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陈氏家族闹分裂
姜梨花闻言并未显露意外之色。
她当然知道,自古医药本就暴利。
只是她做的只是批发,之前又刚起步,没有任何销路,自然得让利。
即便继续和永安堂合作下去,她后面肯定也都会提价。
只是她本心并不想这些药膏卖太高的价,她希望寻常人也能买得起。
一些用料贵,成本高的中药膏没办法,一些成本低的却可以做大众产品。
她这么想,便也这么说了。
即便是中药膏,她也希望不单单只是成为大家贵族之间才能流通的产品。
几十两一斤,一斤买不起,一两半两的总能买得起。
听完她的解释,兄妹两微愣了愣,而后沉默下来。
要说出身医师世家的他们才是最该考虑这种事,而不是想着盈利。
姜梨花的话犹如当头棒喝。
两人都不由想起出门时,祖父的一番叮嘱。
“以人为先,以德为准,不争利,不论权。”
大意是一切以东西是否与人有益为准,应重医德,不争利益,不符合时也无需因王权,明知不可为而为。”
这番教诲两人倒是记着,却未记透。
凤家传到现在也有上千年,家中不知道出过多少神医、医官,在北朝国每任家主甚至一直占据院首位置。
家族大了,底蕴深了,难免一些东西会变质。
尤其对一些阅历还不深的小辈来说。
明明凤家为医届之首,名气却甚至都不如那些卖药的。
年轻一代一直野心勃勃的想变革。
这次刚好就是一个机会。
两人已经确定姜梨花的药膏可行,自然而然接下来一步考虑的就是利益。
他们更多想的是这些药膏能给凤家带来什么。
而不是能给病人带来什么。
凤家同样医馆遍天下,来看病最多的其实都是普通人。
丹药制作繁琐且不易,耗时长数量少,价格自然也无法降低。
所以对寻常人开的药不是药粉就是直接配药包去熬。
但很多东西肯定不如经过各种炮制的丹药好。
可药膏不一样。
尤其姜梨花的药膏效果强,口感也上佳,按她所言,只要材料足够,出量也没问题。
这样的话一些药膏成本价能控制下来,售卖价自然也能降低,这样寻常人也能适当配备一些。
像枇杷膏,或许只需半两的量就足够一个疗程。
只是他们都没想到这点,甚至对这些寻常的药膏也没比中药膏重视,觉得医馆里寻常的药汤和药粉效果也一样,不需要多此一举。
两人越想神色越差。
最后兄妹两对视一眼,都露出惭愧之色。
凤白术看向姜梨花的眼神也更多了一丝真心实意的赞赏。
之前的赞赏只因她的制膏能力。
如今却为她的气度和心胸叹服,“多谢姜夫人当头棒喝,着实惭愧,如此,不如重新定价,凤家也许诺售价不会高于采购价的五成。”
姜梨花忙道:“我也只是一点浅薄拙思而已,定价上贵堂按实际情况便可,只要不过度溢价,毕竟运送、搬运、包装、售卖过程等都需要投入不少钱财。”
凤白术闻言,眼底更多了几分笑意,配上那一双狭长的凤眼,儒雅中竟多几分风流倜傥。
“你说得对。”
接下来他便重新撰写契约书,之前的药膏清单定价由姜梨花先定采购价。
而他则添上一份统一的售卖价格。
虽他赞同姜梨花最后那番话,但定价还是按照自己先前说的。
本来是不高于五成,不过在姜梨花的建议下还是改成翻两倍的价钱。
毕竟古代交通不发达,东西运出去,要承担的资金和风险真的不低。
凤白术也的确要考虑这方面的利益,便同意了。
像姜枣膏,姜梨花定价依然是200文一斤。
他则定价400文一斤。
不过膏药姜梨花给划分为中高低档。
低就是寻常药膏,定价只在采购价上翻两倍。
(写到这脑子突然卡住,一倍在数学上还是原来的数字,平常的惯性思维是番一倍就是加倍,现在保险起见就写两倍,万能的读者们给我通一下脑,逻辑死)
中档就是用料多却不贵,功效比较大众的药膏。
售价是采购价的三倍。
如决明子菊花膏,一斤姜梨花定价1.5两,凤白术就定价4.5两。
贵材料的中药膏,就划为高档,直接翻五倍以上。
像玉肌膏姜梨花定价30两一斤,他定价150两。
用贵的利润弥补廉价药物的亏损,就像田忌赛马一样。
最后经过大半天的磋商,终于成功定稿。
药膏和凤家的丹药一样,分天地玄黄四个等级。
最高级的天级为定制和稀有品。
目前现有的都分属地玄黄三级。
按采购价的两倍、三倍和五倍来统一定销售价。
天级不定价格,看情况而定。
姜梨花这边每年必须至少提供给同仁堂现有清单中,每种一万斤。
她这边目前列上清单的总共有24种药膏。
也就是说她一年至少保底得制作24万斤药膏。
平均每月就得制作2万斤药膏。
考虑到今年时间紧,条件不足,所以契约从明年开始起效。
不过她需要在年底至少先提供每种一千斤的量。
每种一千斤,合起来也两万多斤。
平均一个月就得制作五千斤。
一个月五千斤倒也不算什么。
现在新房有四个灶,一锅能熬四十斤。
即便是一次需熬12个小时的,一天也能熬两批,至少有三百多斤。
而且除了中药膏,大部分都不需要那么久。
所以五千斤也就是十天半月的事。
但是往后要稳定供应凤家,还得分出部分作散销,就得扩大规模。
至少能保证一年可以保底出五十万的量。
除药膏外,营养液和肥料作坊也需要尽快提上日程。
她这边的菌丝坊现在算搞定,只要第一批菌丝出来,足够一次性建三十多个蘑菇房。
半个月后又能建三十多个,以后就轮番交替,供七十个菌菇房没问题。
惠王离开时她已经把第一批泉水交给他,总共有一千斤。
这些泉水她假借营养液的名义,为了避免以后和营养液差别太大。
她特意做了稀释。
但也足够先培育一大批菌丝出来。
种子也给出去。
不过西北方那边因为气候原因,今年种植已经来不急。
东南这边气候倒是可以,偏土地不行。
还有肥料也各给出一些样品,主要是搭配营养液修复土地。
当然,也只能给皇帝看个效果。
今年还是得靠她那些地。
月初田地和山地都清出来,可惜图鉴奖励的种子有限。
最多的能种二十亩,最少的只能种七八亩。
好在十一月后就能收一批做种。
正好十月初秋收后田地就空下来,不用再耕种。
她冬天打算弄一批大棚,再育一批,看能不能赶上三月先供应一批。
惠王已经答应帮她向陛下争取,把潼阳县作为试点县。
今年秋冬和明年春两批,至少能制出可供应一万亩田的营养液。
潼阳县辖地范围内总面积大概有六万多亩。
但在记录的田地才一万多亩。
这些还包括县里两百亩的官田,和一些地主的田地。
平均每个村现有的田地都不足400亩,利用率实在太低。
她可以先供应现有田地,再慢慢修复其他荒地、山地。
所以接下来她要忙的事更多了,药膏的事情只能交给金花婶和小红来负责。
连小红娘和小红大嫂也正式加入。
不过两人只是以雇佣方式加入,姜梨花给了每月一两半银子的工钱。
她新订了规则,以后凡是受雇姜氏的人,都做六休一,每日工作四个时辰,其余时间按加班算。
每加班一个时辰补15文。
工种分临时工和正式工。
正式工满一年可提原本工钱的三成,第二年四成,以此类推,加到十成即止。
一些特殊工作满一年后还能通过绩效获得分红和奖金。
满三年后,姜氏所属工人都可获得五成医疗报销补助。
即你生病,只要出示证据,看病吃药的花销都可报销一半。
这一条念出来时众人很不解。
倒不是觉得不合理,只是觉得这一条很难保证严谨准确。
就怕有人会为了报销这一半钱,胡乱弄来证据。
古代条件有限,这种情况在现代都很难避免,别说现在。
所以思索后,姜梨花多加一条,证据必须大夫和医馆盖印,提交后也会派人亲自去验证查问。
能做的就这样,其他只能走步看步。
村长得知她这份规章后,也拿去借鉴一部分。
姜梨花已经许诺这批给他多五个蘑菇屋的名额。
一个他自家做,四个加入村菌菇产业。
蘑菇房多了,不可能只他们一家忙活,也得招人进来做工。
他正愁该怎么弄,姜梨花这份出来刚刚好。
就是他觉得一个月一两半有点多,改成一两。
至于上六休一也是没有,一天四个时辰也改成五个时辰。
加班费就更不用说。
他觉得姜梨花实在不会做生意。
不是说她不懂,而是太大手大脚了,这么个花法不得亏死。
上工哪见过还固定给休假,且还是白给工钱。
一天别说做四个时辰,就是从太阳起来到月亮当空,多的是人抢着做,哪什么加班补钱的说法。
不过他觉得全勤制度不错,上满一个月,不迟到早退,额外奖励100文,多少能约束一下。
还有那个年终奖金也可以借鉴,到时候能提高村人的积极性。
反正姜梨花虽然给得多,挑人也同样严格,他不用怕人都往她那边去。
忙碌中,第三批菌菇终于又开始收成外销。
菌丝坊的第一批菌丝也出炉。
总共十间房,都建成两层小复式。
留两间出来做种菇栽种,剩下的全部用来培育菌丝。
下层依然十个架子规格,上层考虑承重和安全问题,保险起见还是只五个架子低铺。
这样下来,平均一间复式能产出四十斤菌丝,8间就是320斤。
足够供应32个菌菇房,也就是32个名额。
除提前预定给村长的5个名额,还剩下25个名额。
她自留两个名额的菌丝当应急。
得到消息的村人都沸腾了,纷纷冲向村长家。
这段时间他们没少眼红羡慕有蘑菇房的人家。
可惜僧多粥少,他们再羡慕也没法子。
得知姜梨花会扩大菌丝培育,后续肯定能再多出名额来,不少人甚至都提前凑好钱。
便等着这一天。
已经经过两次名额竞选经历,对于急匆匆上门的村人,村长稳如泰山,捧着签桶轻晃。
这次名额多,他也没之前那般严格。
不过同样能达到首次拿出十几两银子的依然不多。
所以这次中签率非常高,只有几个倒霉的没抽中,只能遗憾哀叹。
好在姜梨花那边半月后能再出30个名额。
所以也没多郁闷。
抽中的则欢天喜地的拿上村长开的凭条,先去把蘑菇房建起来,再找姜梨花买菌丝。
都说人的悲喜并不能相通。
有的人正开始红红火火的事业,有的人却为钱争吵不休,甚至闹到分崩离析。
陈氏族人因为陈文星要的那两百两银子闹了大半月还没消停。
姜梨花之后没怎么关注这事,她也实在太忙,都没时间去听八卦聊八卦。
等事情闹大才知道。
为了凑那两百两银子,陈族长不止自己要卖房卖地,还要逼着其他族人每户至少拿出二两银子。
别说他家小辈闹起来,其他族人也不愿意。
二两银子都够一家子勒紧裤腰带吃上半年。
更别说冬天将临,他们都要留着银子下月去集市买物资过冬。
这钱一给出可就打水漂了。
就算陈文星真能考中秀才,这免的税都不够给出的。
本就一团乱,偏陈婆子还添乱,天天立着官家太夫人的架子上各家打秋风不说,还各种胡搅蛮缠要钱。
最后闹得心火起,不少人也学陈二爷,喊着要分宗。
陈族长家里也闹得凶。
毕竟还没分家,老族长要卖自家田地,那就是卖他们的田地,小辈哪能愿意。
一开始摄于对方地位还只敢劝,后面劝不动,脾气爆的也气得直喊,如果要卖田地就分家。
陈二爷趁机联合那些不想再搅和的人,联名逼迫陈族长分宗。
(https://www.02sw.net/4442_4442352/1403960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