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直播通古代:我带古人逛吃华夏! > 第77章 开物2

第77章 开物2


戏剧一开始,是一群学子在课堂打闹。从三百多年后穿越而来的撒贝宁微笑着走近孩子们。

  某个孩子正和同伴玩得开心,没注意身后有人,直接撞到撒贝宁身上,撞坏了孩子的兽糖。

  孩子语气哽咽地控诉这个突然出现的怪叔叔,怪叔叔赶紧从口袋里掏出糖果,分给孩子们,孩子们瞬间就把刚刚的不愉快抛之脑后。

  有个孩子吐槽:“你穿得好奇怪呀。”

  撒贝宁也笑着承认了自己就是个怪人,正在这时,从屋外走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孩子们一声欢呼:“宋先生回来啦!”

  宋应星招呼孩子们来看自己刚从田里抓到的稻花鱼,他问孩子们:“这鱼肥不肥?”

  孩子们异口同声:“肥!”

  宋应星耐心地给孩子们解释:“这鱼肥呢,是因为稻花多,稻花多,就说明稻子长得好,懂吗?”

  一个孩子高声回答:“懂了!”

  其他孩子稀稀拉拉:“不懂。”

  宋应星叹了口气,转而考校起孩子们的功课:“今天给你们留的作业,都背了吗?”

  他随口点了个孩子:“背。”

  孩子:“天覆地载,物数号万...”

  撒贝宁尽职尽责地开始旁白解释:“这是宋应星先生在《天工开物》里的序,宋应星先生晚年回到家乡,把书里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传授给乡邻。”

  教室里是朗朗的书声,撒贝宁等孩子们背完书后,上前向宋应星行礼:“宋先生,打扰了。”

  宋应星有些疑惑:“您是?”

  撒贝宁:“我是撒贝宁,是从三百多年后到这的一个后生晚辈。”

  宋应星笑了:“三百多年后?”

  撒贝宁点点头:“正是。”

  宋应星:“行,我且信你,那我有一事想问问你。

  你说这三百多年之后,《天工开物》还有人读吗?”他的语气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期待和忐忑。

  撒贝宁把自己手里一直拿着的电子书递给他看:“宋先生,您看这个,这是电子书,这就是三百多年后,人们读您的《天工开物》的方式。”

  宋应星接过这个薄薄的方片,它通体呈银灰色,入手触感冰凉,让宋应星十分好奇,孩子们也都凑过来看,什么叫电子书。

  师生们都被后世这读书方式震惊了,只是宋应星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就是这字稍微有点小。”撒贝宁于是给他放大。

  没过一会儿,宋应星就对这电子书爱不释手,上面竟有他画的画,他认出,这是《天工开物》刊刻的第一版。

  撒贝宁肯定了他的说法:“对,这就是涂绍煃先生刊刻的初版,直接扫描过来的。”

  宋应星抓住重点:“扫描?”

  撒贝宁:“三百年后的科技。”

  宋应星继续追问:“科技?”

  撒贝宁:“科技就是科学和技术,比如说您书里的这些生产知识,劳动方法都属于科学技术。

  在我们后世人眼里,您是一位科学家。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科学家!”

  天幕下众人都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历朝历代的匠人们,原来他们的劳动方法在后世都属于科学的范畴吗。

  沈括看着自己案上的《梦溪笔谈》,心思飘远,不知道这个综艺上会不会有自己的这本书呢。

  张衡现在也有些好奇了,后世人人都读书的话,是读一样的书吗,会有人仰望星空,然后和他一样好奇宇宙的奥秘吗。

  工科大佬们都在给自己打鸡血,既然《天工开物》可以流传后世,那他们凭什么不行,他们已经开始期待自己的着作流芳百世了。

  科学家,嗯,听起来不错。

  其他人的重点则是或多或少有点跑偏。

  嬴政忍了又忍,还是对天幕上的这个瓜瓢脑壳接受无能,只剃半边头发到底是哪个鬼才的审美啊!

  清朝之前的古人们连夜点了个赞,你哪怕跟撒贝宁一样全留着只是剪短呢,看着也顺眼多了啊。

  不理解。

  不被理解的宋应星还在继续给孩子们讲课,内容正是《乃粒》。他以那句“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来教导孩子们种植五谷的辛苦。

  撒贝宁笑着接了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宋应星:“那明天我就给你们讲讲这首《悯农》吧,今天的书就读到这里,都回家吧。”

  孩子们向宋应星行礼后便一哄而散。

  下课后,撒贝宁调侃宋应星道:“先生,您可是奉新名儒,但今日一见,感觉您就是一位,田间老者。”

  宋应星搬来长凳,撒贝宁赶紧去接,两人都坐下后,宋应星才问道:“田间老人,不好吗。”

  撒贝宁:“特别好,特别亲切。”

  大概90%以上的中国孩子都会有生活在农村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吧,俞悦看到这里,想起来小时候在外婆家满山乱跑的日子,会心一笑。

  宋应星感叹自己年少时想学神农氏,喜欢田间技艺,方士营生。语气有些自嘲。

  他弯腰捋下自己刚刚下田回来还没来得及放下的裤腿,脚上是一双草鞋。

  撒贝宁安慰他:“但我也知道,您熟读诸子百家呀。”

  宋应星只是淡淡一笑:“那都是年少时候的事了。”

  默了默,他问撒贝宁:“我还是特别想知道,三百多年之后,真的还有人在看我的书吗?”

  撒贝宁再一次肯定地回答他:“当然有,我们后世,几乎人人知晓宋先生的这本《天工开物》。

  这是后世公认的,图文并茂的,重要的科学技术典籍。”

  宋应星嘴角扬起,点了点头,使劲地拍了拍大腿,他站起身,朝着屋外的天空深深一揖道:

  “《天工开物》流传后世,可以告慰两位兄长在天之灵了。”

  撒贝宁:“先生说的应该是宋应昇先生和涂绍煃先生吧。”

  宋应星点头:“正是两位兄长,这本书是我们三个人共同的愿望,共同的梦想。”

  撒贝宁:“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宋应星语气怀念:“年少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学有所成,造福天下。那一年...”

  镜头随着他的讲述,拉回了他的意气风发的年少时光,是他和兄长一起中举的那一年。


  (https://www.02sw.net/3712_3712935/1111107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