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出发!
第四十九章 出发!
“按臣,我支持你!”
此时会客厅里的气氛还是比较凝重的,因为接下来他们要反对的,是辽东经略——是整个辽东的第一号人物!手持尚方宝剑,代天巡狩的头号军政长官!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关于是否出兵的问题上,连一向激进的贺世贤都表示了反对态度。
要知道贺世贤本来也是倾向于进攻派的,包括他一直看不起后金军,乃至在历史上的沈阳之战中,他被后金军诱骗出城,最后身中十四箭而死!都和他的这种轻敌态度有关。
不过在这次取得了沈阳大捷后,贺世贤反而变得清醒了——因为铁一般的事实教育了他!特别是在第二次大捷中,在三路明军携手抗敌,还是依城而战的有利条件下,他最为精锐的家丁都只和后金军打了个平手!
所以这要是再行反攻的话,贺世贤不认为那十万明军都能有他精锐家丁的战力,所以到了那时候,才真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了!
所以在高耀晋表达了反对意见后,贺世贤紧跟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反对出兵!
而张铨听了之后就更高兴了,连连点头道:“太好了!非常好!连你这种打下了沈阳大捷的大将都是这么想的,这就是好的!这就是国之幸事啊!”
因为张铨可是非常清楚的,先不说贺世贤的意见能影响一大批人,单单是他本身的影响力,就不是普通的领兵大将可比的!他一个人的影响力就能顶得上好几个的!
因为在辽东明军有一种说法,叫做杜松之勇!刘綎之智!贺世贤之刚!也就是说以贺世贤的肛门,在明军中都是出名的!
可是现在连这位以刚猛著称的大将,都不赞成出兵了,这样一来哪怕以那位袁经略的执拗,也该掂量一二吧……
不过张铨再想到袁应泰那种一根筋的拗脾气,还是有些担心,甚至都感到头疼!
因为他真的固执己见的话,那还是没用!并且无人可制!
你说皇帝连尚方宝剑都赐予他了!某种程度上说都把皇帝的权力转交给他了!整个辽东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他了!还有谁能治得了他吗?
只是这事不解决还不行!所以张铨想了想之后,就建议把其他大将一起召来——也就是集思广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只听张铨道:“如今沈阳城内大将云集,光是领总兵衔的大将就有四位之多!不如把诸位大人全部召集过来,大家一起商量一下,可能的话大伙联名写一份劝解书,一起规劝袁经略为上!”
而这也是很有可行性的,因为真要三路出兵的话,按照计划要出动十员大将,可是在袁应泰需要出动的十员大将中,沈阳城就要占了近一半!
所以连这些大将都明确表示反对了,他袁应泰再如何固执,那也该考虑考虑了吧……总不可能他亲自领兵出征的!
“这个可以有!”贺世贤明白了他的意思后,马上就答应下来,派人去请那几位总兵了。
这些大将住的都离总兵府不远,所以很快就赶了过来。
并且能够被请来的,还都是清一色的大将……像总兵官尤世功、援辽总兵官陈策、援剿总兵官童仲揆、副总兵戚金等等等等,最小也是副总兵起步,并一共来了六人之多。因为事情紧急,按照袁应泰的计划还有八天就要出兵了,所以张铨也不废话,和这些大将见礼之后,就把事情和他们说了。
而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在其他地方他到处碰壁,广宁、义州、统统如此!可是在沈阳城一地,却是人人都赞成他的意见!全部赞成——连贺世贤在内,这七位大将全部赞成他的意见!
当然细思起来也并不奇怪,只有和对手真正较量过,才能更加清楚对手的实力啊!所以这次和女真人血战之后,这些大将反而看清了对手的实力!
或者说以当前的敌我力量对比——那就是只能据城而守,不可野地浪战的!
然后再加上一旁还有个高耀晋,这些大将基本都听过高耀晋召开的那次军情会议,知道沈阳防守法的精髓所在,更加知道沈阳城之所以能够连续斩获大捷的原因。
所以有高耀晋这个活的历史教科书一旁进行了指导,就更让大家看清了当前的形势。
所以这些大将最后一致表示,以现在的情况,只能坚守城池,出兵反攻绝不可以!
而这样统一意见后,张铨就是非常开心,一张清瘦的脸上都是放出了红光呀!然后就由他起草,整整七大总兵一起签名附议,写了一份洋洋洒洒近千字的宣言。
而这份宣言就是——《敬陈战守辽东时局疏》。
在张铨呕心沥血写成的这份时局疏里,他就详细分析了当下的形势,包括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综合实力对比,作战特点对比……
甚至张铨的这份时局疏都详细到了具体某一细节……例如以现在三月份的寒冷天气,都是有利于适应寒冷气候的后金军打野战,而不利于我明军出兵作战的详细程度。
(因为在长达三年的辽东拉锯战中,原本的辽东镇精锐都死得差不多了,现在驻守辽东的三十万明军,大多是从福建、浙江、四川等地征发而来的班军。
而这些班军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的家乡气温要远高于关外的辽东的,所以很不适应在这种严寒气候下作战的——手脚都冻的麻木了,那还怎么打仗呢?
反之后金军因为都是当地土特产,在这种寒冷的天气里打仗,却是如鱼得水,非常适应,所以此消彼长之下,这又是我军的一大劣势!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后世二战苏德战场之冬将军)。
所以张铨的这份时局疏从敌我各个方面,做了全面分析之后,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现在只能守城,不宜进攻的。换句话说只有守城,才可能以静制动,取得像沈阳那样的大捷,反之就是自取灭亡!
这样写好之后,最后的落款就是整整七位总兵官一起签名,表明了他们的态度。甚至这个其中,尤以老将军戚金的态度最为激烈!以他的谋略也非常清楚此事的严重性,所以都当场咬破手指,另外写了一封血书一同附上!以血为谏——血谏袁应泰!
而戚老将军的举动都把张铨感动坏了,连连作揖道:“感谢感谢!非常感谢!有了戚老将军,有了诸位大人的支持,本按就放心多了!”
甚至张铨看着这么多大将一起表态,一起期盼的看着他,深深地感到吾道不孤啊!这趟没有白来!
不管最后能不能说服那位拗经略,至少这么多大将的意见摆在这里,甚至都激进到以血为谏了!他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吧……
甚至张铨还在想,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还是劝不回那位拗经略的话,那为国事计,说不得就要动用一些极端手段了……
虽然那样做很可能明军自身内部就会发生动荡,以致老奴趁虚而入,辽事进一步恶化的,甚至极端状态下,同样会导致辽东沦陷的!
可问题是再坏还能坏到哪去呢?所以这就是最后的备用手段!当然张铨在心中虔诚的祷告,希望不要用到这最后的手段!
这样前来沈阳的目的达到之后,张铨马上就准备返回了——一刻也不准备耽搁。
当然时间也耽搁不起……因为再过八天大反攻就要正式开始了,甚至张铨估计,再过一到二天,袁应泰的调兵文书都要发到沈阳城来了!所以时间不等人啊!
要知道按照大明军制,制定计划前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当然是否采纳是另外一回事)。
可要是都已经形成了决定,出兵文书都下来了,还是拒不执行的话,那就属于违抗军令了!袁应泰手握尚方宝剑,砍掉几个大将的脑袋完全没有问题!所以事不宜迟啊!
正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接下来张铨直接就向众人告辞,不过在临行前,他却专门征询了一下高耀晋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前往辽阳,规劝袁应泰。
虽然张铨在沈阳呆的时间连半天都不到,但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已经对高耀晋的才能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更欣赏他的大局观!
所以在这种关键时刻,他还是很想让高耀晋一起前往辽阳的——让这位少年英杰出一份力。
只是对于这个建议,高耀晋却感觉有些为难,虽然去一趟辽阳绝对值得,可是他离开之后,万一女真人贼心不死,再行反扑的话,没有他在一旁出谋献策,未卜先知,他总感觉不太放心的……
而贺世贤见了他犹豫的模样,就是呵呵一笑道:“贤侄你就随按臣大人走一趟吧,咱们这些人里面也只有你能说会道,有说服袁经略的可能了。至于沈阳城则有我和诸位总镇在,绝不会有失的!”“那也行——”高耀晋想了想也就同意了,毕竟以沈阳城的情况,只要不是极端情况,是不会有失的。
再说他去一趟辽阳,长的话四五天,短的话也就二三天就能回来了,所以这么短的时间内,应该问题不大。
并且此去辽阳,还能见到都整整二年没有见面的父亲,然后还可以就返回老家的选择,和老爹当面陈述的……并取得他的同意。
毕竟今天的事情深深教育了他,你说辽东经略一个错误决策,就能毁了整个辽东的,更不要说他一个小小的百户官了!并且就算这次能阻止了,天知道他什么时候再犯浑呢?
所以像这样把自己的小命交到别人手上,祈求上官不犯错误才能保命的地方,高耀晋可是不敢再呆下去的。
这样高耀晋同意前往辽阳之后,本着越快越好的原则,张铨和他准备当天中午就动身。不过等到离开了总兵府,高耀晋开始回家,做起远行前的准备时,他的心情却是变得不太好的……因为他非常清楚,此去辽阳前途未卜!或者说希望连三成都不到!
尽管高耀晋从没见过这位袁经略,但是对于这位青史留名的文臣,对于这位著名的误国忠臣,他却比任何一个人都更加清楚!
因为后世的各种史书上,早就对袁应泰这个人的性格写的明明白白——并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应泰为人精敏强毅,用兵非所长,规画颇疏。
而这样的评价就太要命了!‘强毅’这二个字,就表示此人性格倔强,甚至是执拗!听不进去劝!
可光是这样还不要紧,如果你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执拗下去还不算坏事。
可要是再配上一个用兵非所长,规画颇疏……制定的计划都满是漏洞,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要纸上谈兵,那就是大大的悲剧了!
你说你又不懂打仗,又听不进去劝,偏偏还手握大权,掌握整个辽东三十万明军的生杀大权,一道军令发出就不能违抗的!这不是悲剧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不正确的人坐在不正确的位置上,大大的误己误国啊!
当然高耀晋也知道,这种现象,并不单单只存在于一个辽镇中!而是大明九大边镇之中普遍存在!抛开党争的因素不谈,这就是大明现行军事体制的悲哀啊……
你想想看,指挥数万,数十万大军的统帅,不是由富有作战经验的武将出任,而是由只知道舞文弄墨的文官出任,以文御武,以外行领导内行……这还能办好事情吗?
偶尔碰到一个知兵的熊廷弼,那都像中了大奖一般的机率了!可就是这样低微的机率,都被他们自己给玩坏了!继任者只能是一个个无能的袁应泰!王化贞!高第!王在晋!
在这种错误的任用体制下,误国之辈何其多也!而辽事也就这样一步步被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如果还不太能理解的话,再打个比喻,就好比后世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如果指挥我军几十万将士的不是那种高明的统帅,刘邓大军!而是一个从来没打过仗的小学老师!
并且这位小学老师虽然压根不懂战争,却偏偏喜欢瞎指挥!并且手握大权,凡是不听他瞎指挥的,都可以就地枪决!
那你说在这种人的指挥下,淮海战役还会打得像历史上那样漂亮吗?甚至还有没有打赢的可能呢?而现在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高耀晋也清楚,虽然这种以外行领导内行的方式,在某些方面确有可取之处,例如文官受儒家思想洗脑,比较忠君,可以预防边镇大将拥兵自重,起兵造反什么的。因为那些大将头上有经略,巡抚等文官压着,想造反的话都无法调动军队,甚至连调动过一百人的部队都要得到经略或者巡抚批准,造反就变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可是那样的做法在和平年代还行,而在这样的战争年代,双方统帅斗智斗勇,无所不用其极的战争年代,依然执行这种错误体制,却是要葬送掉整个汉人江山的呀!
甚至高耀晋还知道,就算这样了现在还算好的!之后还会更加奇葩!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因为再过三年,等到那位只比万岁少了一千岁的九千岁上台之后,到了那时才叫可乐呢!都把军国大事视为儿戏!
因为到了那时如何打仗,总兵、巡抚、经略、都已经不能做主,而是都要听从那些太监的指挥!
等到那些只会在皇宫里养马、打梆子、点卯、伺候娘娘们梳头的太监出任监军,指挥明军打仗时,那才叫滑天下之大稽呢!
和那些太监比起来,文官不管怎么说能出任监军的,最少都是同进士出身,饱读诗书,公文奏报总算能看懂的。
而让那些大字不识一个,公文奏报放在他们面前都像看天书一样的太监来监军,那才是真的没有活路了呀!开玩笑都没有这样的呀!
所以现在不抓住机会的话,往后只会更加艰难!并且这个时间只有三年!
所以深知历史的高耀晋想到这些,心情就越发的沉重……
同时他又感到相当的沮丧!就好比现在,本来经过他的努力,好不容易挽回了沈阳悲惨的命运,沈阳不仅没有失陷,反而打了一个大胜仗!辽东出现了曙光!
可是现在来上这么一出,很可能他的努力都将统统化为泡影,辽东沦陷的阴影又重新笼罩了这片大地!笼罩在了辽东五百万军民的头上呀!
所以该怎么办?该怎么办呢?
不过高耀晋知道,现在他唯一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就是到达辽阳之后,尽量施展他的口才,就像上次的军情会议舌战群雄,说服众将那样,说服袁应泰,让他回心转意的!不然的话……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说服那位拗经略的把握,除了常规说辞之外,高耀晋还准备了一个奇招,到时候万一事不可为,就出其不意,用这个奇招来说服袁应泰!
因为高耀晋很清楚,使用常规说辞,说服那位拗经略的希望渺茫!所以高耀晋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专门为那位拗经略想出了一个奇招,到时候不行的话就以奇招制胜!不然的话……
这样一路往回赶,一路想好了应对的方法后,高耀晋就是回到了军营的驻地,准备收拾一下之后,就动身赶往辽阳了!
(https://www.02sw.net/4414_4414518/1465400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