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妙锦传 > 第74章 进退两难

第74章 进退两难


淝水之战后,平安暂时退回宿州。

  三月二十三,朱棣派谭清带兵去徐州切断平安的运粮通道,使其不攻而自溃。

  在徐州击败朝廷的运粮兵后,谭清撤到大店,没想到陷入朝廷兵马的包围之中。

  朱棣得知后,急忙带兵前往救援,遭到铁铉的回击。

  火耳灰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在朱棣前面,奋勇搏杀出,护着朱棣冲出重围。

  四月十四,燕兵移师至睢水之小河,搭建浮桥。

  第二天,平安带兵过来争夺浮桥。双方展开激战。

  双方正在激战时,何福率军沿着河流列阵东进,与平安合力夺桥。

  燕兵渐渐支撑不住,将领陈文战死。

  混战之中,平安纵马挺槊向前,闯入燕阵,以凌厉的攻势直奔朱棣而来。

  朱棣猝不及防,不小心落马。

  千钧一发之际,王骐策马冲入阵中,将朱棣拉上自己的战马,方才得以脱险。

  何福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带兵夺桥过河。

  朱高煦、张武、王狗儿等人按预定计划埋伏在河岸边的树林中,见敌人夺桥而过,便从树林里冲出来,与何福厮杀到一起,朱棣也乘势反扑,两面夹击,逐渐将对方逼退。

  平安、何福担心还有其它埋伏,不得不暂时撤回桥南。

  自此,双方隔河扎营,陷入僵持状态。

  何福据桥坚守,燕兵无法南进,陷入被动,形势十分不利。

  何福等人全力以赴,坚守浮桥,对抗燕兵。

  燕兵被困在这里,动弹不得,绝非长久之计。

  这样长时间耗下去,必定死路一条,面临灭顶之灾,不仅粮草断绝,还会遭到源源不断前来支援的朝廷兵马围攻,

  必须马上另找出路,刻不容缓。

  朱棣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对峙,自己带主力往东行进三十里,趁夜过河,绕到敌人背后,黎明时分突然发起猛攻。

  平安、何福始料不及,在燕兵的前后夹击下陷入混乱,眼看必败无疑。

  谁都没想到,徐辉祖从天而降,带领援兵及时赶到,与平安、何福合力反击,将燕兵击败。

  大哥真是一个坚持原则、大义灭亲的人,妙锦躲在不远处的破庙里,听见将士们欢呼魏国公,心里真不是滋味。

  只要大哥来得再晚那么一小会儿,整个战局也许就不一样了。

  破庙前的院子里有一个地窖,不深,采琪能从窖底一跃而上。

  地窖里茅草堆下藏着几个拳头大小的柿子,触手冰凉,没有腐烂变质。

  妙锦舍不得吃,爱不释手地放到布袋子里,朱棣肯定郁闷极了,拿整个哄哄他。

  回到营帐,妙锦洗净柿子并撕开外皮,放到碗里,啃着炊饼等他回来。

  她特意描粗了眉毛,抹黑了脸,尽力让自己的形象与近卫的身份更贴近。

  朱棣脸色凝重地进了帐篷,看了看碗里的柿子,说道:“我送去伤兵营”。

  “这是给你吃的”,妙锦的声音跟蚊子一样弱。

  他还是听见了,从里面拿出一个最小的给妙锦,“吃这个吧”。

  妙锦赶紧接过来,如果她拒绝的话,他会一个不剩地全送走。

  她知道他肯定吃不下东西,她得给他留一个。

  等他再次回到营帐,妙锦立马把柿子捧到他嘴边,他低头咬了一口,笑道:“嗯,很甜”。

  妙锦也吃了一口,确实甜,还没有涩味,她再次把柿子递过去。

  你一口,我一口,两人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妙锦想跟他说大哥的事,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在满朝武将中,誓死不降燕王的很少,大哥就是其中一个,而且是地位最高的一个。

  她不敢让他对大哥手下留情。

  因为在战场上,哪怕一瞬间的犹豫,都可能是致命的。

  大哥也不会对他客气的。

  看她担心又为难的可怜样,他将她揽入怀里,故作轻松道:“把他们家白菜拱了,你大哥肯定恨死我了”。

  到这个时候了,还有心思开玩笑,妙锦羞得满脸通红,扬起拳头在她胸前捶了两下。

  也许,大哥还不知道她和朱棣的事。

  还有一场恶仗要打,妙锦没敢多待,早早回了自己的营帐。

  他需要独处,需要静下心神思考,需要独自消化一些难以启齿的糟糕情绪……

  妙锦忽然觉得,自从和他在一起,自己真的长大了很多。

  以前只顾着自己高不高兴,现在更多地去照顾他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他着想。

  即使面对最亲密无间的爱人,也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就像有时夜里妙锦会背对着躺一会儿,想想梅园和阿楹,有时也会想起有炖。

  四月二十二,双方再度交战,战场在灵璧西南三十里的齐眉山。

  战事异常激烈,一直从中午打到黄昏,在几支朝廷兵马的联合攻击下,燕兵渐落下风,再一次以溃败收场。

  蔚州卫千户李斌在混战中,坐骑马失前蹄,被擒而死。

  接连战败,朱棣心灰意冷,甚至萌生了退意。

  胜利遥遥无期。

  他累了,不想再打了。

  他想回家,回北平。

  他的心颓败到极点。

  自从经由徐州南下以来,燕兵在淝河、小河接连失利。

  而且,此时正值初夏,江淮一带的天气逐渐进入暑湿熏蒸状态,

  燕兵将士以北方人为主,对这样的天气极度不适应,再加上连日作战,得不到充足休息,不少将士染病,士气低落,斗志渐无。

  齐眉山溃败后,不少将士提议先回北平,或者暂时退到河北,以避开敌人兵锋,选择有利地势休养生息,图谋后举。

  燕兵进退两难,陷入困境,将士们怯战之意十分明显。

  朱棣召集诸将,询问他们的意见,“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

  结果大部份将领站在左边,只有朱能、郑亨等少数几个人站到右边,主张继续进军作战,猛将王忠站在原地,不知如何选择。

  朱棣忍不住发火,脸色铁青,““欲渡河回归者,听其自便。”

  见朱棣发火,主张北归的部将们心里慌了,没有人再班师之事。

  朱能坚决力挺朱棣,站出来说道:“用兵未必常胜,岂可因小挫而自沮!项羽百战百胜,竟亡;汉高屡败而终兴。自殿下起兵以来,克捷多矣,此小挫何足置意?但当以宗社为重,整兵前进耳。”

  汉高祖刘邦十战九不胜,最终得天下,王爷起兵以来,多次获胜,打得敌人找不着北,这么点儿小的挫折何必在意。

  朱能的一番话,坚定了燕兵将士的信心,使他们重燃斗志。

  在接连不断的挫折面前,只有把自己锤炼成打不死的小强,才能硬扛到底,迎来最后的胜利。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奇迹和机遇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不经历一番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https://www.02sw.net/3796_3796100/1111107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