美国人也是看到了地上的油苗,然后一些知道有石油这种东西存在的商人开始开发,他们引入中国和奥地利的钻探技术,比历史上更快速的建立起了石油工业。
在出口和石油工业的推动下,美国经济迅速结束了危机,开始转入增长阶段。
普鲁士一直在进行扩军备战,俾斯麦故技重施,完成了兵役制改革,任用毛奇作为总参谋长,大肆修建战备铁路,国家订单向军工产业倾斜,让重工业在经济危机中下降的不多,而轻工业本就不是普鲁士的擅长,因此他们的生产下降一直不大,在英国经济恢复了之后,对外倾销行为结束,普鲁士的工业恢复增长,结束了经济危机。
之后是法国、奥地利等国。
中国的危机持续了两年,在1856年底,日本内战结束之后,才开始转入增长。
经济危机中,中国的铁路公司破产了一大批,铁路巨头们趁机地价收购破产公司,主要看重的是他们手里的特许权。当然这些公司手里的铁路,也是重要资产。全国铁路公司,收购了十几家内陆铁路公司,将他们的铁路并入自己的铁路干线上,形成了更密集的网络,经过统一管理,铁路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江南和江北两家运河公司,则瞄准了长江沿线的铁路公司,他们都试图将铁路跟他们运行的长江航运业务联系在一起。可是往四川修建铁路太过困难,经济危机背景下,两家运输业巨头的日子也不好过。于是他们决定合并铁路业务,将他们名下的铁路资产组合,建立一家控股的运河铁路公司,跟咄咄逼人的全国铁路公司竞争。
全国铁路公司和运河铁路公司,迅速成为两大铁路巨头。全国铁路公司的铁路网覆盖全国,势力最强,运河铁路,则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效益更好。
两大巨头之外,还有东北铁路公司,利用较为独立的地理板块,粮食、矿产等大宗商品支撑发展的较好。东南则有控制了云贵、两广四省,辐射到越南的云南路矿公司的铁路网,至此中国形成了四大铁路巨头并存的局面。竞争并没有结束,反而更加激烈起来。因为每一家都有建立全国铁路干线的能力和资本,每一家都有强大的融资和运营管理能力。铁路业开始进入巨头时代。
其他行业虽然没有铁路业垄断程度这么高,但在这次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集中度也大大提高。
棉纺织工业,从经济危机前的十万家工厂,缩减到了六万家,可是手工作坊这种形势,基本上从东部沿海消失了,即便是福建这个乡村工厂一直依靠廉价水力维持的地区,最后一批作坊也停业了,蒸汽化大工厂彻底淘汰了作坊生产。
但经济危机结束之后,这些幸存下来的工厂扩张速度极快,他们管理能力更强,技术水平更高,不到半年时间,雇佣工人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经济危机之前,而总产量却超过了经济危机前的一半。显然优胜劣汰之后,效率大幅度提高了。
类似的情况,在机械制造业,造船业,矿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变化最大的,还是金融业。金融业是重灾区,他们是泡沫的制造者,也是泡沫破裂后死的最惨的。公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救市,但金融业还是倒闭了一半之多。大量热衷于风险的金融机构倒闭,包括数百家股份制钱业公司,这些公司之前一直被认为不可能倒闭,但依然死在了经济危机之下。尤其是大量县级钱业公司,他们高息揽储,低息放贷,抢夺市场,他们的利润空间本来就小,风险控制又不足,结果成批的倒闭。
大浪淘沙,剩下的大都是一些资本雄厚,自有资金更多,风险意识更强的大型钱业公司,跟铁路行业一样,金融业更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行业。不过金融业的从业壁垒没有铁路行业那么高,因此总数还是巨大的。
经过这次洗牌后,中国依然有数万家金融机构存在。但开始形成了一批巨头,有十几家省级钱业公司,最大的是广东钱业公司、江苏钱业公司和浙江钱业公司三家。五六家私人银行,最大的是日升昌票号、蔚泰厚票号。保守经营的山西人,在这次经济危机之后,大有斩获,过去跟他们竞争的大量江南中小钱庄,因为作风大胆,扩张极快,反而死在了危机之中。经济危机过后,保守的山西人,在金融业中占了半壁江山。
中国度过经济危机的方法,并没有压榨殖民地,也没有出台政策限制殖民地的产业,让殖民地只能成为市场。但度过经济危机之后,增长的后劲却开始显现。因为不压榨殖民地,让中国海外领土的经济条件甚至比国内更好,这是一个更富庶的市场,更加可持续。
北美形成了自己纺织工业,不但没有被这次经济危机打倒,反而因为经济危机期间,涌入了大量城市失业劳工,工厂规模更大,设备更先进的北美纺织工业反而得到了发展。经济危机之后,中国北美领土甚至不需要进口纺织品了。他们把本土和英美棉布彻底挤出了北美市场,而且向本土大量输出棉纱。这意味着他们的产业升级了,从提供原材料转变为提供初级加工品。
但北美市场比以前更大,因为他们开始进口更多的机器设备,在皇太子高关税壁垒的限制下,以前从美国、英国进口的机器,都转向了从本土进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他们进口本土的纺织设备、采矿设备,出口棉纱和矿产,都是附加值较高的贸易。中国印度领土,人口更多,相对资源较少,没有北美那么富庶。但印度的自然条件好,他们也发展出了自己的棉纺织工业,大规模出口棉纱到本土市场,同样进口机器。他们出口的产品附加值不高,但数量极大,种类繁多,比如棉纱、麻类、染料,各种农业中能提供的经济作物,他们几乎都生产出口。
殖民地经济的发展,除了让本土的高附加值产业,比如机器制造业快速发展,开始整体产业升级,同时也给本土金融业提供了一个庞大的投资市场。殖民地和海外领地,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远不能跟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的本土相比,因此对资金的需求是很大的,这是金融业一个巨大的机会。金融服务,也开始成为本土向海外输出的一个高附加值产业。
这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中国本土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却开始资本输出,这势必造成一种产业空心化现象。可现行制度和文化下,这些情况无法改变。
受害最大的是中国中西部内陆地区,在本土工业高速增长时期,他们的资源、资本被东部吸走,本地产业较为落后,当东部完成工业化之后,却开始向海外转移资本和产业,他们依然落后。如果时间足够长,也许中国内陆腹地,会变成意大利的南方,相对北方简直是另一个世界,或者变成美国的内陆,人口极少,依靠农业和矿业维持。
但中国又跟意大利和美国不同,意大利南方人可以大量迁往北方,美国内陆人口从一开始就不多,中国却是一个人口均衡的成熟社会,内陆人口跟沿海相比,一点不少,甚至更多。而且他们不像西方人那样,想走就走,他们即便短期进入城市打工,最终也是要回家乡的。这让当地人口不可能减少,至少不可能减少到只依靠农业和矿业为生。
各种问题总是层出不穷,作为一个半退休的皇帝,周琅已经不想管了。他都不知道自己的年龄该怎么算,对外工部的年龄都超过了八十,看起来也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时间对他格外开恩,但他却看淡了时间和生命。
除了一些大的历史事件,很少有事情能够吸引他的注意,他打造的官僚机构足以应对普通内政,那些事情不是他该操心的事情了。
唯一能引起他兴趣的是,德意志民族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冲击。
俾斯麦已经开始行动,经济危机给了他一个有利的时机,让他借助危机完成了最后的准备。兵役制改革,参谋部制度,战备铁路,现在只等着法国人打响第一枪了。为了让法国人先开枪,俾斯麦扔出了准备已久的,那一片引逗法国公牛的红布。
俾斯麦成功的让普鲁士议会通过,普鲁士和波兰组成联合王国!
法国提出了强烈抗议,向普鲁士发出通牒,要求他们宣布废除这项决议,普鲁士拒绝,法国皇帝向普鲁士宣战。
1857年春,普法战争提前十三年爆发了!
(https://www.02sw.net/415_415639/40136070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