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皖中行署建立前的锄保工作
1939 年 4 月,第 2 游击纵队与地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纵队机关设无为开城桥王家大墩。
党也集中全力发动巢湖地区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在各个敌顽交界处建立游击队。
在这片充满硝烟的土地上,人民群众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由的渴望,纷纷响应党的号召。他们有的放下锄头,拿起武器;有的告别家人,投身战斗。
游击队的战士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顽强的斗志,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在山林中穿梭,在村庄里伏击,让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每一次的胜利,都鼓舞着更多的人加入到抵抗的队伍中来。而在党的领导下,游击队的组织日益严密,战斗力也不断提升。
他们不仅在战斗中打击敌人,还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动员广大群众支持抗日,为最终的胜利积聚着力量。
当时已建立游击队的有桐东、庐南、巢湖、巢北等游击大队。同年年底,在皖中成立了皖中党政军委员会。
这些游击大队犹如一颗颗闪耀的星星,在皖中的大地上绽放出坚韧与希望的光芒。桐东游击大队活跃在山林之间,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庐南游击大队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一次次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巢湖和巢北游击大队则在水网密布的地域,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展开游击作战。
皖中军政党政军委员会的成立,为各游击大队提供了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委员会的成员们日夜操劳,制定战略方针,调配物资和人员,确保游击队的行动更加有序、高效。
在委员会的领导下,各游击大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不断扩大抗日根据地,给日伪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为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打开了新的局面。
1940 年初,形势逆转,国民党政府公开通令,所谓严防异党活动,取消抗日民众组织,捕杀我工作干部。我江北游击纵队民运科长田丰奉命去交涉,我军家属被扣,田丰也遭杀害。
国民党的这一系列恶行,标志着他们已全面向新四军进攻。原本共同抗日的合作局面被打破,新四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消息传来,江北游击纵队的战士们群情激愤,他们握紧手中的武器,眼中燃烧着怒火。
在这艰难的时刻,新四军战士们没有被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所吓倒。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决心以更加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捍卫抗日的正义事业,为牺牲的战友和无辜的百姓报仇雪恨。
国民党又派桂系李品仙任安徽省政府**。在李的阴谋策划下,趁江北游击纵队主力到含山、巢北地区配合四支队进行反顽自卫战斗时,于 4 月 21 日集结大批军队疯狂地进攻无为,企图歼灭留在无为的我党军政人员。
然而,我党的军政人员早已做好了应对准备。尽管敌众我寡,但他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与来犯之敌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在枪林弹雨中,战士们毫不退缩,奋勇抵抗。他们利用街巷、房屋等地形进行掩护,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同时,党组织迅速组织群众进行转移和疏散,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这场战斗异常惨烈,但我党军政人员始终坚守阵地,为后续的支援和反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当时我军处境十分困难,被迫自卫。在照明山战斗中,参谋长桂蓬洲不幸牺牲。在敌众我寡、难以制敌的情况下,为保存自己,江北游击纵队舒无地委和部分行政工作人员于 4 月 22 日撤退到淮南路东和津浦路西地区。朝武地区一度沦为桂顽之手。
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让新四军战士们屈服,他们怀着悲愤的心情,暗暗发誓一定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重新夺回失去的土地。
在撤退的过程中,战士们历经艰辛,忍饥挨饿,但他们的信念从未动摇。到达新的地区后,他们迅速整顿队伍,总结经验教训,等待着时机成熟,重返朝武地区,与敌人展开新的较量。
1940 年秋,日寇占领了无为县城和开城桥、襄安、黄姑闸、汤沟、姚王庙几个重镇。国民党军队望风而逃,而我江北游击纵队却返回朝武杀敌。
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江北游击纵队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他们视死如归,毅然向着战火纷飞的朝武地区挺进。
游击纵队的战士们穿梭在硝烟弥漫的街巷,与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每一间房屋、每一条街道都成为了他们坚守的阵地。
子弹呼啸,炮火连天,战士们毫不畏惧,奋勇杀敌。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巧妙地伏击敌人,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
百姓们在后方默默支持着游击纵队,为战士们提供物资和情报。在军民一心的共同奋战下,江北游击纵队在朝武地区的抗日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人民的尊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40 年 7 月,顾士多、胡德荣率部先回无为。另有廖成美、后奕斋带一个连由淮南路东进入朝吴和韩一带进行游击战争。
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顾士多和胡德荣所率部队怀着坚定的信念,秘密回师无为,准备展开新的战斗。而廖成美和后一斋带领的连队也毫不畏惧,深入巢无和含一带,与敌人展开周旋。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靠群众的支持,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每一次的战斗都是生与死的考验,但战士们毫无退缩之意,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奋勇向前。
1940 年 9 月底,江北游击纵队与舒无地委从津浦路西返回无为,在广大农村继续发动群众抗日。
他们的归来,给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战士们深入农村,向群众宣传抗日的理念和决心,激发起民众的爱国热情。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组织和领导抗日工作,成立了和含巢无地区行政办事处,并推选后一斋为主任。这个民主政权的建立,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皖中地区人民前进的道路。
后奕斋肩负着众人的期望,积极组织生产、调配物资,保障群众的生活需求。在他的带领下,行政办事处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抗日和发展的政策,使得皖中地区的抗日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和壮大。
民众们纷纷响应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为抗击日寇、保卫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皖中地区的抗日局面焕然一新,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1 年 4 月,舒无地委召开扩大会议。会场上气氛庄重而热烈,众人神情严肃而坚定。
大会总结了反摩擦斗争的经验,深刻反思了斗争中的得失。大家一致认为,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斗争形势。
会议还做出了重要决定,要开辟、扩大和含、桐城皖南游击区,并大力发展地方武装。这一决策展现了他们坚定的抗日决心和积极进取的战略眼光。
会上,为了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把舒无地委改为无为地委,以更有力地领导周围游击地区党的组织和群众抗日斗争。
此次会议为后续的抗日工作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士气。在无为地委的坚强领导下,游击地区的党组织更加紧密团结,群众的抗日热情愈发高涨,他们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而不懈奋斗。
1941 年 5 月,整编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挺进团和皖南突围部队,建立了新四军第 7 师。师长张鼎丞未到职,政委曾希圣,政治部主任何伟。
与此同时,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也宣告成立,县长由吕惠生担任。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新成立的新四军第 7 师肩负起了沉重而光荣的使命。战士们厉兵秣马,准备迎接更加艰巨的战斗。
吕惠生县长则全身心投入到无为县的抗日民主建设中。他积极组织民众开展生产自救,加强地方武装力量,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坚实的后盾。
在曾希圣政委和何伟主任的领导下,新四军第 7 师与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紧密配合
1941 年,敌情是严重的,这也是朝武敌后斗争最艰苦险恶的一年。
我游击地区虽然颇为辽阔,然而中心地区方圆却不满百里,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前方,哪里是后方。桂顽的一七六师、五二七、五二八团,驻扎在庐江桐城。土顽的十三游击纵队驻在刘部,日军十五师团分别驻守在无为县城、襄安、开城桥和巢湖及裕溪河南岸。
日寇和顽固派不断地对我方进行夹攻,形势异常严峻。在这样的困境下,我党政军各级领导机关都必须战斗化,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经常处在行军作战之中。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无论是崇山峻岭还是泥泞小道,战士们和领导们都毫不退缩。他们背着行囊,扛着武器,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艰难险阻中前行。
每一次的转移都是与时间赛跑,每一次的战斗都是生死较量。但他们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咬牙坚持,誓与敌人战斗到底。
在这一年中,日伪军经常出来抢粮、抢掠,国民党顽军也时时向我边区进犯骚扰,大小战斗不下百余次。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伪军的凶残抢掠,国民党顽军的频繁骚扰,让这片土地饱受摧残。
然而,尽管环境恶劣,但我们有着牢固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我军最坚强的后盾,他们为战士们提供情报、掩护和物资支持。
无论敌人的扫荡多么残酷,清剿多么严密,我军都能在群众的帮助下巧妙周旋,化险为夷。敌人妄图消灭我军的目的从未得逞,我军在艰难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
每一次战斗都是血与火的考验,每一次胜利都是军民团结的见证。在敌人的重重围剿下,我军如同烈火中的钢铁,越炼越坚,始终坚守着抗日的阵地,为最终的胜利而顽强拼搏。(未完待续)
(https://www.02sw.net/4435_4435779/5094977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