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渡江战役的后勤保障
1948 年冬天,迎接全国革命胜利高潮的到来,中共江淮区党委时驻淮北泗洪县张塘,1949 年 1 月迁入蚌埠市。根据华东局的指示,做出出了全面恢复江淮地区的部署,决定建立中共江淮第五地方委员会,划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以西、浦口、合肥公路以南、巢湖与运漕河以东地区为江淮五地委辖区。
1949 年 1 月 13 日,江淮五地委正式成立,上属江淮区党委领导,原属中共皖西四地委管辖的巢含县委、合含工委及肥东县委划归江淮五地委领导。
为便于工作,五地委对辖区重新做了调整,撤销原巢含县、合含县及肥东县,成立巢县、和县、含山、江浦、肥东县,变画合肥东南、长临河、义城地区及巢湖中庙以北地区,新设巢湖县。江淮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和江淮军区第五分区与地委同时成立。
江淮 5 地委成立后,即根据上级党的部署,针对本地区斗争形势,提出了地委工作的中心任务,接收原各县党组织领导的游击武装,收编国民党县区、乡起义投诚和投降的地方武装以及散兵游勇。建立县区民主政权,改造基层乡保旧政权,调整各县党政军组织,划分县区、乡行政区域,筹集粮草,迎接解放军大部队来一下。
1949 年 1 月 13 日,孙仲德的先遣纵队直属支队司令马长炎和副司令赵鹏程解放含山,和县。江淮区党委及江淮军区命令将直属支队调出先遣先纵,由马长炎,赵鹏程组建的江淮第五军分区协同程明远做好大大军渡江后勤保障工作。程明远在五分区任政委。程明远首先要求马长炎,赵鹏程肃清安徽段长江沿线江北之敌,帮助沿途各县政府工作。第二步,电话通知各县积极筹粮,向巢县集中,巢县南门建一个粮食仓储基基地,由于道路狭窄,从分区调工兵架一座浮桥,专供大军运送物资弹药。第三步,组织民工团,对内地叫民工营,每个营为 500 人,各县最少拿出一个营,派专人带队抢修道路,挖通河道。为了争取时间,歇人不歇锹。
中国人民解放军把敌军的江防分为上、中、下三段,安徽处在中段,战线较长。江淮区党委在大年三十紧急将程明远召回,目的落实安徽段的渡江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所以要求三个段的后勤指挥路石道人便要安装直通电话,他要随时掌握战前第一手的情情报。经江淮区党委研究决定,渡江战役后勤指挥部船北指挥部由程明远同志担任总指挥。时间紧迫,大年初一仍有方志明陪同。程明远告别了曹荻秋、陈庆先、孙仲德、谢忠良、饶守坤等,从东门码头乘轮船返回巢县。清风阁就在卧牛山脚下,这里以前是唱戏的大戏院子,此时已变成了地委办公室。除五分区设在巢县的东门,五专署和五地委在一起办公,程明远、倪则耕、胡德荣、杜少安每人一个人一个办公室。通讯兵在五地委成立之初早装好了电话,尤其是程明远的办公室,除六门直通六县,巢县、含山,和县、肥东、江浦、巢湖电话外,还增设了一部内线电话,这是直通粟裕的。
江淮五地委下辖有 6 个县,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建立健全起来。县委积极统筹规划,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县政府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确保行政工作的高效运转;县大队则时刻保持警惕,捍卫着一方平安。
程明远的渡江后勤指挥班子也进入了战前状态。他神色严肃,目光坚定,不断地穿梭在各个部门之间,协调物资调配、人员安排等各项工作。
在这片土地上,支前工作压倒一切。百姓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为前线战士准备粮食,有的帮忙缝制衣物,有的主动参与运输物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身影。
整个地区弥漫着紧张而又激昂的气氛,所有人都心向一处,为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全力以赴。
经五地委请求,江淮区党委特派倪子干同志来五地委工作。程明远即派倪子干立即在巢城建一相当规模的粮食集散地。
时间紧迫,刻不容缓。程明远面色凝重地对倪子干说道:“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必须争分夺秒!哪一级干部跟不上趟子,请自动靠边,这是五地委的命令!”
倪子干深知责任重大,他挺直腰杆,坚定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随后便马不停蹄地奔赴巢湖。
在巢湖,倪子干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寻找合适的场地,动员当地百姓参与。仓库一间间被清理出来,运输粮食的队伍川流不息。
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粮食集散地逐渐成型,一袋袋粮食堆积如山,为即将到来的大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天,徐吉标(巢湖支队干部:)来五地委汇报工作,他带来了巢湖支队老人林厚全、杨德山、孙贻厚、段宗栓、徐柱青、袁乃英等。
程明远热情接待了他们,仔细询问每个人的特长。随后,程明远对他们做了具体分工。徐柱青协助袁来英把巢湖治安工作抓起来,确保当地秩序稳定,为后续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段宗栓协助林厚全把巢湖船只组织起来,包括江北的其他地区的船只也可以征集过来。不行五分区当即下达征集令,突进巢湖待命。
徐吉标负责召集巢湖沿线的船工、水手、渡手集中训练,还从部队抽调 2000 名战士,培训为船工预备队。随后前往怀宁嘴西北向家冲,把魏木匠和当地造船工找来,建一大型修船之地,专门修理木帆船。
杨德山负责五地委后勤总务,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一个供大军渡江的船队初步成型了。
江淮五地委在继续领导原属的皖西四地委所辖的地区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还大力加强了新划入地区的工作。所属的各县均先后建立了县委和县政府,人员配备齐全,职责明确。
在新的县委和县政府的组织下,各项工作相继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从农业生产的组织到商业活动的规范,从教育事业的推进到治安秩序的维护,每一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地委提出的中心工作任务迅速得到贯彻落实。干部们深入基层,与群众紧密联系,宣传政策,解决实际问题。
1949 年 2 月,随着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江淮五地委辖区全境解放。这一胜利的喜讯传遍了每一个角落,人们欢呼雀跃,沉浸在喜悦之中。
根据上级党委的部署,五地委适时把工作重心转到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上。地委明确指出,要在支前运动中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作为各地建政、建群的基础,作为发动群众开展支前工作的首要工作。于是,在支前的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积极踊跃、无私奉献的先进分子,他们成为了后续工作的骨干力量,为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 年 2 月,随着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江淮五地委辖区全境解放。根据上级党委的部署,五地委适时地把工作重心转到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上。地委提出,要在支前运动中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将其作为各地建政、建群的基础,当作发动群众开展支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地委的统一领导下,全区共成立 6 个县政府、30 个区政府。在各项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以老党员为骨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入挖掘和培养积极分子。经过不懈的努力,共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1100 余名,发展党员 180 名,提级村级干部 741 名,乡级干部 160 名,改造旧政权 193 个保。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还通过办干部训练班的方式,吸收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和非脱产干部。经过系统的培训和教育,这些干部被分配到各条战线工作,他们充满朝气和活力,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有力的举措,为胜利完成渡江战役支前任务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也为地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开展以支前运动为中心工作的同时,地委还领导开展了生产救灾、剿匪防特运动,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各级党政军群组织。
至 1949 年 5 月,全地区共建立了 33 个区委、60 多个乡支部、37 个机关支部,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发展到 993 名,各类干部也增加到 1581 名。
在此期间,地委还适时组织县区新老干部学新区政策和城市政策,通过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逐渐向城市转移。这一系列的学习和教育活动,使得广大党员和干部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一转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承担起民主革命最后胜利的重任,迎接新中国的诞生。(未完待续)
(https://www.02sw.net/4435_4435761/5090804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