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测字有道 > 第95章 叹为观止

第95章 叹为观止


话说三舅和杜先生在茶室叙旧

  我闲来无事,就在外面诊室进行悉心观察。

  我才发现这个诊室的独特布局:

  它是像围绕起来的一个C字形的结构。

  医生的诊桌,也是像一个大写的c字。而客人所坐的椅子就在C字的中央位置。

  我尝试坐在病人所坐那个椅子的位置,体验了一下。

  才感叹他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

  当我坐在了中间椅子的时候,仿佛感觉一种气场包围,有一种安全感和信赖感。

  而c字形的对应方向,就是医生的主座方向。

  他的椅子是一个特制的高靠背椅子,有点像苏工所作的那种椅子形状,做工讲究。

  整个诊室里面,没有其他任何的电子办公产品。

  而是在诊室的后面,有很多绿植。

  这些绿植多是盆景居多,有榆树,有三角梅,金弹子,紫藤,黄杨,松树,柏树,金雀,菩提树,大叶榕,苏铁,石榴,银杏,紫竹等。

  一旦来人坐到了这个诊室里面,都会感觉到心旷神怡,非常放松。

  自然而然,也会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医生。

  三舅在和杜先生一起讨论药方的时候,两个人就说到了一些常用的药方,中间所用药的产地等问题。

  比如说桔梗。

  在南阳桐柏县所产的桔梗叫“桐桔梗”,不同药方所用这味药入药的时候,配伍不一样,药效也有不同。

  而杜先生说:“除了桔梗,还有就是所用的参药,不同品种,药性也是不一样的。

  西洋参和常用的人参,虽然都是参,但是药性有天壤之别。”

  所以说,原产地中药,还是非常重要的。

  两个人又探讨了一些最重要的针灸的疗法。

  我听到三舅和杜先生聊得非常专业,我才感觉自己以前学的知识,都是一些皮毛。

  不禁感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的医学,被很多人给误解了,很多人都说中医不能治急病。

  其实中医也有很多治疗急病的方法,从古至今流传很多,西医进来后,就把中医污名化了。

  三舅又说:“最近给一个朋友看病,药方配伍里有一种药,不知道用什么药代替更好发挥药效?”

  说完,三舅就拿出药方给杜先生看,并且问杜医生:“这个药方中有没有其他药品可以替换的?”

  这个杜申忠呢,看了一眼三舅的药方以后,他指着其中的一味柴胡说到:“你可以把这个柴胡换成醋柴胡试试,应该就可以收到奇效。”

  说完,他还提笔,把柴胡用量由原来的12克改成了醋柴胡36克。

  三舅看他这样一改,大吃一惊,就请问这个杜先生:“这样加大了醋柴胡的用量,会不会造成原来方剂的功能失衡?”

  只听杜先生哈哈大笑!

  他告诉三舅说:“现在这个剂量,就是这个药方最精华之处。”

  杜先生继续说道:“把这个柴胡经过醋制以后,它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抗炎消毒,解表散寒,疏肝解郁的功效。”

  “这样一改,你前面的药方中间的用药配伍,就可以很好解决你所担心的那个问题了!”

  三舅听完恍然大悟,说道:“果然不愧为‘杜神医’!用药精炼,妙不可言!

  ‘“老哥,你这一改可以说是画龙点睛,我终于明白了这个方剂古人的奥妙之处,只是我没有想到是用醋柴胡。”

  而杜先生哈哈一笑道:“这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因为我在从医的过程中根据经验,逐步摸索出来的应用效果。”

  杜先生呷了一口茶,继续对我讲述道:

  ”咱们中国的医学主要讲辩证论治,所以说,不是千人一面。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体质,古人讲‘望闻问切’,需要综合病人多种病机,最后才可以开药疗愈。

  中国的医生疗病,也有分很多流派。

  比如,我们所说的伤寒流派,就创立于东汉时期,主要是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这本书被奉为经典,张仲景本人也被人尊称为医圣,是影响最广的一个学派。

  第二个就是大家所说的寒凉学派,它又称河间派。

  是着名的金元大家刘元素所创,他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创火热论,治病多用寒凉药物。

  因为这人住在河间,又称河间学派。

  第三个学派就是易水学派。

  易水学派:金代医家张元素,河北易水人,在《内经》《中藏经》的启示下,以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的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归纳用药,执简驭繁,创立了“脏腑病机学说”,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

  第四个,叫攻邪学派。

  他以金元大家张从正为代表,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治疗应以驱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对滥用补法。

  从一个侧面深化了中医治则理论,并丰富了临床经验。

  第五个,叫补土学派:

  又称温补学派,金元大家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独重后天脾胃,创立“脾胃论”,长于温补之法。

  第六个,叫滋阴学派:

  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刘完素“火热论”的影响,又接受李杲“内伤论”的观点,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新论,治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

  第七个,叫温补学派:

  明代薛已、张介宾、赵献可、孙一奎、李中梓诸医家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

  探讨脏腑病机逐渐侧重于虚损病证,形成了善用温补的特点。充实发展了命门学说,使中医理论有所突破。

  第八个,叫温病学派:

  明代末年,温疫流行,用伤寒治法无效,以明代吴又可为开创,清代叶天士、吴瑭为中坚,对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温疫病机和温病学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八大医学流派,成为祖国医学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链条与脉络,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医发展、演变、日臻完善的轨迹。

  至于历史上的众多医家,其中包括那些名垂青史的历代名医,技艺高超,着述颇丰,但未有明显的学派倾向,但是也值得我们铭记。

  中医流派是历史的产物,是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医界后人万分珍视。

  但是中医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临床实践与经验的积累,要靠医生的医疗水平与能力。因此,在培养共性的同时,要更注重培养和发展医者的个性。

  对不同流派的继承和实践,是造就特色中医的重要方式,也是繁荣中医学术,倡导百家争鸣,丰富中医内涵。

  所以我们一线医学工作者,不能固步自封,要多交流学习,才能取长补短,不断造福病患……


  (https://www.02sw.net/3603_3603731/1111105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