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这古代有邪祟,怕死得读书章节目录 > 第3章 千军万马闯科举

第3章 千军万马闯科举


童生堂丁堂。

  “今天第一课,宁国的科举制度”陈讲师背着手看着众人渴望的眼神,轻声的说道。

  “不管之前你们在哪里启蒙,想必都有讲师和你们大致讲过宁国读书的科举,今天则由老夫给你们详细的阐释宁国的科举。”

  “宁国科举制度始于宁国创立第十年,分为童生,茂才,文士,进士。”

  “但自五百年前,宁国科举制度发生了改变,原因你们也猜到了,自然是因为邪祟,因此增加了两个,为童生,茂才,文士,进士,道士,神官。”

  “你们目前还只是白丁,想要成为童生,需要通过县试和府试的考核,通过后会被宁国赋予童生,有资格着白袍,头顶束发。”

  “而想要成为茂才,就需要通过院试,通过后,你们就是茂才,和老夫一样,可以头戴方布巾,身穿灰衫。”

  说到这里,陈讲师还诙谐的指了指自己的头上的方布巾,身着的衣服。

  听到这话,认真听讲的学子们内心谁不想头顶方布巾,身着灰衫。

  这可是地位的象征。

  “如果遇到其他读书人,则可通过其头顶饰品和其穿着来判断是什么级别,以免你们有失礼之处。”

  “童生着白衫顶束发,茂才着灰衫顶方布巾,文士着青衫顶木冠,进士着红袍顶银冠,道士着黑袍顶玉冠,神官着紫袍顶金冠。”

  “至于茂才之后的文士如何考取,则是等到你们成为茂才后,自然是有人会和你们讲述,多说无益,下课。”

  说到这里,陈讲师就不再继续阐述了。

  毕竟对于还是童生的他们,还是得先成为茂才,才有资格进一步了解文士以后的科举世界。

  听到下课的指令,早已按捺不住的丁堂学子们,纷纷聚在一起,讨论起陈讲师刚刚所讲的科举。

  “想要成为茂才,听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过我还小,有这个信心”脸上长满雀斑的学子则是自信满满的说道。

  “就你?”

  “告诉你一个扎心的事实,神照县往年运气好,一年考取三四个茂才,运气不好,零个!”

  “别说是你,就连那些甲堂的童生都不敢说一定能考取茂才,真以为讲师是茂才,你就能成?”

  本地的学子姚错歪着头,鄙视的看着说话的雀斑学子,不屑道。

  “我不行,那你行?”这才第一天,本地学子和外地学子的火药味就已经开始有了。

  “我入学第七名,你多少?我记得你十九名吧”姚错嘚瑟的看着雀斑学子,得意说道。

  “这里没有人有资格瞧不起其他人。”

  入学成绩排名第三的于成明听到本地学子嘲讽他们这些外地学子,内心不满,头也不抬,坐在学凳上反击道。

  “有没有资格,也不是一个区区入学成绩排名第三的人说了算。”

  坐在前排位置的第二名李子墨轻视的扫了一眼于成明,淡淡说道。

  “你!”看到李子墨如此明显针对自己,于成明恼怒起身,怒视着李子墨。

  外地学子跟着于成明一起起身怒视对峙着那些和李子墨一起的本地学子。

  当然都是读书人,顶多也就是言语攻击下,动手万万是不可能的,毕竟这里是童生堂,是有规矩的。

  于成明也是想到这里是童生堂,不再是原来的村学堂,忍住了心中的怒气,坐了下来。

  外地学子看到后,也就跟着坐了下来,这是将于成明当成他们的领头羊。

  仲怀看到如此激烈的言辞交击,歪斜着身子,碰了碰刘慈。

  咂摸着嘴,感叹道:“刘慈兄,科举的考试从我们进入童生堂就已经开始了。”

  刘慈没有回话,只是是翻着书,但内心也不平静。

  他知道,其实从入学考核刷掉五百八十名学子科举的竞争就已经开始了。

  只要是竞争,就存在江湖。

  童生堂,以成绩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堂,甲为优,丁为差。

  甲堂二十人,乙堂三十人,丙堂人数最多,多则六十人,少则四十人,每年无法固定人数,因为随时会有退学的人。

  想要从丁堂升学到丙堂,需要考试,这是竞争。

  丙堂和乙堂想要升学到甲堂,也是需要经过统考,这是竞争。

  童生堂就是一个模拟科举化的考场。

  在童生堂,但凡在甲乙丙堂读书的学子,没有考取童生资格的,都在努力准备县试和府试。

  而那些考取童生资格的学子,则是在努力准备来年的院试。

  甲乙丙堂,相对丁堂,都是在童生堂待过最少一年的学子。

  在童生堂,有句话流传了几百年。

  年龄越小,天赋越大,机会越大。

  毕竟能考取童生堂的,都是在七八岁入学的,几乎同龄。

  学习快,天赋高的,就能在来年或者几个月的时间逐步升学至丙堂,乙堂和甲堂。

  所以,甲堂中年龄最小的有最大的机会考取茂才,这是所有在童生堂读书的学子,还有讲师们的共识。

  “你们可知一旦考取了茂才,意味着什么吗?”姚错突然的一句话打破了刘慈的沉思,将他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

  “根据宁国律法的规定,茂才可着灰衫,头顶方布巾,免赋税徭役,每月发放一两银子,见官可不拜,进城无需交钱,可去宁国所有地方无需路引。”

  “最重要的是可以报名参与文士考试,有了成为神官的可能。”姚错得意的卖弄自己的学识,进一步补充了陈讲师未讲明的科举制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啊”刘慈尽管已经了解到很多读书人的特权,但还是第一次听到茂才在宁国享有这么多的优待。

  他忍不住感叹古代阶级森严,普通人要想步入士大夫阶级,只有读书一条路。

  接下来,丁堂学子们在初步了解童生堂后,则是正式开始了今天一天的求学。

  丁堂的课程相对甲乙丙堂来说是比较满的。

  因他们二十名学子除了读书写字以外,没有怎么学习时务、文艺和经史。

  而这一切都得由三位讲师从头开始亲自讲解。

  不过这也是刘慈他们考入童生堂的目的,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接受科举系统的教学。


  (https://www.02sw.net/3641_3641109/1111112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